为什么黄帝是五帝之首(五帝传承采用禅让制)
为什么黄帝是五帝之首(五帝传承采用禅让制)尧帝 ‖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图片来自网络:帝喾。颛顼 ‖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图片来自网络:颛顼帝。帝喾 ‖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帝喾溉执中而
五帝的传承,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除了“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外,其它均为继承而立;其实,即使这种“禅让”,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禅让”,因为他们所“禅让”的对象均为黄帝的嫡系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五帝文明,一脉相承。
“五帝文明”,一脉相承。《史记》记载,黄帝娶嫘祖为妻,生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二人其后均有天下:昌意子颛顼及其子孙舜帝、大禹均继天子位,统治天下;玄嚣孙帝喾继其族叔颛顼位,帝喾逝世后,“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可见,黄帝帝位的传承,由于黄帝在位时间长(活了一百多岁),除了其正室之子玄嚣、昌意因年龄问题无法继位外,正室二子的子孙均有天下,且源远流长,“夏商周”为其子孙后代所开创,“秦汉唐宋”亦乃黄帝子孙后代打拼建立……所以,泱泱中华,均系炎黄子孙。
黄帝 ‖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图片来自网络:黄帝。
颛顼 ‖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图片来自网络:颛顼帝。
帝喾 ‖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图片来自网络:帝喾。
尧帝 ‖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图片来自网络:尧帝。
舜帝 ‖ 《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图片来自网络:舜帝。
“龙山文化”,五帝文明的象征。“龙山文化”就是“五帝文明”很好的佐证。“龙山文化”因在龙山镇(山东章丘县)发现而得名,据C14检测,其遗址产生于公元前二千至二千六百年,时间恰在“五帝时代”。与"仰韶文化"相比,“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广,文明程度更高;它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辽东半岛、两广地区……诸如,黄河上游(甘肃和政县齐家坪)的齐家文化、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龙山文化”最著名,长江中下游流域则分别出现“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其文明程度远超“仰韶文化",农具(石铜并进)先进、生产力大增;制陶业突飞猛进——以超薄高质为特点的“黑陶"遍及各地;铜冶炼及加工技术已得以发展,出土的铜鼎、刀、匕、凿、环等已相当精致;出土的卜骨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龙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人类已有巨大进步,从出土合葬墓尸体来看,男人为主,女人屈膝面对男人,对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这说明社会已完全进入父系社会。
图片来自网络:五帝时代的黑陶。
“舜囚帝尧,禹逼帝舜”?真相自有公论。非正统文史记载,上古时代似乎存在“舜囚帝尧,禹逼帝舜”之说,尤以“法家”代表人物为甚。
《荀子·正论》‖ :“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
《韩非子·说疑》 ‖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
荀子、韩非子是亘古以来最著名的师生关系,荀子以《性恶论》,继往开来,既继承了儒家,又开创了法家……荀子、韩非子一脉相承,他们必须强调人性的“恶性”、“血性”,方能彰显其“化性起伪”、“以法扼恶”理论的根源,因此,否定“尧舜禅让”特别是韩非子将“舜禹”与“桀纣”相提并论,确实有失公允。
《竹书纪年.今本》中“五帝纪”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竹书纪年》作为法家渊源地三晋史书,作者自然倾向于法家观念,但这仅仅是一种观念,不能说是还原了历史。比如说“伊尹篡位被杀”,而甲骨文中伊尹所受商王祭祀规格颇高,说明《竹书纪年》可能存在错误;更何况《竹书纪年》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此书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时代变迁,修修剪剪,难免“无中生有,捕风捉影”)。至于酋长之间的权力交接,篡位或推选其实都可能存在,上古的某两位酋长,又同样都可能的。
图片来自网络:来自《竹书纪年》的颠覆。
历史,终归是历史,任何野史或个人评说是无法代替历史的,唯有正统《史记》《尚书》等以及考古史料,方能还原历史——“尧舜禅让,千古流芳”。
《史记.五帝本纪》‖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则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硃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硃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硃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
《书·虞书·益稷》‖ :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後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祝柷,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俞,往钦哉’”。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浓重、盛大,且神圣的禅让仪式。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虞宾”,何许人也? 对照《竹书纪年》(古本)可知,“虞宾”就是丹朱。 “祖考来格……群后德让”——“后”,乃夏及以前帝王的专称,此处显然是指天下各邦的诸侯,或是部落领袖;他们就是来见证这场禅让仪式的,因为即将产生新的天下共主。
《史记.五帝本纪》 ‖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後禹践天子位。尧子丹硃,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由此可见,《史记》载:“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因为,“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则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尚书》载“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後德让”。二者所载,均颂尧舜:饶舜禅让,千古流芳。显然,《尚书》与《史记》的记载更为可信。
甲骨文印证《竹书纪年.今本》的纰漏。‖ 经甲骨文专家考证,伊尹在甲骨文中经常被历代商王祭祀供奉,其地位与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同等尊贵,经常被一起祭祀配享。这充分说明伊尹在殷人中的崇高地位,不存在《竹书纪年》中描述的“伊尹篡位被杀”而被鄙视……根据甲骨文记载的伊尹之信息,显然,《尚书》与《史记》的记载历史真实度更高。
图片来自网络:摘屏图。
《竹书纪年.古本》‖ : “帝(尧)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帝尧陶唐氏》 分明写的是和《史记》一样,就是尧舜禅让,哪有什么“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图片来自网络:《竹书纪年》。
尧舜禹之间到底是“禅让传承”,还是“夺权篡位”?正反两方面的史实和史料均已指向一个结论:尧舜禅让,千古流芳。
为什么“禅让”的对象均为黄帝的嫡系子孙后代?看看黄帝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也许就心知肚明了。炎黄二帝合战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可谓旷日持久,黄帝和炎帝的联军是“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最后黄帝不得不祈求九天玄女帮助,才最终战胜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图片来自网络:黄帝杀蚩尤。
炎黄二帝战于阪泉之野。‖ 《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吕氏春秋·荡兵》亦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
图片来自网络:黄帝炎帝之战。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酣战得位,又岂能拱手相送?‖ 根据《史记》载,黄帝联合炎帝,大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可谓旷日持久,最后黄帝不得不祈求九天玄女帮助,才最终战胜蚩尤。蚩尤被杀,炎帝自然也就“唇亡齿寒”,《史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好不容易征服了两个天下最大最强的部落首领,之后天下一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酣战得位,又岂能拱手相送?可见,五帝时代的“禅让制”,始终在黄帝家族的子孙后代中进行,这最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