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辩经图里的人物(一场神界杠精的辩论赛)
维摩诘辩经图里的人物(一场神界杠精的辩论赛)维摩居士像 李公麟(传)维摩诘游戏人生却又深悟佛理的作派,为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所接受。经书中这位个性十足的维摩诘,经常占据各大石窟壁画的重要位置,也是历朝历代画师笔下的“红人”。最终,释迦摩尼便让堪称“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带领众多弟子同往探病。一到维摩诘的居所,二人便展开了激烈的佛理辩论,语妙连珠,默如惊雷,不仅是弟子,连帝释天、天王、帝王、大臣都前来观看,在场者无不为之震撼,深受法益。维摩诘经变 中的文殊菩萨这一幕精彩的瞬间,成为后世历代画家传播佛教,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
维摩诘居士原是东方无垢世界的金粟如来,化身为居士,“居士”即未剃度出家,并在家修行之人。
《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本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俾成群,但他却勤勉于佛学,虔诚修行,最终修行成果,成为诸大菩萨之代表。相传,通识佛理且神通广大的维摩诘喜好辩论,是远近闻名的“杠精”,还喜给人讲述佛理之中的奥秘。他有个小癖好,经常假装称病而得以独处家中,是个爱独处的快乐小肥宅。
敦煌103窟 维摩诘经变
然而,美好时光却不会超过三日,释迦牟尼听说维摩诘病了,便派弟子前去探望。然而,弟子们惧怕维摩诘会在佛理上刁难自己,都没有直面他的勇气。
最终,释迦摩尼便让堪称“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带领众多弟子同往探病。一到维摩诘的居所,二人便展开了激烈的佛理辩论,语妙连珠,默如惊雷,不仅是弟子,连帝释天、天王、帝王、大臣都前来观看,在场者无不为之震撼,深受法益。
维摩诘经变 中的文殊菩萨
这一幕精彩的瞬间,成为后世历代画家传播佛教,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
维摩诘游戏人生却又深悟佛理的作派,为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所接受。经书中这位个性十足的维摩诘,经常占据各大石窟壁画的重要位置,也是历朝历代画师笔下的“红人”。
维摩居士像 李公麟(传)
1944年,敦煌研究院将一层表面覆盖的西夏壁画剥去,初唐所绘的维摩诘赫然于人们眼前,惊艳世人。
敦煌壁画220窟的《维摩诘经变图》绘制于唐贞观十六年,作者已不得而知。画面中,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同在东壁门这一面墙上,二人一左一右,分别位于壁门的两侧,左为文殊问疾,右为维摩诘示疾。
诸菩萨天人与大弟子的围绕下的文殊菩萨
只见文殊菩萨身着通肩式袈裟,悬挂璎珞,背有头光,沉着冷静的举起左手,作一个“耶”型手势,当然这不是在拍照,而是佛家中“不二法门”的手势。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手势,是指没有分别心。“不二”的意思为无彼此之别,“法门”则是指修行入道的门径。
很多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都会在潜意识中将善与恶,清净与污秽,守戒与破戒分辨开来,这就是具有分别心。佛家希望,修行之人能够统一的看待事物的本质,普度众生,只要心中清净,则佛土也就清净。
文殊身边的外国君长
文殊菩萨对面的维摩诘,身穿土赭色袒露右臂的披肩袈裟,内着僧祗衣,手持麈尾,身体略微向前倾,眉峰微挑,显的有些焦躁不安,嘴巴微张,似正辩到激烈处。
不同于顾恺之所绘“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的维摩诘形象,画中维摩诘,是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写照。
与文殊菩萨相对的维摩诘居士
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身旁都站满了菩萨弟子、帝王和各国使臣。其构图符合初唐时期“主大从小”的图像安排习惯,以体量和家具突出主尊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再由众弟子、信众环绕其后下方,形成众心捧月的形态。
画中的帝王形象,还与《历代帝王图》中的形象颇为相似,后人猜测,这些人物可能是依据同一个粉本而作。
文殊菩萨座下群臣像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局部)
在其他《维摩诘经变图》作品中,还绘制了天女散花的场景。天女在大家辩论的时候,顿时将花瓣从空中抛洒,花瓣掉落的时候,奇异的现象出现了。
花落在菩萨身上,会立刻掉下来。可是落在身旁弟子身上,却像是被粘住了,怎么抖也都不下来,弟子们别扭的挤来挤去,想把花瓣蹭下来,却无济于事。
其实这也是维摩诘考验众人是否还具有分别心的一道考试题,因为修行在于守好自己的内心,不应该让自己被周遭的环境所左右。
侍臣头像
因此作完成于初唐时期,其风格还保留了强烈的隋代特征。画中人物形象通过线描表现,略施色彩,形象生动,显示出高超画技。是学术界公认的高水平、划时代的巨幅经变画。
《维摩诘经变图》是此类题材作品的分水岭。作品首次出现了以窟门为界限,把问疾的文殊菩萨与示疾的维摩诘,分别画于左右两侧,两人隔门对坐论道。这种构图形式深刻的影响了敦煌石窟壁画,以及四川摩崖造像的风格。在此之前的经变图,西域性的风格较强,随着唐王朝的逐渐强盛,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壁画风格更加的趋向于中原地区。
敦煌出土纸本画 维摩诘经变
此外,敦煌壁画103窟,也是盛唐时期所开,内部采用了与220窟相似的构图方式,猜测可能是中原高手画师所作,或是采用同一个粉本绘制而成。103窟的特点在于,采用了纯线描为主的绘画方式,仅有少量上色。线条灵动奔放,颇具吴风。这是中国人物画日益成熟之后,线条的美被独立凸显出来,也是向宋代“白描”过渡的表现。
须发线条灵动
实际上,据维摩诘生平而成的《维摩诘经》,共有14品,其中的《弟子》《问疾》《佛国》《方便》《不思议》等9品都有变相。变相是为佛教绘画术语,又名经变。经变主要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描绘佛经内容和佛传故事的图像,通过图像,传播佛教思想,以收揽大量的信众。经变通常以雕刻或是绘画的形式出现,《维摩诘经变》便是以壁画的形式予以表现,成为这一题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维摩诘经变》是莫高窟中较重要的经变图,现在保存下来的有30多壁,都是根据《维摩诘经》而画的。
执麈尾的手食指与中指伸开
鸠摩罗什、敦煌、维摩诘、还有那位不知名的画师,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是由神人造就的神圣。然而,在神圣的表现中,却又有着世俗的风采。
220窟的壁画,转变了传统地方艺术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为敦煌的壁画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
弹指间,沧海桑田;一霎那,转身千年。壁画虽然剥落许多,色彩也不似以前鲜艳,但从维摩诘和文殊菩萨眼中透露出来的神韵,却依然穿透今人的内心……
床榻前的香案
关于《维摩诘经变图》绘制完整,具有时代性意义;是唐王朝处于上升阶段的代表性壁画;是“维摩诘经变”题材作品的分水岭;为敦煌的壁画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线条特征与水平、人物形象,可与《历代帝王图》互为参照。
《维摩诘变相图》是中国道释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维摩经》有关内容进行绘画、雕刻制作,自东晋南北朝以来,一直甚为流行,隋唐直至两宋,在绘画上更演化为流行的道释人物画题材。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直至北宋李公麟,均有许多有关《维摩佶变相图》的作品问世。
维摩诘 唐 吴道子(传) 壁画 纵75 X横74厘米 敦煌第103窟
絹本設色 軸 107.4×68.1公分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尺寸:46 x80 維摩图轴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维摩诘经》共分十四品,其中主要可以用图画表现的,一般只有九品:佛国品(第一),弟子品(三),问疾品(五),不思议品(六),观众生品(七),香积品(十),菩萨行品(十一),阿佛品(十二),法供养品(十三)。
其中问疾品(5),成为最为流通的题材,一般画维摩诘坐矮榻之上,对面为来问疾的文殊师利。如下图描绘了维摩向奉佛祖之命前来探病的文殊师利以及僧侣、天女讲授大乘教义的情景。图中维摩坐在锦榻之上,薄帽长须,面部略带病容而精神矍铄。坐在对面须弥座上的文殊师利,正在静听对方说法。两旁还有许多聆听说法的僧侣、天女、神将。维摩侧面的散花天女,调皮地把花撒到大弟子舍利弗身上,舍利弗连忙去掸,情态狼狈,于是维摩乘机指出佛教应看待一切皆空,舍利弗应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教义实质。
《维摩诘演教图》卷,纸本,墨笔,纵34.6cm,横207.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全图人物的神情刻画入微。以铁线描手法绘出衣纹、飘带流畅飘逸之感,不愧是一幅优秀的人物画作品。画面无款,明人董其昌题为李公麟作,实为南宋画家所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