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谐剧有哪些(谐剧发展路在何方)

谐剧有哪些(谐剧发展路在何方)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系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此文系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四川戏剧小品的现实书写与喜剧表达”阶段性成果和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巴山作家群”一般项目(SLQ2022ZB-03)阶段性成果)在谐剧舞台通常只有一个演员,且以第一人称身份出现,在特定情境里和虚拟角色进行无实物表演,来隐射、暗示、烘托现场环境的气氛和侧面表现其他角色的神态。1986年央视春晚的谐剧《零点七》可称得上是一个经典作品,塑造了一位在走穴时讨价还价的川剧旦角演员小凤鸣。一方面表现出四川人委婉含蓄的性格,此外还讽刺了人性中的虚伪。演员凭借夸张而细腻的语言和动作将人物内心的潜台词展现了出来,让人看观剧时捧腹大笑,看后意味深长,也真正做到了“一个人撑起一个舞台”的效果。谐剧借鉴了戏曲的写意表现,同时又采用了话剧的写实表演,形成

作者:刘长宇

7月9日,“沈伐从艺65周年嘉乐华”文化庆祝活动在成都举行。姜昆、冯巩、张国立等全国三十多位曲艺名家,纷纷为第一代巴蜀笑星、谐剧第二代传承人、著名表演艺术家沈伐送上祝福。沈伐谐剧师从王永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谐剧从巴蜀大地送到了央视春晚,让全国观众了解这门喜剧形式。谐剧起源于四川,因戏谑风趣的语言和诙谐滑稽的动作,故而被称作“谐剧”。在传统谐剧舞台上,一般由一名演员从头至尾扮演一个固定角色,通过和虚拟对象的交流和对话,让观众明白故事情境,表达一定的情节。谐剧表演集众家之长,将评书的说、相声的学、戏曲的形、话剧的表等元素巧妙融合,寓庄于谐、寓教于乐。谐剧凭借讽刺见长、一人一戏和虚实结合的特点,成为了巴蜀喜剧中一面独特的旗帜。

谐剧有哪些(谐剧发展路在何方)(1)

沈伐在1986年央视春晚表演谐剧《零点七》

从古至今,喜剧借助幽默的方式针砭时弊,其中最常见的是讽刺手法。在众多喜剧门类中,谐剧可以说将讽刺发挥到了极致。谐剧创始人王永梭出身社会底层,对生活的艰辛深有体会。因此,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是直面而辛辣地抨击旧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卖膏药》中的江湖艺人,打拳助兴又讨好作剧,累得口干舌燥,气喘吁吁,为挣钱谋生而兜售祖传的膏药,还不得不向地头蛇熊保长缴纳摆摊费,辛辣地讽刺了“吃人”的旧社会。《麻将人生》将一个嗜赌成性的人的一生浓缩进了一部剧中。主人公年轻时沉迷于麻将,完全放弃了家庭责任,对病危的父母不管不顾,最终在年老时因玩牌而猝死,这样荒诞不经的一生对年轻人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在谐剧舞台通常只有一个演员,且以第一人称身份出现,在特定情境里和虚拟角色进行无实物表演,来隐射、暗示、烘托现场环境的气氛和侧面表现其他角色的神态。1986年央视春晚的谐剧《零点七》可称得上是一个经典作品,塑造了一位在走穴时讨价还价的川剧旦角演员小凤鸣。一方面表现出四川人委婉含蓄的性格,此外还讽刺了人性中的虚伪。演员凭借夸张而细腻的语言和动作将人物内心的潜台词展现了出来,让人看观剧时捧腹大笑,看后意味深长,也真正做到了“一个人撑起一个舞台”的效果。

谐剧借鉴了戏曲的写意表现,同时又采用了话剧的写实表演,形成了跃动于虚实之间的美。谐剧舞台上有看得见的角色,也有看不见的角色,由此产生了虚与实的表演。此外,舞台上的道具也借鉴了戏曲中“虚实相生”的原则:便捷且不能取代省略的道具,会放置在舞台相应的位置;不方便且可有可无的道具则虚化处理,演员以无实物的方法表现出来;不方便且必需的道具则采用代替处理,很多时候一个凳子在谐剧中既可当作大门又可充当梯子使用。观众在欣赏时,通过演员夸张、细腻而鲜活的表演,脑补出整个舞台空白的部分,成为谐剧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每个观众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不同,运用思维构建出的形象和气质也会存在差别,因此审美又具有差异性。

谐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从1939年《卖膏药》问世至今,谐剧已走过将近一个世纪。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今的娱乐方式日益丰富,谐剧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甚至面临发展困境。如何让这门艺术走出发展困境,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扩大谐剧人才队伍。谐剧刚刚诞生之初,创始人王永梭身兼编、导、演三重身份。解放后谐剧创作队伍逐渐壮大,但编剧却屈指可数。一门喜剧艺术仅靠一两个人是无法获得长足发展的。缺乏编剧精心打磨的谐剧剧本显得轻浮,缺乏文学的厚重感,自然难成经典。另外,还应挖掘“有形、有品、有味”的谐剧表演人才。如何保持谐剧的朴质无华,不给人低廉庸俗的趣味之感,同时又将四川的风土人情,浓郁的“川味”融入其中,这是需要演员认真钻研的课题。第二,巧妙融合时代审美。当今时代审美相较于上个世纪,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在原有审美观不断被打破的今天,谐剧也在适应和调整的过程中,这自然需要一段时间磨合,但是只有注入更多时代的气息和灵魂,才能让作品引发共鸣和共情。第三,创新舞台表演形式。谐剧有自身的艺术特色,但合理的创新才是艺术发展的驱动力,让其更好地传承下来。大型谐剧《永不落幕》在保留传统谐剧“独演”的基础上,加入了类似古希腊戏剧的“歌队”,“歌队”中的每位成员都带着面具,弱化了自身的分量,却对塑造主角性格、铺叙故事情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本打磨、表演基础和正向审美是保证谐剧健康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只有紧抓不放,与时俱进,才能让谐剧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系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此文系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四川戏剧小品的现实书写与喜剧表达”阶段性成果和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巴山作家群”一般项目(SLQ2022ZB-03)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