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元代诗人故事(元故事)

元代诗人故事(元故事)杜世伟当然知道,离开绝不是个容易的选择。从北京到深圳这条路,以前也不是没有人走过,铩羽而归者也大有人在。从大连走到北京,从“学霸”成长为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医生,37岁的杜世伟拥有同龄人梦寐以求的一切:北京户口、有编制且稳定的工作以及摸得着的前途。然而,他决定放弃一切,到深圳从头开始。杜世伟是“神外”这个顶级学霸阵营当中的学霸。离开北京的决定,大家无法理解。领导和师长语重心长地跟杜世伟说:“你很优秀、很努力,但这些不是绝对性的条件。学医的都是聪明、努力的人,真正能到金字塔尖的,和平台分不开。顶尖的学术和医疗平台,只需要做最后的1%,成功几乎是必然。到了深圳,病人不信任、不找你,有再多技能,也无用武之地。”一个选择离开北京前,杜世伟已经实现了师弟叶灿华的目标。从家乡大连到北京,从一个医学院学生到国家重点专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有潜力的副主任医师,杜世伟38岁之前的人生,是“学霸”的标准

从大连到北京,从“学霸”到前途无量的青年医生,北京协和博士杜世伟从没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和深圳产生联系。得益于深圳医疗领域对于“外援”的引进,越来越多北京专家大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深圳医生。

■ 晶报记者 罗丹

2018年初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杜世伟37岁。飞机抵达宝安机场的那天,是他第一次踏上深圳的土地。深圳的天很蓝,考察医院时,那一丛丛嫩绿色的树,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一下子就把杜世伟的心牵绊住了。回北京后,杜世伟火速递交了辞呈,退掉编制,南下深圳。

叶灿华生于1990年。2017年夏天,准备开业的深圳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病科录用了刚从北京协和硕士毕业的他。当了5年医生后,叶灿华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并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40岁的时候评上副主任医师。

元代诗人故事(元故事)(1)

一个选择

离开北京前,杜世伟已经实现了师弟叶灿华的目标。从家乡大连到北京,从一个医学院学生到国家重点专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有潜力的副主任医师,杜世伟38岁之前的人生,是“学霸”的标准成功人生轨迹。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神经外科医生:“都是那种年年考试年级第一,一堆学霸中的顶级学霸,看我们普通人类都像看痴呆。你要是能证明自己神经递质在突触的传递比他快,他能挠心挠肺到棺材里都咽不下气的人。”

杜世伟是“神外”这个顶级学霸阵营当中的学霸。离开北京的决定,大家无法理解。领导和师长语重心长地跟杜世伟说:“你很优秀、很努力,但这些不是绝对性的条件。学医的都是聪明、努力的人,真正能到金字塔尖的,和平台分不开。顶尖的学术和医疗平台,只需要做最后的1%,成功几乎是必然。到了深圳,病人不信任、不找你,有再多技能,也无用武之地。”

杜世伟当然知道,离开绝不是个容易的选择。从北京到深圳这条路,以前也不是没有人走过,铩羽而归者也大有人在。从大连走到北京,从“学霸”成长为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医生,37岁的杜世伟拥有同龄人梦寐以求的一切:北京户口、有编制且稳定的工作以及摸得着的前途。然而,他决定放弃一切,到深圳从头开始。

元代诗人故事(元故事)(2)

▲杜世伟在给患者做手术。

深圳出发

深圳的开始,并不容易。改革开放这40多年间,深圳经济飞速发展。但医疗发展的速度,远在经济之后。近些年,深圳不断加大对医疗的投入——建医院,引专家,效果很明显。但要让深圳人完全相信深圳医疗,依然需要时间。在一个深圳本地消费群里,记者问:“你们或家人看病的选择模式是怎样的?”参与互动的十几个人,几乎所有人都将票投给了“小病深圳,大病北上广或者去老家顶尖医院”这种深圳人坚持了许多年的就医模式。

来深圳的第一年,杜世伟的病人大多都是从北方跟过来的,本地患者并不多。病人少的难题,困扰过每一个从外地来深圳的医生。

叶灿华对自己工作第一年的记忆是比较迷茫,科室主任陶惠人常常着急。来深圳前,陶惠人是西京医院脊柱外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当地很有名气。“第一年的病人都是从西北那边追随主任过来的。第二年‘3-on折叠人’那个案例引起了轰动,科室的门诊量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

杜世伟的病人量也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2019年,一位河北的大姐慕名从保定跑到深圳,找杜世伟做手术。大姐在当地被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特殊的是,大姐的动脉瘤长在了脑干正前方的动脉上。一旦破裂,“压抑”已久的血液就会瞬间把控制人意识、生命体征的脑干冲毁,死亡率极高。麻烦的是,大姐的脑动脉上除了一个花生米粒大小的主瘤,还连着一串泡泡状的小瘤子,并且外环还包裹着一层血栓。杜世伟为大姐做了介入手术。手术愈后良好。几个月后,来深圳复诊时,大姐得知当初一个与她情况类似,但去了外院手术的患者没能下手术台的消息,久久没有说话。

渐渐地,杜世伟在新的患者圈子里建立起了口碑。做了几次手术直播,利用会议、同行交流的机会展示了好些手术案例后,深圳及周边的同行对他也认可了。业内的医生,碰到疑难病例,都愿意往他这里介绍。如今,在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任神经外科主任的杜世伟,他的病人来源地已经遍布全国。

求医深圳

事实上,外地到深圳就医的模式,在这几年,已经成为许多患者的选择。陈云(化名)是外地来深患者当中的一员。

陈云原本打算去北京。但疫情时好时坏,陈云既担心去不成,也忧心回来难。在深圳的亲戚建议陈云来深圳试试。“北京的大专家被深圳挖过来的。”亲戚这样跟陈云介绍。在网上搜了一圈专家的资料后,陈云接受了这个建议。

2021年冬天,起初夜里睡觉大汗淋漓时,陈云还以为是自己家地暖开得太高了。盗汗了两个月,陈云觉得不对劲,去医院做了个检查。拿到检查报告,医生欲言又止,陈云心里知道不妙。小城市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只是告诉她,是白血病。但是哪一型的白血病,当地医院没有足够的条件诊断出来。42岁的陈云拿着检查报告,心情沉重地回了家。“那一段时间,整夜整夜睡不着,头发大把大把掉。”上有老,下有小,夜里陈云以泪洗面时,又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不能放弃。2022年春天,陈云拿着当地医院出具的“不完全报告”来到深圳。

陈云没费太多功夫,就挂上了深圳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于力的号。来深圳前,于力是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血液科的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陈云把在家乡当地的检查报告拿给于力。报告做得不全面,还缺了一些检测结果。但第一次接诊陈云时,于力就很肯定地给出了判断——陈云得的是慢粒白血病,这是一种幸运的血液病——只要按医嘱吃药,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过90%。

陈云看过《我不是药神》,知道这个病。听到诊断结果,她还是慌了。于力看出了她的慌张,对她说:“还要完善一下检查。不过不用担心,这个病吃药就能控制,你就把它想成高血压,当慢性病来治。心理上不要有负担。”

之后的检测结果证实了于力的判断,陈云放了心。上个月,陈云又来了一趟深圳,复诊的结果很好,之前的治疗方案行之有效。“感觉现在的深圳藏龙卧虎。”陈云说。治疗后,除了请假看病,陈云一直坚持正常上班。她身边的同事,甚至不知道她得了病。

元代诗人故事(元故事)(3)

医者选择

当初填医学院时,叶灿华并没有“一定要当个医生”的想法。在大一时,他甚至有过转专业的想法。叶灿华上本科的那几年,正是“医闹”特别凶的时候。“经常看到医生被病人打了,患者家属到医院闹事这种事情,心里拔凉拔凉的。”

读完北京协和医院的硕士,叶灿华没有继续读博。他从清远农村考到中山大学医学院,在村里是“别人家的孩子”。选医学专业一度让他怀疑自己的选择。“医生的门槛很高,风险也高。”“不太想当医生”这个想法,直到当了几年医生后才消失。工作后的快速成长、患者认可带来的职业满足感,让叶灿华觉得自己来深圳来对了。“上学的时候,在很多老牌医院实习过,我不大喜欢那种氛围。在深大总院,碰到了一个好主任,有成长的空间和机会,有看得到的未来,挺好的。”

曾在同一家医院共事过,叶灿华也听主任陶惠人说起过杜世伟,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交集。

一个与杜世伟打过不少交道的人评价他身上有江湖游侠的感觉。游侠的标签之一是:坚持自我,不畏不惧。对自己的医术,杜世伟很自信。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自信和坚持,他的行医生涯,一路都在打破常规。30岁出头,他就获得副高职称,通常这个年资的医生,还在北京大医院里为成为主治医师苦熬;不到40岁,杜世伟已经是深圳当时最年轻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当初放弃北京一片光明的前途,毅然来深圳更是打破了常人的认知。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愿意放弃已经得到的、璀璨的一切。

做了许多年医生,在协和的图书馆里,看着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十年如一日地读书、查笔记,杜世伟说,他也愿意做一个那样的医生。“医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做医生的乐趣是其他人不能体会的。”

相较于“天才”的一面,杜世伟更愿意将自己获得的认可归因于“努力”。同事称他是24小时都可以在医院看到的医生,很多时候,手术做到太晚,他就睡在医院。他尝试学开车,但报了两次驾校,均以过期作废告终。“天赋对于医生来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经验的积累和无止境的学习。患者是教我们成长的人,手术做得多,自然就成了。”杜世伟说。

2022年,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神经外科开科运营的第一天,有病人在等着他做手术。8月,科室运营5个月,收治患者已超过300人,手术量也突破300台。目前,深大附属华南医院神经外科已经在深圳及周边城市享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科室建立的脑脊髓血管病诊疗体系得到了广泛赞誉。这套体系,实现了脑脊髓血管病诊疗的全病种、全流程、全技术目标。同时,科室还培养了一批能同时做“介入手术”和“开颅显微手术”的两栖手术专科医生。

于力在深圳的“第二次创业”也结出了不少“果实”。在他的牵头下,卡尔森国际肿瘤中心成立了;拥有15个移植仓的国内最先进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也建起来了。这些移植仓里配备了常规移植仓不会出现的马桶。马桶做了特殊处理,杜绝了感染风险。为了将马桶装进来,于力做了反复验证。他希望每个进移植仓的患者,不仅能治好病,还治得有尊严。

深圳医生

“十三五”期间,深圳医疗质量快速提升。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深圳引进了很多像于力、陶惠人、杜世伟这样的“外援”。以深圳大学总医院为例,该院的医护人员来源医院超过240家;新建医院深大附属华南医院,医护人员来源医院也超过了200家,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知名医院。在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深圳建了一个分院,一下子拉来50多名北京的常驻专家。王绿化、颜红兵等在北京已经名声在外的专家大咖,如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深圳医生。

在深圳的第四个年头,杜世伟执掌的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神经外科首期规划了100张床位。他的团队,云集了各大名院、名校的青年医生,平均年龄只有35岁。曾经,“北京医生”这个头衔是他专业度最权威的背书。如今,在深圳神外领域,“杜世伟”已经是品牌。去外地开会、讲课时,杜世伟课件的第一张PPT,永远是他现供职深圳医院的介绍,然后是他的团队。他的行医梦想,也由最初的成为大专家,变成建设一个能服务一方、享誉一方的强势学科。

杜世伟喜欢深圳的快和高效。在深圳,他更多的科研项目在飞快地落地,实现临床应用。“深圳的生物工程配套产业链十分发达。在深圳,我有一个想法,很快就会有相关机构可以和我一起实现。这在其他城市是很难做到的。”

作为深圳医生,“深圳的压力”是常被问到的问题。对于压力,叶灿华有不一样的解读。“现在的我没有能力买得起上千万的房子,但我租得起上千万的房子。”在深圳,叶灿华认识了女友,近期准备结婚。两人对租房结婚这件事并不排斥。叶灿华说自己是典型的90后,对物质要求不高,在事业上也没有特别大的野心。他更愿意以自己舒适的状态生活。

时间回到2014年的9月22日。“六大健康产业项目,十个国际级一流院士团队”在北京深圳大厦里,被深圳市政府一举签下。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如此高规格大张旗鼓地远赴北京“招兵买马”,斥资千亿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这在中国的市政府中尚属首家。此后,大量的专家、学者、青年医生,被引进深圳。

截至2022年4月,深圳拥有的广东省高水平医院总数达7家,三甲医院总数达25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16个,累计认定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1016名。

在新的五年规划里,到2025年,深圳的千人床位数将达到4.5张,三甲医院达到30家,10家医院进入全国医院排行榜百强,建成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和9家研究型医院,建成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流健康城市、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成为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我们的团队结构合理,年轻医生很多,平均年龄才35岁,而且都毕业于名校。我们在按照自己的模式培养人才梯队。我们扎根深圳,作为深圳医疗未来的希望,我觉得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非常大。”杜世伟说。

来源 │ 晶报APP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统筹:李岷

记者:罗丹

制图:树树

编辑:李慧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