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论语学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解析(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论语学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解析(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笔者按,至少笔者感知孔子他老人家,提示我们,不要太执着于所谓“正直”,因为“正直”的维度太多,且正直更多流于表象,过于文过饰非、沽名钓誉都不好。也许……在孔子的眼里,亲情关系很大!大到……有些是非也可以很模糊和无足重轻了?“直”也许是叶公拿来说事儿的借口,孔子也不太在意这种所谓的“品质”,孔子更注重两辈人的相互关系。在《论语》“里仁”篇中,“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子女在侍奉父母之时,如果父母有做错的,孩子几次劝导,父母还是很固执不改的,孩子也不能太较这个真……孔子说,我的熟人同党们不像你的熟人一样。他们,子女犯了错,父亲替其隐瞒;父亲犯了错,子女替其隐瞒。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也是“直”之人。他们的“直”不是要在社会上辨明所谓“是非”的“直”,他们的“直”是另一个维度,他们“直”的标准在心里,在亲情里!不在“是非曲直”,只在“人心向背”、“亲情冷暖”里

论语学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解析(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1)

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新言“子路”十九,萝卜/摄影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大夫,因封地在叶,故称叶公。而这个“叶”,据有人考证说是在今河南南阳府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熟人同党中有特别“直”的人,他的父亲把别人家的羊顺(偷)走了,他能去举报(证明)自己父亲偷羊。

孔子说,我的熟人同党们不像你的熟人一样。他们,子女犯了错,父亲替其隐瞒;父亲犯了错,子女替其隐瞒。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也是“直”之人。他们的“直”不是要在社会上辨明所谓“是非”的“直”,他们的“直”是另一个维度,他们“直”的标准在心里,在亲情里!不在“是非曲直”,只在“人心向背”、“亲情冷暖”里!

史料上并无过多解释,叶公要以“盗羊”试问父子关系的意图与语境,但从孔子的解读来看,也许叶公暗有所指(也许没有)。从孔子的回答来看,孔子是不认同某种所谓世俗法理,应该什么“是非分明”、“大义灭亲”的。

孔子认为,以“直”来定义人,不是什么大格局,而是偏颇的。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孔子就批评一个叫微生高的人称不上“直”,别人找微生高借醋,他自己没有,就跑到邻居家去借了醋,再借给找他借的人。……有些矫情,有些“沽名钓誉”!

“直”也许是叶公拿来说事儿的借口,孔子也不太在意这种所谓的“品质”,孔子更注重两辈人的相互关系。在《论语》“里仁”篇中,“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子女在侍奉父母之时,如果父母有做错的,孩子几次劝导,父母还是很固执不改的,孩子也不能太较这个真……

笔者按,至少笔者感知孔子他老人家,提示我们,不要太执着于所谓“正直”,因为“正直”的维度太多,且正直更多流于表象,过于文过饰非、沽名钓誉都不好。也许……在孔子的眼里,亲情关系很大!大到……有些是非也可以很模糊和无足重轻了?

谁知道呢?

反正,笔者看完此章句的感受就是,所谓“正义”,容易成为“装大尾巴狼”的事儿,而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极其重要……其实也是一笔糊涂帐……

萝卜/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