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东京物语》便是这样一部电影,大多数的镜头是:穿着和服,盘膝而坐,蒲扇摇动,香熏袅袅,家长里短,漫漫而谈,曲尽人情,从刚开始一大家人围在方寸小桌前交谈,渐渐的只有老人独坐桌前。“所谓电影,我认为余味最重要。最近,似乎很多人觉得要有动辄就杀人、刺激强烈的剧情才是故事片。但那样的影片不是戏剧,是意外事件。我在想,是否可以不要意外事件,只以一种“是这样吗?”“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啊”的语气就把故事讲完满呢。《东京物语》的故事很简单,年迈的父母去东京探望子女,子女的忙碌和疏忽,并没有周全的照顾到父母。乘兴去,失落归,返程后母亲离开了人世,简单的情节中却蕴含着真实的幽深人性。在这部电影中,平淡的故事情节、拍摄技巧的淡化以及态度上的淡然,都渗透着一种生活哲学: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喜欢小津安二郎作品的影迷,常称他的电影像坐在榻榻米上喝米酒一样安详,没有喧闹、煽情,只有安静。这样一种感官体验,和小津安二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1)

其实大岛渚等人的作品,虽是日本产,但像铁板烧,已有洋式加工。如果真正要尝汤豆腐等纯日本风味,还是在小津和沟口健二的电影中才能找到。”

重看《东京物语》,想起蔡澜说过的这段话。

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大都聚焦家庭生活这一部分,冷静克制的镜头下,他看似什么都没说,却告诉了你一切。

在家庭群像的相同主题,常常能看到不变的变化之妙。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2)

《东京物语》的故事很简单,年迈的父母去东京探望子女,子女的忙碌和疏忽,并没有周全的照顾到父母。乘兴去,失落归,返程后母亲离开了人世,简单的情节中却蕴含着真实的幽深人性。在这部电影中,平淡的故事情节、拍摄技巧的淡化以及态度上的淡然,都渗透着一种生活哲学: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

故事的平淡,他给你极少,又给你极多
  • 简单的故事情节

喜欢小津安二郎作品的影迷,常称他的电影像坐在榻榻米上喝米酒一样安详,没有喧闹、煽情,只有安静。

这样一种感官体验,和小津安二郎对电影的创作理念是分不开的,他曾提到:

“所谓电影,我认为余味最重要。最近,似乎很多人觉得要有动辄就杀人、刺激强烈的剧情才是故事片。但那样的影片不是戏剧,是意外事件。我在想,是否可以不要意外事件,只以一种“是这样吗?”“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啊”的语气就把故事讲完满呢。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3)

《东京物语》便是这样一部电影,大多数的镜头是:穿着和服,盘膝而坐,蒲扇摇动,香熏袅袅,家长里短,漫漫而谈,曲尽人情,从刚开始一大家人围在方寸小桌前交谈,渐渐的只有老人独坐桌前。

没有太多起伏的剧情,却触动到内心的很多感受来回跳动。

在这故事的过程中,感受时有摇摆,及时行乐的暂时性积极主义,或对生命逝世的悲观主义,活在当下的珍惜感与时间沧桑物哀感交织盘旋,情感丰沛。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4)

你能感受到很多个自己,简单自然,却触动到最本源的自己,像是在大自然中,你会感受到一块石头的质朴力量,一簇树木的年轮震撼,汇聚成最原始的敬畏,那么在《东京物语》中你会涌起最本源的情感共鸣,这种人类记忆共通的情绪深刻又自然。

  • 极少的极多

一次次相似的场景,小津安二郎透过影片,像是在告诉你,我没有太多的故事要讲给你听,这里只有家庭生活的平淡,我亦还有很多故事要讲给你听,这里有很多家庭生活的平淡。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5)

时光停下来,人生漫漫,却又居诸不息,没有故事的故事,是最好的故事。

“我想减少戏剧化的东西,在内容的表达中自然而然地积成余韵,成为物哀之情,让观众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感到极好的余味,我希望能够做到这样”。

这是小津安二郎对电影的表达,他在《东京物语》里也遵从着自己的理念。

极少的戏剧化,却给你极多的余味。

在《东京物语》里,小津安二郎从来不说教,不讲大道理,只是将生活中被忽略的东西,用自己的审美提炼出来,展示给你看,他看似给你很少,其实给你很多,他什么都没说,却说透了一切。

技巧的淡化,视野的限制,却看见更多
  • 没有技巧的技巧

《东京物语》里,大多是固定低镜头,仰拍视角,没有推拉摇移、淡入、淡出、转场的过多技巧运用,闲散的场景,细碎的生活,看似随意,却处处精细。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6)

固定镜头中的谈话、房间、背影、场景,低镜头中,老人之间,子女之间的嫌隙,不是与之对话的视角,而是倾听的视角,听老人诉说着人生滋味,人情世俗,听子女诉说着身不由主,忙碌疲惫。

你无法用道德去评判,世界从来不是单向线的发展,而是点线面的交织的复合体,陪伴与个人生存之间的亘古的冲突,因为生活永远不会结束,很多事情的平衡太难,你唯一能平衡的是你混乱无奈的内心世界。这是我在他的镜头里读到的。

他坚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拍摄,这也是小津安二郎作品的特色,作为“文法否定论者”,他一直遵从自己的感觉而不是文法,他提倡不要被文法捆住手脚,在他的《豆腐哲学》里,他写到:

“淡入、淡出,还有重叠的手法,这二十五六年来,我一次都未曾使用过。我认为,不用那些手法也可以把意思表达清楚。”

  • 限制的广阔

没有花巧的“文法”,有人说,他的固定低镜头的拍摄方式是一种限制,在这种框架中并不自由,但他的电影从来不是“圈地为牢”的捆绑,而是在这个圈层里不断向下挖掘的深刻。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7)

正如《东京物语》,你看到不仅仅只是聊天的场景,生活的细碎,更有一种日本式“物哀”的独特审美,其味无穷,辽远悠长,他在拍摄中找到了一种细腻自然的表达方式,一种解构日本家庭生活、人情世俗的独特美学。

这也是他作品独具魅力,经久不衰,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著名导演贾樟柯曾在《贾想》里写到:

“小津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平衡的灵韵,极少的人物构成,简洁有力的场面调度,使小津的电影具有了某种抽象色彩,极度具体又极度抽象,这是小津电影的奇迹。”

态度淡然,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
  • 不喧不闹的克制

“我认为,在悲伤的时候,为强调悲伤而特写未必就有好效果。毋宁说,有时过于悲伤反而会造成反效果。所以,如果遇到这种场面,把镜头拉远,反而更能避免把悲哀强加于人,不加说明至少可看作一种表现形式。”

小津安二郎在《豆腐的哲学》里写到,在《东京物语》里你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镜头。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8)

大儿子由于接到的急诊不能陪全家去游览东京,孙子对于父亲的失言很生气,老人便陪着孙子在离家不远的草坪上玩,一老一少的场景中,看着孙子纯真懵懂,尚不能理解生离死别,而自己年老色衰,下次再见不知几时,老人自言自语道:

“你长大也会相当医生吗?你当医生时,奶奶还健在吗?”

情绪一层层的积蓄、叠放、饱满时立即拉开一个远镜头,奶奶和孙子的身影渐渐变小,影片中是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你所有的情绪就这样被收藏、敛蓄。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9)

接着是子女太忙,便送父母去热海玩,旅馆里年轻人的热闹,麻将、乐队演奏声,夜夜笙歌,使老人无法安眠,环境的陌生、子女的疏离,没有归属感的落寞。

这些剧情都没有过多的煽情,俩人坐在热海边,淡淡的谈着该回家了,下一个镜头就是远景,两人从石岸上走过,大海波光粼粼。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10)

剧情继续娓娓道来,唯独对老人关怀备至的儿媳纪子,接到婆婆回家途中病危的消息,独自坐在办公桌前伤感,几秒的停留后,镜头拉远,是东京修建城市的大远景。

母亲临终前躺在床上喘气,呼吸渐渐微弱,镜头再次拉到房间外的风景。

可以煽情的地方,却都是一种含蓄克制的淡,这种点到为止的克制,没有喧哗,没有失控,亦没有情绪评判,态度淡然。

  • 情绪上的呈现:没有开心,亦没有不开心

来东京后,老人一直都没出门,子女都太忙,城市又太陌生,他们不得不一直呆在二楼,女婿买了点心给岳父岳母,女儿嫌丈夫给老人买的铜锣烧太贵。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11)

子女打发老人去便宜旅行团看热海风景,因为不适提前回来,女儿埋怨老人,忙碌的女儿要举办讲习会,无法提供住宿,母亲不得不去纪子家借宿。

对于种种的疏忽老人没有不开心,这趟东京之旅,老人亦没有开心,只是宽慰自己:“撇开过多期待,我们家很好了,减少期待,我们很幸福了。”

情绪的变化也只是从刚来时的表达:“总觉得东京是很远的地方,昨天才从尾道出发,今天就能和大家见面了”,到后来回尾道时,在火车站提到“东京太远”的委婉转变。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12)

甚至在影片结尾处,老人过世,子女在葬礼后匆匆离开,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小女儿京子,向纪子抱怨他们的不负责任时,导演也是通过纪子表达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没有评判,没有过多的情绪。

影片自始至终没有给出一种道德评判,只是去理解,连这理解里也是克制的淡然,答案交由每个观众。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13)

想来青春期时,我们总习惯用单一价值观评判,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成为故事中的人,没被生活过多的为难,可以用“局外人”的轻松姿态,“去关联化”的主观态度理解这个世界,也许有一天,你成为这“戏中之人”,戏如人生,你便不敢再轻易做出判断。

结语:

“东京真是大啊!是啊,不小心走散的话,找一辈子也无法相见”。

《东京物语》里的这一段经典台词让人动容,虽然这部电影是小津安二郎,在二战之后创作的关于日本家庭制度的崩溃,但影片中关于家庭、亲情、生命的普世经验,放到今天仍然余韵犹在,历久弥新。

以及电影所展现出的美学,一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来的导演产生重要的影响。

正如罗杰·伊波特的《伟大的电影》序言里写到:

“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最终都会抵达小津安二郎的视界,从而领会到电影的本质并非运动,而是运动与静止之间的抉择。”

东京物语1500字影评(豆瓣9.2的东京物语)(14)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