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堂经验交流(文化礼堂归来传承)
文化礼堂经验交流(文化礼堂归来传承)“社员开大会、看电影、做戏都在礼堂里。”俞发荣说,那个年代礼堂是整个生产大队唯一的文化阵地,热闹的画面他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本村的深湖越剧团小有名气,演出的样板戏《红灯记》相当出色,连邻村的村民都跑过来看,整个礼堂里挤满了人。”大礼堂坐北朝南,7间地基,300多个平方。礼堂造好后就派上了大用场。深湖大队竹编厂的加工场所就设在这里。山上最不缺的就是成片的毛竹,生产大队用竹子编织出各种框子,拉到杭州去售卖,提高了集体经济收入和社员的生活水平。“深湖大礼堂是我亲手参与建造的。”已是耄耋老人的俞发荣,曾经是生产大队的大队长,说起50年前的岁月,历历在目。1969年,各地农村兴起了造礼堂的热潮,深湖大队党支部、革委会也决定建造大礼堂,除了请来两个“专业”师傅,一个木匠,一个泥匠外,其他全是村民集体参与,按工分计算工资。由于当时建筑材料严重缺乏,只能就地取材,为此还专门建了个砖瓦厂,自己烧制砖头和瓦
来源:临安新闻网
——档案见证高水平小康路系列报道之五
文化礼堂,像一本厚厚的书,记录着村庄的一段历史,承载着一种文化。它满足了村民举办文化节庆、文体活动以及议事集合等功能的需要。同时,它也是所在村落展示形象、讲述历史、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乡土文化和乡村记忆传承与延续的载体。它带来的不只是欢声笑语,更多的是富足的精神食粮,让村民在这个繁芜的社会“心有所寄”。
深湖大礼堂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深湖大礼堂是我亲手参与建造的。”已是耄耋老人的俞发荣,曾经是生产大队的大队长,说起50年前的岁月,历历在目。
1969年,各地农村兴起了造礼堂的热潮,深湖大队党支部、革委会也决定建造大礼堂,除了请来两个“专业”师傅,一个木匠,一个泥匠外,其他全是村民集体参与,按工分计算工资。
由于当时建筑材料严重缺乏,只能就地取材,为此还专门建了个砖瓦厂,自己烧制砖头和瓦片。用砖块搭起承重墙,再用石灰拌砂泥进行夯筑,上面架起木头人字梁,盖上瓦片,忙乎了整整大半年,建起了上甘片区最早的大礼堂。
大礼堂坐北朝南,7间地基,300多个平方。礼堂造好后就派上了大用场。深湖大队竹编厂的加工场所就设在这里。山上最不缺的就是成片的毛竹,生产大队用竹子编织出各种框子,拉到杭州去售卖,提高了集体经济收入和社员的生活水平。
“社员开大会、看电影、做戏都在礼堂里。”俞发荣说,那个年代礼堂是整个生产大队唯一的文化阵地,热闹的画面他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本村的深湖越剧团小有名气,演出的样板戏《红灯记》相当出色,连邻村的村民都跑过来看,整个礼堂里挤满了人。”
“过年的时候,用竹编篾席挂在窗户上挡住日光,白天也放起了电影,虽然文艺活动不多,但大家热情还是很高的。”
当时的深湖大礼堂,既是群众的“心家园”,也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财源地”,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
不过,这样的时光也就持续了十来年,1984年,深湖村实行了包干到户,大集体随之结束,后来电视机也慢慢普及了,大礼堂就走向了沉寂。1990年,为盘活集体资产,村里将大礼堂出租给企业,一租就是二十多年。
时隔30多年 锦源村文化礼堂回来了
自2007年深湖、甘山、甘岭三个自然村合并成锦源村之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村庄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漂亮,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村民们每次经过破败的礼堂,心里不免空落落的,甚至怀念起往昔的热闹场面。
“村里开展文化活动,包括文化下乡,都没有个合适的室内场地,在2014年,我就把礼堂从租户手里收了回来。”锦源村党总支书记孙赛农说道,当时就已经有了让礼堂回归的想法,到了2017年,一切准备就绪,正式对原来的深湖大礼堂进行改建。
经过5个月时间,总共投入了20多万元,对整个礼堂修葺了一番,还扩建了厨房、卫生间等配套设施。按照“两堂五廊”的标准,一个集文化礼堂、天目学堂、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文化廊于一体的建筑全新亮相,并且不再使用深湖大礼堂的称呼,改名锦源村文化礼堂,门头上书“忠孝堂”“几个大字,徽派装修风格,青瓦马头墙,古色古香,充满了文化韵味。
文化礼堂的重新回归,让锦源村文化活动有了“根据地”。从此,村里的各种文化活动红红火火的开展了起来,礼堂也成了最聚人气的地方。成立多年的军鼓队,还有管弦乐队、舞蹈队,排练不用再看天气的“脸色”。文化下乡也有了固定场所,区文化馆、爱之声艺术团纷纷走进锦源,为村民带来文化大餐。春节前,书法班的会员们来到礼堂,铺开纸张,摆上笔砚,挥毫泼墨,为村民写福字送春联。逢年过节,礼堂又成了生活交流的好地方,村民们聚在一起包粽子、烧汤圆、做麻糍,其乐融融。
尤其是每年的重阳节,是村里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要日子。锦源村文化礼堂里挤得水泄不通,台上表演着自家村民精心编排的戏曲、舞蹈,台下坐满了笑逐颜开的高寿老人,他们连夸党的政策好,生活有了新奔头。
自2017年以来,锦源村在文化礼堂举办了80多场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文艺演出、比赛活动、技能培训、庆祝传统节日等。爱之声艺术团还在这里“种”下了文化,开办了歌舞辅导班,村民不再只是台下的观众,更是舞台上的主角,演绎着农村文化的传统和未来。
“文化礼堂,也让生活更和谐了,它将村民的心紧紧地拧在了一起,为建设‘乐活锦源’共同努力。”孙赛农开心的说。
记者手记:两代礼堂,跨越48年,在两代村干部的手中迎来了“高光”时刻。不管是大礼堂,还是文化礼堂,都代表着各自时代的村民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可喜的是,我区紧紧围绕“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定位,今年已经实现了文化礼堂的区域全覆盖,真正让每一位村民都拥有了“心灵家园”。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全面奔赴小康,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丰富,农村文化之路也越走越宽,文化礼堂必将承载对未来生活更多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