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分几种(母树大红袍极为稀少)
大红袍分几种(母树大红袍极为稀少)直至明末清初,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释超全和尚写的《武夷茶歌》是迄今关于制作武夷山大红袍制作最早的记载。正是从此刻开始,武夷山大红袍神秘的制作技艺才揭开面纱……其实早于6棵母树大红袍,在天心永禅寺就有大红袍的踪迹,最早武夷山大红袍制作都属于天心永乐禅寺所产。但仅是口头相传、无史料记载。上世纪30年代,政府便派部队把守这世上仅存的6棵母树大红袍,40年代改成由政府部门雇佣农夫看守,一直延续至今80年,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守护人。每每武夷山大红袍制作后,都是要经过警队押送往银行保险柜保存。2、再探寻,大红袍的身世之谜?
本文素材截取央视节目《走遍中国》之武夷山文化“茶神传奇”,这个节目将武夷山大红袍的传奇身世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印证了武夷山茶人对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
母树大红袍极为珍贵,须存保险柜
1、延续至今不间断地守护大红袍
得天独厚、上天馈赠的武夷山大红袍,自存世以来都是以其独特、珍稀令人魂牵梦绕。如此稀世珍品得以流传至今,少不了世代人的坚持的守护之心。
上世纪30年代,政府便派部队把守这世上仅存的6棵母树大红袍,40年代改成由政府部门雇佣农夫看守,一直延续至今80年,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守护人。
每每武夷山大红袍制作后,都是要经过警队押送往银行保险柜保存。
2、再探寻,大红袍的身世之谜?
其实早于6棵母树大红袍,在天心永禅寺就有大红袍的踪迹,最早武夷山大红袍制作都属于天心永乐禅寺所产。但仅是口头相传、无史料记载。
直至明末清初,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释超全和尚写的《武夷茶歌》是迄今关于制作武夷山大红袍制作最早的记载。正是从此刻开始,武夷山大红袍神秘的制作技艺才揭开面纱……
3、世上鲜人品尝过真味、喝到茶梗都是一种荣幸
从视频中采访的几位资深茶人口述的亲身经历中便可再次感知到武夷山大红袍的弥足珍贵。
在他们眼中,这一生能够近距离接触过大红袍是一种荣幸,无论是参与大红袍的制作、还是品味其中的茶梗,亦或是品尝老师傅们审评过剩下的茶汤汁,武夷山大红袍的滋味是一生令人记忆犹存的味道。
能藏有这么一份稀品大红袍是何等荣幸,这样的珍品现世所存无几。6棵母树大红袍已于2006年政府决定停止采摘。
商品化大红袍从何而来?
有看过编者上篇所发文便知晓大街小巷的大红袍属商品化了的大红袍,而且也知晓这些大红袍或是扦插培育的纯种大红袍,或拼配大红袍。那么,扦插培育的纯种大红袍是如何繁育至今的呢?
在此,不得不提及一位武夷山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大红袍之父——陈德华
1、追梦“大红袍”,却与之擦肩而过
武夷山大红袍的扩大种植生产是曾是数万武夷人的梦想,却总是因为量的稀少性而止步。
陈德华先生自1964年农校毕业后,也成为此目标的追梦人。他培育武夷岩茶品种,唯独没有大红袍,心中始终有个遗憾。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得知他的老同学奉命做大红袍剪枝试验,不耻私下讨要做试验,但同学自知大红袍枝条珍贵、责任重大,不敢馈赠。陈德华做试验的想法止步于此,但却未停止过对大红袍剪枝试验的关心。
2、历史注定缘分,5年后再与“大红袍”续缘
1985年,陈德华先生参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成立40周年所庆,又再次与老同学说起,自己所培育的武夷岩茶品种唯独无大红袍,最终同学赠予5棵移植试验成功的大红袍扦插苗。
正是因为5棵试植的人情“大红袍”,加上陈德华先生与团队悉心照料,用了20年繁衍出现今4万亩武夷红。
“大红袍”的延续经历虽无那么坎坷,但若不是每一位武夷茶人的坚持与守护,现今市面再无“大红袍”。2006年商品化大红袍终于投产,让爱茶之人有望购得。母树停产就先不提了。
如何体会“含着”大红袍的“岩骨花香”?
如今纯种大红袍的口感既保留了母本的基本性状,同时也包括了武夷山大红袍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总而言之,武夷茶人让这份“岩骨花香”岩韵持续不断。
武夷山大红袍的独特韵味与其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是离不开的,如今的大红袍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国茶叶泰斗陈椽老先生更是对大红袍的制作工艺赞叹不已。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武夷茶人面对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