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读史明智以古鉴今(述史言志还是借史抒怀)

读史明智以古鉴今(述史言志还是借史抒怀)2、简述"咏史"与"怀古"的关系杜牧咏史诗《赤壁》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能仅凭诗歌题目来判定诗歌是否为咏史题材。古人作诗并非以题材斟酌字句格律,多是因兴而作,以"咏史"作为题目的诗歌内里可能为"咏怀"之作。按照吕向之的说法,在纵览史书时,或评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功过得失,或因有所感可以作为确定咏史的标准,但是从"寄情"二字来看,咏史诗中又难免出现咏怀之处,我们不必从逻辑上去硬做区分,咏怀只是咏史发展过程中的变体,具体还需从诗歌出发,不能因为诗中含带诗人情感就否认其是咏史之作。刘熙载将咏史诗的分类概括为直抒胸臆与隐括其事两个类别,对应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左思和颜延之。这样的说法似乎还不甚明了,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诗作来解释。在左思的《咏史》中"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实际上

导语:如果以篇名来寻找"咏史"的踪迹,自然可追溯到班固的五言诗《咏史》。但是在东汉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找到一些或描述历史事件,或叹历史人物的踪迹。《大雅·生民》以"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作为起始记述周始祖后稷的历史事迹;又如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中"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便是对历史人物的咏叹。自班固以后,从建安七子到盛唐气象不乏咏史之作,"咏史"作为一种诗体在文学史上意义非凡,现仅以汉魏至盛唐之一隅来浅谈"咏史"。

读史明智以古鉴今(述史言志还是借史抒怀)(1)

《诗经》

一、似知非知不可言——何为咏史

"咏史"二字如今已经深入到义务教育阶段,中学语文测验就常常提这样的问题:杜牧的《赤壁》属于哪一种诗歌题材?对于《赤壁》这样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们能够轻易答出"咏史",但是如果给出的作品我们并不相熟,那么该如何判定是否为咏史诗?咏史诗如何界定?在答题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在咏史之后又常常补上"怀古"二字,咏史和怀古又是否可以混淆并用?

1、对"咏史"的界定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能仅凭诗歌题目来判定诗歌是否为咏史题材。古人作诗并非以题材斟酌字句格律,多是因兴而作,以"咏史"作为题目的诗歌内里可能为"咏怀"之作。按照吕向之的说法,在纵览史书时,或评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功过得失,或因有所感可以作为确定咏史的标准,但是从"寄情"二字来看,咏史诗中又难免出现咏怀之处,我们不必从逻辑上去硬做区分,咏怀只是咏史发展过程中的变体,具体还需从诗歌出发,不能因为诗中含带诗人情感就否认其是咏史之作。

刘熙载将咏史诗的分类概括为直抒胸臆与隐括其事两个类别,对应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左思和颜延之。这样的说法似乎还不甚明了,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诗作来解释。在左思的《咏史》中"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实际上就是直接通过写汉代的金日䃅和张安世两家依靠祖上的功绩,子孙七代承袭高官。但是像冯唐这样的人才却因为家世贫寒不得重用,最后仅给后代留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这便是左思的"直抒胸臆",借此表达出身微寒之人不得重用的感慨。而颜延之《五君咏》中赞赏竹林七贤中的"贫寒五贤",即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面对艰难时局不受世俗约束,拒绝依附权贵,以此来讽刺权要,便是"隐括其事"的代表。

其实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并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隐括其事都是咏史诗内容和写法的合一,这样的区分也多是后人之言,诗人自己并未被这些概念约束。

读史明智以古鉴今(述史言志还是借史抒怀)(2)

杜牧咏史诗《赤壁》

2、简述"咏史"与"怀古"的关系

赵望秦纵览古今各家学说,最终得出咏史诗就是对于史书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论,称美功绩与德行、讽恶过失与劣行、又或是对时光易逝和身世浮沉的感慨。而怀古诗则是在看到历史遗迹或是典故原址时突然起兴,忆及在此处发生的历史故事而心有所感。简而言之就是咏史诗是因事有感,怀古诗是因物有感。

这样的说法显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咏史诗的定义中"直接截取"四字是否过于绝对,这样的说法显然抹杀了诗人因生活中的一些遭遇联系到某件历史事件而有感而发,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隐括其事"的可能性;而"史传"的范围是否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类也有待商榷。在定义怀古诗时提到因目睹遗迹而赋诗,那么赋诗的原因又是否包括因为看到历史遗迹而想到在遗迹处发生的历史事件才有感而发?在这样的情况下,是该归于"咏史"还是"怀古"?

事实上按照诗歌内容划分的体例仅具有相对意义,无法将一首诗完全归于一个类别。所谓"咏怀"的诗,即所咏之怀是因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产生的,也不会被《文选》纳入咏史类。这样的分法显然是为了防止以诗就体,使诗作的内容被限制在体例之中,合乎情理。追根究底就是不能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咏史与怀古的区别,对咏史与怀古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能说咏史诗所写史事要相对清楚明了,怀古诗却更显宽泛,重在寄情言志。

读史明智以古鉴今(述史言志还是借史抒怀)(3)

《文选》

二、似是非是不可辨——咏史类别

在咏史诗的基本类别方面,常常以班固和左思作为"述史言志"与"借史抒怀"的代表。述史言志多是叙述再现史事,减否人物、品评议论;借史抒怀意在抒发己怀、传达志向。以下还需具体说明。

1、以班固为代表的"述史言志"

其实在班固作《咏史诗》之前,先秦时期就曾出现过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作品,但是因为未形成体例,因此仍将《咏史诗》作为咏史题材的开端。

从《咏史诗》中关于缇萦救父的记载"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送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来看,班固在叙述史事之余,也有个人情感的显露,"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便是班固对于百男不如一女的顽劣之子发出的感慨,亦或是因为缇萦的一片孝心而感动。

虽然记史重在理性客观、鉴戒规谏,但是在写作过程中难免融入史家个人意志,这种情动于中为咏史增加了一些独特的意味,使原本枯燥的"史"变得多了点情韵。班固的咏史诗也对后世咏史之作的体式、写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和阮瑀就是个中代表。王粲和阮瑀都继承了班固咏秦穆杀三良,即秦穆公死后要求为秦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三位贤臣殉葬的传统,以此讽喻上位者的残暴。

读史明智以古鉴今(述史言志还是借史抒怀)(4)

班固

2、以左思为代表的"借史抒怀"

抒怀即抒发个人的情感、传达自己的志向,"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诗经》。最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种抒怀其实在班固的《咏史诗》中也有体现,只是在述史之下的抒怀是隐性的,是含蓄的。而左思则彻底在"诗言志"的教化劝谏功能之外开辟了抒发主体的用世之志的新方向。

人有好、恶、喜、怒、哀、乐的自然情感,政治与礼乐往往相辅相成,礼乐约束自然情感,中和促成政治稳定。带有礼乐化的,甚至可以说是政治化的情感是符合儒家伦理的情性,不是人的天性。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如何排解释放个人情感呢?从"王官采诗"的《诗经》开始,普通文人阶层的意志就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多有显现,如果说这一时期的文人意志是经过乐府部门"后期加工"的,那么魏晋时期的"文化自觉"却是一次冲破政治的思想解放,左思就是魏晋时期发出激昂之音的代表人物。

读史明智以古鉴今(述史言志还是借史抒怀)(5)

《尚书》

三、岁岁年年无可尽——咏史发展

上文我们已经说到左思所代表的"魏晋风骨"体现的文化自觉,这种激昂的发声开辟了咏史的新纪元。在此之后的"咏史"历经各朝而从未消亡,左思、陶渊明、陈子昂、王维、王昌龄、高适、李白,一代代名士对咏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左思的咏史抒怀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普仲连,谈笑却秦。"直接用"吾希"、"吾言"表明这是"我"由内而生的真实情感。左思对咏史类诗歌创作的历史贡献起码有三点。

其一为连章之体,同一组诗中意思连贯,共同构成了诗人完整的思想情感;其二为迭咏史事,为表达自己对个体人生的思考认识来选择对应的古人,以史咏我;其三为借史咏怀,无关政治,藐视权贵,甚至站在权势的对立面,为寒士发声、为自己发声,可见其具有远大理想、高尚节操和不屈尊严的士人品格和风骨。

读史明智以古鉴今(述史言志还是借史抒怀)(6)

左思

2、陶渊明和程子昂的至情至性

陶渊明游宦十年,最终归隐田园,除田园题材之外,咏史之作颇多。他的咏史是超脱于个体人生和政治理想的,咏志士、咏隐士,联系起来功业与人格,将隐与仕统一于道的层面,所以陶渊明对于咏史诗的贡献莫过于为咏史诗增添了一丝文化寄托。

初唐遗留齐、梁绮错婉媚的文风,程子昂"风骨兴寄",荡涤昳丽,再现筋骨。志在经世,却因与上位者政见不同,一度下狱,虽有幸洗清罪名,最后也难逃被陷害而冤死狱中的命运。人生跌宕起伏也没有挫伤他的风骨峥嵘,即使因命运多舛而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苍凉的感慨,细细品读,格局亦是雄浑的。程子昂对于咏史诗的贡献在于咏史中永存的致世精神。

读史明智以古鉴今(述史言志还是借史抒怀)(7)

陈子昂

3、王维、王昌龄和高适的讽喻考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泪满眼,不共楚王言。"据记载,王维以《息夫人》一诗感化了强娶师妻的宁王,不过时光不复返,历史终究只是历史,至于孰真孰假难有定论。今人再看也只能猜测王维的咏史讽时之作起到了目标的效果,《息夫人》便是"刺"的代表作,王维之咏史在于"刺"。

"奸雄乃得志,遂使群心摇。赤风荡中原,烈火无遗巢。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王昌龄同样以天下之忧而忧,针对现实讽刺时局。高适《辟阳城》借言吕后与审食其私通来讽刺玄宗朝"贵妃洗禄儿",即杨贵妃与外臣安禄山关系暖昧的宫闱丑闻。王诗和高诗在意义上和王维之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4、李白的个体中心

李白作为"盛唐气象"的代表人物,表现出非同寻常的个体意识,他是张扬的抒情主体。文学中的李白是天才,飘逸洒脱,政治上的李白埋没在高昂的政治理想当中。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建功立业的儒家理想、一鸣惊人的纵横学说、天真豪爽的任侠思想在李白身上完美融合。多元的思想汇集在咏史之中,塑造了一个复杂、一个真实的个体李白,这也是属于李白的咏史。

读史明智以古鉴今(述史言志还是借史抒怀)(8)

李白

结语:从汉魏到盛唐,从班固到李白,对于咏史而言,汉魏不是开始,盛唐也非结束,这只是一个自足的阶段。从诗歌最初的劝谏、讽时的功能到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抱负,诗歌在不断发展。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现实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作用,抑或是两者之结合,都不能被视作诗歌的全部功用。"咏史"二字言无穷尽,在探讨的过程中一是不能用绝对的观点来看待咏史,二是不能以今人之观点看古人之诗作,坚持此基本思路,"咏史"研究定能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撰

2、《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

3、《陈子昂集》徐鹏校点

4、《陈子昂诗注》彭庆生注释

5、《陈子昂研究》韩理洲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