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筑梦北京燃情冬奥(筑梦冬奥共赴未来)

筑梦北京燃情冬奥(筑梦冬奥共赴未来)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脚步临近,“鸟巢”的主火炬塔将再度被点燃,人们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冰雪运动之上。在北京的各大冰场,都能看到孩子们的身影,或许就是对“向未来”其中一个诠释。

一、北京冬奥会:打开美美与共的文明之窗

“这几届奥运盛会都将成为黑暗隧道尽头的光芒,它们将把斑斓多姿的人类文明汇聚在一起,庆祝自己的团结与坚韧。”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话让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教授钟秉枢印象深刻。“新冠疫情让各国人员往来受到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局势复杂、多变,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上升。”钟秉枢认为,从东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体育发挥了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将人们重新聚到一起,一起面对包括疫情在内的种种挑战,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通。”

体育赛场“意外收获”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的格言,被公众熟知。东京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正式通过,将“更团结”(together)加入奥林匹克格言中。

钟秉枢表示,这其实表达出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全球体育界,乃至全世界民众,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政治与经济发展多重挑战下的共同心声。正如巴赫说,“奥运会的意义是让全世界相聚在一起,为世界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建立交流、信心、信任和理解,推开一扇门。”

“北京冬奥会就是这样一扇开放、友好的大门。”钟秉枢认为,中国控制住国内疫情的同时逐步实现经济复苏,也为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创造了有力条件。“在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之际,更需要国际社会和我们一道,为世界各地运动员能够在冬奥赛场相聚,汇聚力量。”

“体育无疑是国家间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赛场内外运动员也被称为‘微笑的大使’、‘穿运动衣的外交家’,他们为国家政治和外交活动牵线搭桥,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钟秉枢认为,这其实可以在以往的奥运会上找到诸多案例。

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与德国运动员卢茨·朗是男子跳远冠军最有力竞争者。欧文斯两次起跳步点不准,未跳出好成绩,卢茨·朗帮着欧文斯看步点,并把自己的毛巾放在起跳处。正是这个“小举动” ,使欧文斯夺得了冠军,并打破了世界纪录,而卢茨朗仅获得第二名。“这个故事成为体坛佳话,因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运动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民族、种族的隔离,向全世界展示出友好、平等和尊重的理念。”钟秉枢还表示,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不仅在国际赛场上为国家赢得荣誉,而且在促进国家间关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中美乒乓外交,也是因运动员之间的互动而推动了中美关系的转圜。

2018年平昌冬奥会,朝韩双方运动员共同手持“半岛旗”进入开幕式现场,同时在女子冰球项目上联合组队参赛。

北京冬奥会即将启幕,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运动员带来的激情、狂欢、自由、平等、团结、合作、竞争、悬念等真情实感的奥运故事,将把世界各地的亿万观众构成一个为奥运会而狂欢的共同体。”钟秉枢期待,各国运动员都能在北京冬奥的赛场上获得更好的参赛体验,创造个人最佳竞技成绩;同时中国选手能够在冰雪项目上有所突破。

冬奥与春节在这里相约

今年北京冬奥会正值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东西文明在此交融,体育与文化在此交汇,钟秉枢相信这无疑会碰撞出“火花”。钟秉枢表示,奥运会本身就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盛会,在竞技场上观众能够看到不同文化的碰撞。比如,比赛场上西方运动员彰显自我,突出个性,而东方运动员更为含蓄、内敛等;有因为错失金牌而痛哭的选手,也有没有获得金牌但依然快乐庆祝,享受比赛的选手等。他们身上都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个性,在赛场上相遇……

春节期间,中国观众有更多时间坐在家中,关注冬奥赛事,了解各个冰雪强国背后的文化基因;海外观众能够看到赛场内外中国传统佳节的喜庆和欢愉,热烈与团聚。另外,“雪如意”、“雪游龙”、“冰丝带”等冬奥场馆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蕴藏了高科技和可再生资源运用理念,这也是一种“碰撞”。

钟秉枢相信,中国的春节与奥林匹克在北京相约,也是奥林匹克文明与中华文明交融的历史时刻。在“双奥之城”,两大文明相拥必将激荡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火花,打开“美美与共”的文明之窗。

二、见证冬奥一所学校的冰球“梦工厂”

在北京东五环外的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校园内,有一座被称为“冰球梦工厂”的高标准室内冰球馆。自2017年9月落成至今,这块冰球场已经见证过大大小小上百场冰球赛事。如今,伴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脚步的日益临近,这座冰球馆越来越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筑梦北京燃情冬奥(筑梦冬奥共赴未来)(1)


2021年8月7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的冰球场内,外籍教练卡诺正对小球员进行指导。

筑梦北京燃情冬奥(筑梦冬奥共赴未来)(2)


2021年8月7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的冰球场内,外籍教练卡诺正对小球员进行指导。

筑梦北京燃情冬奥(筑梦冬奥共赴未来)(3)


2021年8月7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的冰球场内,小球员们正在进行比赛。

洋教头助力中国冰球事业发展

北京作为首个“双奥”之城,近年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冰雪运动项目外籍教练到此执教。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冰球俱乐部的教练团队便是一支国际化的团队。据该俱乐部负责人杨超介绍,在凯文冰场上,执教过的外籍教练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不同国家。

身为凯文学校冰球俱乐部教练的卡诺(Conor Smith),早在2002便来到中国。

千禧年前后,冰球在中国还属于冷门项目,只在东北有寥寥几支冰球专业队。除此之外的地区,冰球基本是一片荒芜。当时,北京仅有以国贸冰场为代表的两家室内商业冰场。那里也是卡诺在中国第一次上冰的地方。

借2020北京冬奥会之风,中国冰球事业发展由此进入了快车道。2016年中国出台了冰场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到2022年,中国室内冰场要达到650块,其中新建500多块。

来自美国的卡诺,如今已不知不觉在中国“滑”过十几个春夏秋冬。和卡诺一样在凯文学校冰球俱乐部里任教的老师还有来自加拿大的麦克(Michael Kusy)。刚到中国时的他们没能想到,短短几年后,北京不仅有了更多标准冰场,自己也会成为助力中国冰球事业发展的一分子。

据了解,冰球运动起源于加拿大,盛行于北美。在历史上,加拿大和美国地区出现过很多冰球联盟。经过多年演变成为了今天的NHL(北美冰球职业联盟),即世界上公认最高水平的冰球联赛。

2017年,北美四大职业体育联盟之一的NHL团队曾造访凯文教育集团,共同探讨冰球项目在凯文的发展。2018年,凯文教育旗下的凯文体育携手加拿大哥维根首都人冰球俱乐部,打造独具特色的冰球训练体系。从到中国执教至今,卡诺已经带过约200名学生,年龄在6岁到14岁间不等。“之所以聘请外国教练,一方面是引进国外冰球发达国家的先进冰球理念和训练方法,助力中国青少年冰球运动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作为国际化学校,也可以让学生们具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为未来发展规划铺垫更多的发展可能。”杨超说。

杨超补充道,“通过外教团队的执教,中国打冰球孩子的技战术水平进步明显,对冰雪运动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项团队运动,冰球对于培养学生们不惧对手、敢于拼搏的精神和互相配合、全力协同的团队意识非常有帮助。”

凯文学校冰球馆见证过上百场训练赛、教学赛和友谊赛。比如,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北京市中小学生校际冰球联赛、2018年中韩冰球友谊赛等都曾在这里举办。此前,韩国U12青少年冰球队已连续两年来京,与北京的冰球小将同场竞技。不同国家的孩子在冰场上驰骋,以球会友。这家冰球馆甚至成为了不同国家孩子开展交流的场所。

携手北京冰球队备战冬奥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让这家建成仅4年的冰场真正迎来了高光时刻。如今,凯文学校冰球馆成了北京构建冰雪运动新格局中的一座冰球“梦工厂”。

2021年4月,北京冰球队进驻凯文学校冰球馆,把这里当作日常训练的大本营。当下,不仅有校内学生打冰球,还有北京队的成员在冰上驰骋。作为北京冰球队的训练地,这座校园冰球馆暗含引流密码。凯文学校冰球馆拥有1800平方米的专业人工制冷冰面。场地四周都有加高的透明防护墙,球场配备的彩色大屏幕可以实时更新比赛结果。在两个球门的后侧还加装了高至棚顶的防护网,可以一年四季提供训练、比赛场地。“以冰球为载体,跟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合作,开设了冰球双优项目,双方进行合作,助力北京冰球队实现冬奥梦想。一方面,北京冰球队常驻凯文学校,进行训练;另一方面,北京冰球队的专业教练,可以指导凯文学生进行更专业的训练。”麦克教练如是说道。

近年来,北京的冰雪运动氛围越来越浓。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联赛也从创办初期不过百人的规模,发展到2019-2020赛季,注册球员4500余名,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学生。

目前,这家冰球馆正筹划着在明年1月份举办的首届北京市中小学冰球公开赛。全民冰雪季仅是第一步,让更多孩子在标准冰场上接受专业训练,或许是从这块校园冰场上看到的未来。

三、全民参与给孩子一个踏上冰雪的理由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师何宇畅和星宏奥虎仔俱乐部冰球教练张冬冬自幼参加冰雪运动,这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性格和运动习惯等方面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如今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带领孩子们参与冰球、速度滑冰和队列滑冰等冰雪运动。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脚步临近,何宇畅和张冬冬在冰雪训练场上,感受着孩子们的运动热情,传递着他们心中的冰雪运动精神。

筑梦北京燃情冬奥(筑梦冬奥共赴未来)(4)


图为2021年11月28日,小球员们在冰球场上进行训练。

筑梦北京燃情冬奥(筑梦冬奥共赴未来)(5)


2021年11月28日,小球员们在冰球场上练习攻防技巧。

筑梦北京燃情冬奥(筑梦冬奥共赴未来)(6)


2021年11月28日,小球员们在冰球场上练习攻防技巧。

传递冰雪运动精神

何宇畅10岁左右开始接触速度滑冰,当他穿上冰鞋,在冰面上一圈圈奔跑时,感受到了冰雪运动的魅力,“速度与自由得到彻底释放,同时也承受着锻炼的艰辛与枯燥。”“区别于一些体育项目,很多时候速度滑冰训练,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冰上不断奔跑,一个又一个动作反复练习,需要承受日复一日枯燥的感觉。” 何宇畅永远都记得,冬季在黑龙江训练时,户外格外寒冷。“无论多么有天赋的人,冰雪运动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练习。这磨练了人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生出了属于自身的定力与能量。”

何宇畅没有一直走专业运动员道路,他考上大学,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如今在清华附小,他带着孩子们打冰球,练习队列滑冰,练出了清华附小的“雪游龙”。

何宇畅还记得在一次全国性的小学冰球比赛中,清华附小冰球队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从年龄到技术水平都存在很大差距,小队员心理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我们有针对性的积极训练,研究战术,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共同鼓励孩子们勇敢面对挑战。‘球可以输,精神不能输’。”

何宇畅非常清楚,大多数孩子以后可能不会成为专业运动员。“我真正想传递给他们的是包括抗挫折、拼搏等方面的体育精神,以及一生受益的运动习惯。他们就像点点红梅,处于冰雪之中,守得苦寒,方能绚丽绽放。”

区别于何宇畅在校内带领孩子进行冰雪训练,张冬冬从专业队退役后,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学习,兼职做冰球教练,毕业后进入俱乐部做教练和管理岗。

张冬冬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出生在冰球世家。“齐齐哈尔这座城市有着浓厚的冰雪运动氛围,三五好友就可以约出去打场冰球,小孩子们也喜欢滑冰滑雪嬉戏玩耍。我舅舅从事冰球相关工作,这对我进入这一项目专业训练有一定的影响。”张冬冬表示,从学校校队到专业队,他在训练过程中慢慢有了自己的目标,希望能取得更好成绩。“冰球是团体项目,包含速度、耐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张冬冬永远记得,在冬天的室外打训练,头盔里会戴着棉帽子,同时除了眼睛之外,脸也会全部包裹起来。但很多时候还是会冻得说不出话。

2003年,23岁的张冬冬进入了(中国)国家青年队,并有机会随队到世界各地参加比赛。“比赛有赢有输,训练有顺利也有艰难的时刻。虽然已经退役不再是一名运动员,但是这种宝贵的经历,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除了专业技术技巧和战术指导外,这也是我最想传递给孩子们的。”在学生家长看来,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也正是他们所期待的。

小冰球队员墩墩从5岁半开始走上冰场到后来参加冰球训练,如今已经有4年多的时间。墩墩妈妈朱莉(化名)介绍,孩子接触冰雪运动也是偶然机会在商场的冰场尝试了滑冰课程,进而慢慢对冰球产生了兴趣。

墩墩每周都会坚持三次左右的训练。家长陪伴其辗转于北京的各个冰场,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墩墩也从一名普通的队员,进入更高水平的梯队,自己收获了成就感与满足感。朱莉提到,家长希望孩子能收获坚持、责任感等美好品质和精神,孩子在这些运动中自己有所体会。为了保证训练时间,墩墩会主动写计划,安排时间,高效学习。

“冬奥就在孩子身边”

朱莉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孩子的小名叫“墩墩”,其实就是代表着家长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期待。“当得知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冰墩墩时,家人都很欣喜。可能冥冥中就与冰雪运动有一种缘分,我第一时间给孩子买了一个奥运吉祥物,孩子非常喜欢。”

“奥运点燃了这座城市的冰雪热情,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学习和比赛机会,比如在学校冰球队参加校际比赛,在校外俱乐部参加协会的比赛等。一些冬奥运动员也会来到学校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故事。” 朱莉表示,墩墩曾经很自豪表达过“北京是一座双奥城市”。

“他在学校有机会着奥林匹克历史和文化,在街道和城市间能够看到冬奥宣传等,同时亲身参加冰雪运动,冬奥就在孩子身边,距离他们的生活非常贴近。” 朱莉说。

何宇畅介绍,清华附小学校冰雪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那时学校就成立了冰球队。在学校每周5节体育课中,其中3节为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1节专门上足球课,同时还有1节基于学生个性兴趣的体育自选课程。这其中涉及冰雪类项目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旱地滑雪、轮滑等5项。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更多是希望发挥冰雪运动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形成学冬奥项目、知冬奥常识、懂冬奥礼仪的冰雪运动氛围。”何宇畅能够感受到,随着北京冬奥会推动,各方对冰雪运动的支持,给予了学生更多机会。

从学校里到学校外,以前冰上运动受到场地等很大局限。如今,张冬冬感觉到,北京的冰场越来越多,而且设备设施越来越完善。同时教学和训练方式方法也更加科学。“以前训练运动量非常大,运动员经常容易受伤,现在讲究科学训练,重视训练前热身和之后拉伸放松。青少年训练还有小课形式训练,教练指导更细致。接受冰球专业性指导的儿童呈现小年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女生愿意加入到冰球运动之中。”当越来越多孩子加入进来时,冰雪运动“未来可期”。

四、冰嬉:印在冬奥纪念币上的中国冰雪运动

如果你在冬天去到北京什刹海冰场,大概率会看到如下场景:一群身着中国清代八旗士兵服饰的冰上舞者,脚踩冰鞋,伴着阵阵鼓乐声摇旗摆阵,追逐表演。这是八旗冰嬉队的冬季常规演出。

伴随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中国传统冰雪文化项目——冰嬉在这个冬天迎来了属于它的“新年”。

筑梦北京燃情冬奥(筑梦冬奥共赴未来)(7)


图为表演者穿着清朝八旗服饰在北京北海公园上演皇家“冰嬉”。“冰嬉”也称为“冰戏” 曾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冰上运动。“冰嬉”盛行于清代 每年冬季八旗兵都会在“冬至”到三九”进行“跑冰” 而有着“冬宫”美誉的北海曾是清代冰嬉表演的重要场所之一。

筑梦北京燃情冬奥(筑梦冬奥共赴未来)(8)


图为八旗冰嬉队队长祝永帅在“冰嬉”开始前进行指导。

筑梦北京燃情冬奥(筑梦冬奥共赴未来)(9)


图为游客体验冰上运动。

初遇冰嬉

作为中国传统的冰雪运动项目,冰嬉在清代有“国俗”之称。除了有专为皇家表演的宫廷溜冰技巧队之外,在民间也盛行溜冰活动。当时,“什刹海、护城河冰上蹙鞠,则皆民人练习者”。

百年后,这项从中国古代皇家流传出的冰雪项目成了人人皆可赏玩的运动。

2010年,来自重庆的小伙祝永帅组建了这支几十人的冰嬉表演队。从最开始在北京体育大学招募培训冰嬉爱好者,慢慢有越来越多校外人士关注祝永帅和他的团队。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冰嬉,祝永帅的冰嬉表演团队保持着每年更换三分之二的成员的传统。截止目前,已有600人参与过八旗冰嬉队的表演。团队里的成员不仅涉及各行各业,还吸引了来自意大利、韩国、法国等地的友人参与表演。

隆冬期间,这支冰嬉队经常在包括北海、什刹海、圆明园、颐和园等北京允许上冰的公园里演出。据祝永帅介绍,10年来,八旗冰嬉队已完成超过800场次的表演了。“之前我们在圆明园上冰表演时,沿岸密密麻麻的人都在围观。担心人员密集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后来我们就把表演时长一再缩短,从原来的半小时减少到今天的十分钟。”

为冰嬉涂抹艺术色彩

初见祝永帅,身穿配有五星红旗的运动套装的他,举手投足间尽显体育生的阳刚之气。在祝永帅看来,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特色,冰嬉本身就代表着中国冰雪的文化内核。在祝永帅的手机里,至今留存着一张清朝画师张为邦、姚文瀚、福隆安等人合绘的《冰嬉图》照片。

八旗冰嬉队的表演动作多来自《冰嬉图》记载的经典冰上动作。史料记载的冰嬉运动包括猿猴抱桃、鹞子盘云、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凤凰展翅、双飞燕、大蝎子、摇身晃、香炉爪等十几种花式。这项包含对抗、射箭、技巧的运动如今有了更多创新,例如自创的“飞人”动作,即一位队员下腰贴着冰面滑行、另一位队员从他身上飞跃过去,难度较大。

为了便于推广,祝永帅和他的团队很早便开始整理冰嬉相关资料,并最终挑选了5个项目。这5个项目分别是抢等(类似速度滑冰)、冰上抢球(类似橄榄球)、转龙射球、一马十三式(类似花样滑冰)和亮排(类似队列滑)。在祝永帅看来,对冰嬉运动的传承一方面要重视专业技巧,另一方面要努力把冰嬉运动具备的仪式感表现出来。

当下,如何让这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被更多人看到呢?

祝永帅想到了“冰嬉舞台剧”。“所谓冰嬉舞台剧就是在掌握冰嬉表演的技巧之上,在冰上表演故事,让人通过冰嬉表演走进百年前的历史画卷。”祝永帅补充说,“之前我们演出的剧目包括《香妃入宫》、《三帝同赏牡丹》等。比如,在圆明园的演出我们就选取了康熙、雍正、乾隆一起在镂月开云赏牡丹的典故,编排出“天子出巡、圆明园御花园、乾隆舞剑、爷孙骑射、三帝闲庭赏牡丹”等故事情节。”

前几年爆火的中国影视剧《甄嬛传》中也曾出现冰嬉表演情节,至今还让不少人记忆犹新。而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则又一次把祝永帅和他的团队推到了前台。

冬奥:让冰嬉焕发新生机

2020年12月,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金银纪念币正式发行。该套纪念币共9枚,其中一枚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就是以清代《冰嬉图》元素组合设计而成的。
按祝永帅的话讲,冬奥会的举办为冰嬉项目带来了一波热度,冰嬉也为北京申办冬奥贡献了重要力量。

早在平昌冬奥会开幕前夕,由中国奥委会创办的“中国之家”在韩国江陵开馆,清乾隆年间《冰嬉图》伴随“中国之家”亮相平昌冬奥会。当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还曾拿着放大镜,在画卷前仔细观赏这幅描绘中国传统冰雪运动的长卷,张罗自己的夫人一同观看。

有冰雪运动专家认为,从冰嬉运动中,完全可以找到其与现代奥林匹克冰雪运动的一些共同点。比如抢等就类似冰上速滑,而转龙射球、一马十三式就是中国式花样滑冰。

如今,冰嬉——这项启蒙于中国少数民族满族文化的体育项目,正逐渐发展成全民运动。“它不仅是把传统体育项目变得普及化了,更主要的是把各民族优秀文化变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民族》杂志编辑部主任许鑫总结说。(李晴/文,图/孙傲)


来源:中新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