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而“7月分兵”将华野分为内线、外线兵团,因兵力不能集中,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猛烈进攻,结果粟裕接连指挥南麻、临朐战役均损失惨重,也被认为是解放战争最惨败的战役之一。不过最惨的还要数华野,尽管1947年5月份,粟裕指挥大军创造了“孟良崮大捷”,歼灭了国军74师王牌军,粉碎敌人在山东的进攻策略,但国军实力并没有损失太大。那么此战役的真相是什么?为何国共双方都认为自己打了大胜仗呢?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渡过黄河,挺入中原,掀起了对敌进攻的大潮。刘、邓大军千里挺入大别山,并建立起牢固的根据地;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转战豫西、豫陕边;陈、粟率领华野南下,挺入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如同锐利的钢刀,直插敌人心脏,然而,就算如此,中原战场上的敌军依旧占领兵力上的优势。当时老蒋将中原划分为八个绥靖区,部署了三十四个师、79个旅,并将重点放在大别山区,企图分割包围刘邓大军。

刘伯承作为开国元帅之一,他的军事造诣很是高深,且早些年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有着高深的军事理论基础,这样优秀的将领,其实也有让他佩服的人。

豫东战役结束后,他高度评价粟裕将军:“打这样的大仗,我是没有底气的,也没有这种胆识和这样的气魄!”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1)

说起豫东战役,很多人都不是太熟悉,毕竟比起中原突围、“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而言,它的名气要小很多,有人认为它是解放时期最被低估的一场战役。

不过国民党方面,也认为此战役中他们大获全胜,并为黄百韬颁发青天白日勋章,肯定他在黄泛区战役的胜利。

那么此战役的真相是什么?为何国共双方都认为自己打了大胜仗呢?

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渡过黄河,挺入中原,掀起了对敌进攻的大潮。刘、邓大军千里挺入大别山,并建立起牢固的根据地;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转战豫西、豫陕边;陈、粟率领华野南下,挺入豫皖苏边区。

三路大军如同锐利的钢刀,直插敌人心脏,然而,就算如此,中原战场上的敌军依旧占领兵力上的优势。当时老蒋将中原划分为八个绥靖区,部署了三十四个师、79个旅,并将重点放在大别山区,企图分割包围刘邓大军。

不过最惨的还要数华野,尽管1947年5月份,粟裕指挥大军创造了“孟良崮大捷”,歼灭了国军74师王牌军,粉碎敌人在山东的进攻策略,但国军实力并没有损失太大。

而“7月分兵”将华野分为内线、外线兵团,因兵力不能集中,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猛烈进攻,结果粟裕接连指挥南麻、临朐战役均损失惨重,也被认为是解放战争最惨败的战役之一。

然而,七月分兵从战略上来看是成功的,有力牵制了国军的大部力量,阻止敌人朝着解放区进攻的步伐。

不过分兵带来的后果,是外线兵团接连失败,歼敌数量很少。反而,兵力不足的内线兵团,却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并打赢了胶东保卫战。

“七月分兵”的主要目的是策应刘邓大军挺入大别山,当时老蒋集合了数十万兵力派往中原铁路沿线,这让刘邓大军处在劣势。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2)

1947年12月党中央开会决议搞第2次“挺入大别山”战略,并从中原战场调动兵力渡江作战,以起到让老蒋从长江北调集兵力回援的目的,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

1948年初,华野司令去往中央开会,毛主席问其对渡江战役的态度,陈毅认为可行,并表示可拿出三个纵队执行计划。当时刘邓大军遭到了四面合围,处境危险,陈谢兵团实力不足,也只有华野有实力调兵。

很快,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电令粟裕,要求其率领华野1、4、6纵队渡江南下,攻打南京等地区,迫使老蒋分兵南下,减轻对中原战场的兵力压制。

然而,粟裕对这一决定却不是太认可,他日夜研究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发现江南一带水网交错,不利于大规模作战,且没有后勤保障,一旦强行进攻南京,兵力至少损失五万,一旦被敌人包围,那后果更是无法想象。

粟裕发现,中野、华野完全可以打上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从而稳定中原战局。而中原战区临近解放区,可快速获得物资支持,其交通也十分便利,作战机动性强。

而南下作战,看似国军会调动大军回援,但老蒋很难会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兵力,那时候南下分兵的意图就不能实现。

为此,粟裕思考了四十多天后,提出了自己的“作战建议”,然而第一次提交上去的计划,没有任何回应,中央依旧坚持“分兵南下”。

此时刘邓大军遭到了国军重兵包围,处境很差,刘邓提议:“希望能让陈谢、陈粟兵团相助,吸引敌军胡琏的王牌11师,不然大军后果难测。”

为此,毛主席认为粟裕应该率华野南下,利用大半年时间,在闽浙苏建立新的根据地,从而吸引国军三十个旅兵力的回援。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3)

不过,命令下达五天后,粟裕再次提出自己的作战建议,为了能得到中央支持,他还将作战计划发给陈毅以及刘邓首长,但当时包括刘伯承在内的很多领导认为此战难度大,可能会导致僵局。

晚年张震上将回忆称:“当时粟裕首长每天待在地图前,一站就是一天,仔细思考和琢磨,并用手和笔比划,比较自己和领导提出的战略优劣如何。”

1948年4月18日,粟裕第3次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报告,三天后得到了中央回复,让他去西柏坡开会,商量具体的军事计划。

当时我党有“不接”、“不送”、“不迎”的传统,然而粟裕到了西柏坡后,毛主席却亲自出迎,可见对其有多重视。

会议上,粟裕当着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首长,陈述了自己的作战主张,中央在研究后决定同意这一战略,但要求粟裕立下军令状,在4-8个月内,剿灭国军5-12个旅的目标,粟裕当即同意。

1948年5月5日,中央制定了具体计划,要求粟裕集中华野1、3、4、6、8纵和中野11纵队兵力,在黄淮一带打一场大战役,其目标是歼灭敌邱清泉第5军,而中野11纵队负责固守平汉铁路,以牵制敌人的北援。

5月23日,粟裕正式下令,让3、8纵队从许昌北上,诱导邱清泉兵团南下;1、4、6纵以及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南渡黄河,到达定陶、城武地区,歼灭敌人,并吸引邱兵团北上;而3、8纵队以及中野11纵尾敌北进,协同其他各纵将敌人歼灭于鲁西南。

夺取开封

5月24日,华野3、8纵队按计划北上,敌人果然受诱导南下。5月30、31日,黄河北各纵队渡河南下,这一举动让老蒋很是吃惊,他连忙让邱清泉率部北返还击,又向鲁西南调动了83师、25师、72师、63师一个旅,想要在鲁西南一带决战。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4)

此时敌军在鲁西南的兵力已有11个整编师,因兵力密集,很难逐个歼灭,且粟裕发现鲁西南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因此他临时决议,改为攻打敌军兵力不多的开封。

作为河南省会,开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老蒋必然不会放弃,因此6月15日,粟裕转向豫东作战,让3、8纵队集结大军进攻,而中野9纵插入郑州附近,阻击援军,中野11纵队在侧后牵制邱清泉兵团。

开封城墙因长期巩固,已形成半永久性防御类工事,并驻守三万守军。

17日,两个纵队兵临开封城下,并发起了对四关守敌的进攻,而在我军的强力攻势下,打得敌人损失惨重,四处呼救。

作战到18日夜,华野8纵队先一步攻下南门,19日多路大军攻向城内,到了20日23时,除了华北运动场、龙亭没被攻下外,开封其他地方均被我军攻占。

老蒋本以为解放军会在鲁西南决战,没想却意外进攻开封,他连忙调动大批空军,在开封城内四处轰炸,使得这里变成了火海,企图阻止华野的攻势。

之后,老蒋又让邱清泉兵团西进,然而却遭到了华野1、4、6纵队的痛击,其兵力损失很大。老蒋又让孙元良兵团支援,但遭到了中野9纵阻击,一时间无法前行。

此时,开封城内的解放军,朝着龙亭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因龙亭有一个大土墩,上面布满了各种工事建筑物,且还有一个大地下室补充弹药,周围的战壕交错纵横,再加上地堡群和炮兵阵地相接,使得敌人得以继续周旋。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5)

21日17时,我军发动炮火再次进攻,解放军毫不畏惧,奋勇向前,在五个小时的血战下,拿下了龙亭,歼灭守敌。

截止22日清晨,开封守军三万九千六百人被全歼,敌师长被击毙。此战胜利,国军震动,老蒋大骂逃跑的河南省主席刘茂恩无能,并调动邱清泉兵团和区寿年兵团火速拿下开封。

激战睢杞

解放军攻打开封的目的就是诱导敌人前来,从而在运动战中歼灭各部,而如今敌人兵分2路进攻开封,刚好合了粟裕的意。

随即,粟裕让解放军撤离开封,从而吸引邱清泉兵团西进,再集中主力军歼灭兵力较弱的区寿年兵团,并指示于睢县、杞县歼灭这支部队。

区寿年是杂牌军出身,而邱清泉是嫡系,因此区寿年不敢和其抢功,行军速度放慢,两军的距离也拉开四十公里。

正是敌军的这一心理,解放军才得以实现歼灭区寿年兵团的意图。其实区寿年本人和粟裕一同参与南昌起义,两人很早就相识,为了迎接这个老朋友,粟裕集中了四个纵队围歼区寿年兵力。

6月26日,华野3、8纵队按计划撤离开封,朝着通许一带转移,以吸引邱清泉兵团西进,第1、4、6纵队向杞县一带集结,一天后华野各纵队趁着敌人还没立足,立马发起了对敌人的猛烈攻击。

29日,区寿年兵团和75师、新21旅被围困在龙王店附近,并将敌72师围困在铁佛寺一带。

此时邱清泉才知道上了解放军的当,立马转向东部猛攻,但被解放军阻击在杞县西南一带。

老蒋见状,又立马派出了增援兵团,黄百韬为司令,立马西进,很快就到达距离铁佛寺附近十公里的地方。粟裕立马抽调华野1、6纵队以及中野11纵队一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挡住了黄兵团。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6)

当时老蒋亲自乘坐飞机,并用上无线电话下令,让邱清泉务必解救区寿年,不然就军法处置。邱自知身上责任巨大,然而不管他怎么组织兵力反击,还是被华野10纵阻击。

6月29日,我军朝着区寿年兵团、75师、新21旅发起了猛烈攻势,在两天的血战下,于7月1日中午将敌75师6旅、新21旅全歼。2日凌晨三点,又将区部75师部以及16旅1个团歼灭,并活捉了区寿年和75师师长沈澄年,取得了巨大胜利。

重创黄百韬兵团

因接连两场大的战役,我军战士十分疲劳,兵力减员比较大,需要立马休整才行,能否撤离战斗现场也成为了决定战役胜败的关键。

此时黄百韬、邱清泉兵团遭到了阻滞后,依旧不甘心,仍然以东西两个方向朝着我军夹击。而对解放军而言,威胁最大的就是黄百韬兵团。

粟裕认为,应该重点敲打黄百韬兵团,歼灭更多的敌军,并威震邱清泉兵团,使得我军撤离时不敢尾随。

7月2日,华野3、10纵队以及8纵队一部阻击邱清泉部,8纵大部、6纵一部歼灭敌75师16旅和2个团;1、4纵队以及6纵大部、两广纵队,朝着东部进攻黄百韬兵团;中野11纵监视敌72师,并作为预备队。

7月2日晚,解放军按照计划朝着目标发起战斗,很快歼灭了第75师16旅旅部和2个团,并对黄百韬部进行了合围,让黄部围困在帝丘店以及附近十个村庄内。

黄百韬作为司令官,亲自率领2营反守为攻,发动了逆袭战,在作战中黄本人受伤,但依旧坚守在前线,其士兵也深受鼓舞,拼死反击,他也创下了国军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的第一人。

在黄百韬的呼应下,一举夺得四五个村庄,遏制了我军的攻势。

作战到7月4日,黄百韬越发感觉到绝望,他下令将俘虏杀死,并焚烧文件,准备做最后的决战。他还给老蒋打了一个电话:“校长,敌将粟裕疯了,想要将我的25师吃掉。”

而此时邱清泉兵团则是绕到华野背后,出其不意的猛攻,华野只能后撤,邱部趁机乘胜追击,一直追赶到黄河边上。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7)

此时,胡琏兵团五万八千人、吴绍周兵团六万人,突破中野防御阵地。到了7月6日中午,敌18军先头部队到达淮阳,进入太康;下午17时,白崇禧率11师北进,8日可到达太康。

面对敌人援军陆续赶来,粟裕当即下令后撤,华野7月6日发起了对黄兵团的佯攻后,悄悄撤离战场。

夜里,枪声越来越小,黄百韬内心很是紧张,生怕随时被解放军进攻,然而到了7月7日早上,他才发现粟裕已金蝉脱壳,朝着鲁西南一带转移。

整个豫东战场,除黄百韬兵团让华野出现了不少伤亡,整个豫东战役歼灭了九万敌军,我军伤亡三万人,此举也让敌人在中原战场进入了防御阶段。

7月11日,中央给华东、中原解放军发来贺电,庆祝此次豫东战役的胜利。

同时,这一战役中,黄百韬因救援有利,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而同样有功劳的邱清泉却被老蒋认为“行动迟缓”,没有得到奖赏,还被痛骂一顿。

因此战,邱清泉和黄有了过节,4个月后的淮海战役,黄百韬的7兵团被包围在碾庄一带,负责救助的邱清泉部消极应对。

不过也有同志对此战役认知偏颇,认为粟裕是“惨胜”,理由是老蒋将此战役定为“中原大捷”,而我军在此次作战中伤亡三万人,超过孟良崮战役的2倍。且战争结束时,因敌人尾追,不少伤兵和掩护战士被俘虏。

然而,此战役后,毛主席高兴表示:“解放作战就等同于爬山,如今我们已经到了山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挺过去,接下来就等着摘果实了!”

林彪第一时间让参谋长刘亚楼搜集资料,用了几天时间研究此战役,感慨道:“粟裕尽打神仙仗,我是不敢下决心打这样的大仗的!”

可见,的成果是非常大的,创造了攻下国统区第一个省会的成果,也第一次生俘敌兵团司令,还是歼敌最多的战役。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8)

豫东战役后,我军南线战局也已改观,此战役吸引了国军全部的机动力量,从而让中原左右翼空虚,刘邓大军才得以趁机发动了襄樊战役,并一举拿下了樊城、襄阳,歼灭敌军两万人,俘虏了一万七千人。

同时,因黄百韬率25师支援豫东地区,许世友、谭震林也趁机率部发起了兖州战役,并一举拿下兖州,歼灭了三万八千人。

苏北韦国清部也趁机攻打阿湖、房街、城头等据点,并拿下涟水、众兴、宿迁等城镇,歼灭近万名敌军。

正是豫东战役的胜利,才有了这三场战役的进行,让我军的南线战局局势彻底扭转。

此战后,国军也召开了会议分析此战役,并得出结论:“共军敢集中兵力打大规模会战,敢袭击大据点,敢反复争夺顽固要点。”

豫东战役,我军以总体偏弱的兵力和武器,却打出了大决战,这对国军也起到了威慑,这之后国军一个兵团不敢轻易出来活动。就拿济南战役,王耀武部10多万军被歼灭,增援兵力在徐州地区,就是不敢出兵,生怕被围歼。

而在豫东战役后,解放军的斗士也被激活,早在“七月分兵”后,因南麻、临朐战役的失利,战士们的士气也受到很大影响,但豫东战役的成功,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之后各大战役纷纷涌现出了英雄团,英雄连。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9)

豫东战役后,国军再也不敢对我军主动发起进攻战略。也正是此战役才有了后来的济南、淮海战役,如果执行南下分兵战略,恐怕解放战争时间也会推后。

豫东战役后,刘伯承评价:“豫东战役这样的硬仗、恶仗、险仗,我是不敢下定决心打的。”可见,刘伯承对粟裕的信任和尊敬。渡江战役后,刘帅也提到:“今后部队渡了江,我就不带兵了,部队都交给粟裕管理,我去办军校,教出更多的粟裕!”

可见,粟裕在军事能力上之强,他尽管没有系统学习军事理论知识,但其指挥能力却让人信服。

而在在解放军中,彭、林、刘、徐、粟并称为“五虎上将”,其中刘伯承有“军神”之称,粟裕有“战神”之称,两人为了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相识几十年,却没有见几次面,一生没有密切交流,但却惺惺相惜、互相尊重。

刘、粟两人第一次认识是南昌起义时,当时刘担任参谋长,粟裕为班长,因级别差距大,没能直接交流。

1932年1月,刘伯承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也就是“红军中的黄埔军校”,刘帅担任校长期间,粟裕也被安排到该学校,此时刘是老师,粟是学生。

刘伯承也欣赏粟裕的军事能力,课后也会在一起交流,但仅仅是军事作战方面的问题。

一个月后,粟裕就重返红4军出任参谋长,同年10月,刘伯承担任红军总参谋长,两人相隔十七年没见过面。

直到淮海战役前夕,两人才再次相聚,粟裕紧紧握着刘帅的手,说道:“刘校长,我们已经十七年没有见面了!”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10)

刘伯承笑着说:“是啊,那时候你才二十多岁,如今胡子八渣了,哈哈……”

淮海战役时,中野十多万兵力围困黄维兵团,但因挺入大别山时兵力不足,无法拿下黄维,只能向华野求助。粟裕得知后,立马派出四个纵队援助,没多久又主动增加三个纵队。

多年后,刘伯承对粟裕此次援助依旧十分感激,他对儿子说道:“当时我们武器差、兵力不足,打黄维难度大,幸亏粟裕及时派兵支持。”

1949年政协第一次会议期间,记者采访刘伯承,刘帅当着大家的面,介绍粟裕说:“粟裕同志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出色的将领……”

此时粟裕尽管是野战军最高指挥者,但因拒绝华野司令这一职务,发布军令时,名字总是靠后,因此当时粟裕并不为全国人所知,因此刘伯承这次称赞,让全国人都记住粟裕。

建国后,粟裕被安排到总参谋部工作,粟裕一直渴望办一所军校,因此他工作期间一直关注军校建设情况,希望能像刘伯承那样如愿。

1952年3月,粟裕提议,让刘伯承来北京商讨南京军事学院的扩编工作。刘帅到了北京后,粟裕对其热情招待,商讨会上也对刘帅的军事战绩和办学经历十分推崇。

粟裕三虎将(刘伯承高度评价粟裕)(11)

这之后,两人的交往密切了很多,只要粟裕去往南京,必然看望刘帅,刘帅到北京出差,也会和粟裕小聚。

然而,刘、粟两人1958年都被人陷害,成为新中国后首次被打倒的元帅和大将,这之后两人一直背负骂名生活,再没见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