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持续多少年(大唐最长的一天)
大唐持续多少年(大唐最长的一天)一是封官,在各郡战略要地设置防御使节,包括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王承业为太原尹,设置并任命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等。十一月,朝廷为平叛主要做了几项安排:直到安禄山起兵五天之后,当源源不断的书信送到他跟前,玄宗这才相信安禄山是真的反叛了,赶忙召来宰相商议应对之策。尽管还没商量出个成型的平叛计划,宰相杨国忠和河西节度使封常清就向玄宗保证道,不出几天他们就可以把安禄山的头颅送到皇帝面前(瞧着这高高立起的Flag)。安禄山
天宝年间,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巅峰。《资治通鉴》曾这样记载:「这时中国强大兴盛,从安远门向西一万二千里之内,都是大唐的领土」。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这是李隆基做皇帝的第四十四年头。十月的长安,一如往常,唐玄宗和贵妃去华清宫游玩。尽管老皇帝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此时的大唐仿佛仍定格在它最繁华的那一天。
大唐最长的一天
然而,短短一个月后,安禄山就以“入朝讨伐杨国忠”的名义从范阳起兵,带着十数万大军南下。太原方面迅速向朝廷报告了安禄山叛乱的消息,然而讽刺的是,玄宗认为这又是次“狼来了”的把戏,说这是憎恨安禄山的人在故意捏造事实。
直到安禄山起兵五天之后,当源源不断的书信送到他跟前,玄宗这才相信安禄山是真的反叛了,赶忙召来宰相商议应对之策。
尽管还没商量出个成型的平叛计划,宰相杨国忠和河西节度使封常清就向玄宗保证道,不出几天他们就可以把安禄山的头颅送到皇帝面前(瞧着这高高立起的Flag)。
安禄山
十一月,朝廷为平叛主要做了几项安排:
一是封官,在各郡战略要地设置防御使节,包括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王承业为太原尹,设置并任命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等。
二是筹钱募兵,荣王李琬和高仙芝在京师募兵十万(大都是市井子弟),再加上留守京师的五万边镇兵从京师出发。
除此之外,玄宗还派出去了监军宦官边令诚,请记住这位,他也算是在安史之乱这场风暴中扇过翅膀的小蝴蝶。
与官军迟钝的反应不同,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勤王”的进度相当迅速。毕竟这些年安禄山好歹在跟契丹作战,部下一直都没歇着,而且当时中原好多年都没打过仗了,百姓哪见过这种阵仗,以至于叛军基本到哪,哪儿的州县就望风瓦解了。
十二月,安禄山继续攻城拔寨,先是攻陷了博陵郡和藁城,又从灵昌渡过黄河,所经之处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前面刚封的河南节度使张介然,人到陈留才几天,就兵败被杀,可以说在强大的叛军面前,朝廷刚组织起来的抵抗力量显得既不能抵抗,也没有力量。
安史之乱
于是:
初五,陈留沦陷。
初八,荥阳沦陷。
十二,东京沦陷。
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官军这才意识到,如今安禄山势头正劲,正面作战只能越战越败,还不如避其锋芒,据守潼关天险,防止叛军顺势突入关中占领长安。
官军退守潼关后,安禄山见潼关一时半会也攻打不下来,就索性留在了洛阳不再进攻,谋划起了称帝的事情,朝廷终于得到了些许时间重整旗鼓,准备再战。
大唐
当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审视全盘战局,就能发现:尽管官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但这只是一场“上等马”对战“下等马”的对局——而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安史之乱进程的,不止这一场对局,还有“中等马”和“上等马”的对局。
沦陷区其实一直有零星,但未成建制的忠良之士在组织抵抗,他们中有东京城破后身着朝服慷慨就义的李憕与卢奕,也有直到被活活刮死仍大骂安禄山的颜杲卿,还有字如其人,让玄宗都发出了“乃能如是!”的感叹的颜真卿…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安禄山始终都没有在占领区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颜真卿
而在北方,安禄山早在起兵范阳时就深知朔方军对自身的威胁,因此任命了高秀岩为大同军使,防御朔方军东出。高秀岩并不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他的对手是郭子仪。郭子仪先是击退了高秀岩对振武军的进攻,而后乘胜追击攻克静边军,又派李光弼等人击败来犯的敌军。北边的胜利提振了唐军的士气,给安禄山的后方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玄宗是一个喜欢树立典型的人,在他刚刚登基的时候,为了在军中立威,他就以“军容不整”的名义处死了两个倒霉鬼。这次也是一样,对“上等马”,他大加赞赏,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而“下等马”的境遇就没这么好了,毕竟封常清可是在皇帝跟前立过的Flag的,可现实中他却是从东京一路逃回来的,如今更是缩在潼关避而不战,玄宗对此十分不满。
唐玄宗
前文曾提到一个监军宦官边令诚,因为高仙芝曾得罪过他,所以边令诚这次抓住封、高二人的辫子,入朝奏事的时候大书特书,把什么“动摇军心”、“克扣财物”的屎盆子都扣在了二人的头上,玄宗勃然大怒,派边令诚持敕书处死二人。
史书中只用一句话就讲完了安禄山屠杀俘虏的事,但却为封常清、高仙芝的死留了相当大的篇幅,把二人的忠心和士卒的寒心描绘的淋漓尽致——大敌当前,皇帝因宦官的几句话就处死了大元帅,简直是自毁长城。
安禄山的军队
公元76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在安禄山忙着登基的这段日子,唐军重振旗鼓,在三条战线都取得了战略性的进展:
沦陷区,颜杲卿等人谋划着起兵讨逆,一方面派人联系太原尹王承业起兵响应,另一方面则计划与颜真卿连兵,从而断了安禄山的后路。在他们的努力下,河北州郡纷纷响应,有十七郡归顺朝廷,只有六郡选择依附安禄山。
正面战场上,哥舒翰在接替封、高二人的位子后,也击溃了安禄山儿子安庆绪的部队,稍稍稳固了长安的东大门。
北边,玄宗命令郭子仪回军朔方,谋求收复东京,再选一位将领出兵平定河北,这个担子自然就落在了李光弼的身上。这位新上任的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连着就烧了“三把火”:
二月十五日兵到常山,活捉安思义;
二月十六日歼灭史思明步兵部,迫使其退兵;
四月初九与郭子仪会师,又击败了史思明。
胜利的天平似乎正在向唐军倾斜,沦陷区的抵抗、北方的胜利和潼关的驻兵,这三股合力足以将安禄山的皇帝梦撕碎,然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决策者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毕竟先等北军南下再出潼关,还是先出潼关再等北军南下,这两个选择或许会将安史之乱引向不同的结局。
潼关
此时对于玄宗而言,最佳的平叛方案应该是让战斗力较弱的官军继续固守潼关保卫京师,然后等待河东的援军南下后一起对付安禄山的主力部队。
然而玄宗早已不是当年的玄宗,大唐也已经不是当年的大唐了,这十数年间,本应“理性”运转的国家机器,已经在庙堂和江湖这两股力量的作用下变得不再“理性”,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杨国忠
杨国忠不会听不到坊间对他的议论——正是他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矛盾,给大唐招来了无端厄运。他太怕自己还没死在安禄山的手上就先死在了自己人手上,因为贵妃,皇帝不会杀他,但手握兵权的哥舒翰就不一样了,他随时都可能以“诛国贼”的名义杀了自己。在恐惧的支配下,杨国忠屡屡在玄宗耳旁吹风,让哥舒翰出潼关,让哥舒翰出潼关…
反正对他杨国忠而言,即便是输了,他还能怂恿皇帝逃到四川去。
而玄宗居然听了杨国忠的提议。
哥舒翰
哥舒翰向皇帝上奏。
玄宗没听。
郭子仪和李光弼向皇帝上言。
玄宗也没听。
玄宗还是听了杨国忠的话。
于是哥舒翰抚胸痛哭,只能硬着头皮出关作战:
六月初四,出潼关。
六月初七,遇敌。
六月初八,溃败。
六月初九,失潼关。
长安
这一夜,玄宗没有看到潼关报告平安的烽火,他赶忙将群臣召集到身边商量对策,杨国忠提议入蜀避祸,他当然是又听了杨国忠的。
公元766年农历6月13日——大唐最长的一天。玄宗皇帝坐在逃亡的马车上,不断背离长安,背离这十数载“物华天宝”的美梦。
车队一路西行,到咸阳时已近晌午,玄宗一行人都还没吃饭,当地县令早就跑了,只有附近的百姓将粗茶淡饭端到皇帝面前。百姓哭了,玄宗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嗯,他明白,他的盛唐离开了自己。
第二天,车队行至马嵬驿,杨国忠被诛,贵妃也被缢死。
嗯,他明白,他的美人也离开了自己。
又一天,太子与他分道扬镳,北上灵武,并在那里登基,改元至德。
嗯,他明白,他的江山也离开了自己。
在去成都的路上,玄宗不禁发问:自己何以至此呢?
是啊,他何以至此呢?
唐玄宗离开长安
其实早在开元24年(公元736年),史书中就出现了玄宗“日渐骄奢”的评价。那时候的宰相还是张九龄,他经常秉公直言,惹得皇帝很不开心,而李林甫却十分擅长揣摩圣上心意,所以深得玄宗喜爱。
开元末期,随着开元盛世的老臣宋璟和张九龄相继去世,大唐的气质也开始变得像它的皇帝一样,不再锐意进取,而是暮气沉沉。
从开元末期到安史之乱爆发前的近二十年的时光里,帝国的危机不仅从庙堂之上朝下方蔓延,也在江湖之远向中央扩散。
庙堂之上,一段天宝年间的历史简直是李林甫的一段害人史:天宝元年陷害卢、严二人;天宝四载排挤李适之和韦坚;天宝五载扳倒韦坚;天宝六载在推行恐怖政策的同时又大肆制造冤案。
这虽然有把所有脏水都朝一个死人泼的嫌疑,但是李林甫对污化政治生态仍难辞其咎。
李林甫稳居宰相之位十数年不变,不顺从他的人都会遭到打压或贬黜,在这样浑浊的政治生态中,想升官的大臣自然都唯李林甫马首是瞻。
李林甫
由于唐代官僚有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政治传统,李林甫害怕通过这种途径进入权力中枢的人会对自己产生威胁,于是他便向玄宗建议,希望能允许少数民族将领出任节度使,而这条建议也改变了安禄山的命运。
江湖之远,本都藉藉无名的安禄山和杨国忠几乎在同一时间登上了历史舞台,不过安禄山依仗的是他的义父,而杨国忠则是弟凭姐贵。这二人和李林甫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擅长拍皇帝的马屁,安禄山更是认杨贵妃做了自己的干妈,得到了玄宗的喜爱,二人在官场上便一路平步青云。
李林甫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安禄山一头,使他不敢搞什么小动作,等李林甫死了,杨国忠当了宰相后,身处江湖之远而且兼任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就再也不把庙堂之上的那群人放在眼里了。
杨国忠和安禄山就像是天宝年间的双子星——两颗灾星。二人如同唐帝国这架马车走到八世纪中叶后新换上的缰绳一般,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被人赏识,又在同一时间走到巅峰,如果他们不选择对立,那帝国的马车或许还能再平稳行进许久,可惜攥住缰绳的人却让他们纠缠在了一起,直至这架马车人仰马翻。
这场动乱的种子早在李林甫时期就已经埋下,而在这种由官方背书的外重内轻的体系之中,以下克上就成了一个必然事件,只是没人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罢了。
安史之乱在玄宗在世的时候爆发,且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其实也掺杂着相当多的人为因素。
在玄宗为安禄山叠了三重节度使buff的时候,在杨国忠屡次三番刺激安禄山的时候,在命令哥舒翰出潼关作战的时候,历史都有可能分出不同的世界线出来,或许在某条线里玄宗先熬死了安禄山,又或许在某条线叛军没能攻下长安,然而历史最终为我们呈现的,却是一条最最戏剧化的世界线。
唐明皇入蜀图
安史之乱打断了大唐的国运,就像是一场精彩的球赛中,上半场比赛后吹响的哨声,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如果能将时间跨度延展数百年,我们就能发觉,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就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路上丝绸之路也随中断。
而如果将时间跨度继续延展,是否会有人同意,整个中华民族也逐渐由外倾朝着内倾转变,后世封建王朝的文化张力和民族自信也再没有达到过盛唐的高度。
二十九岁的他想要开创一个新的纪元,所以就将开元作为自己的年号,开元盛世便是他做的一场大梦,梦醒之时,他终于悔悟:原来当年的能人贤臣早已离去,而眼前的盛唐诗篇也即将翻页,他开创的新纪元,终将由他亲手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