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1938年2月26日,温州第一次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张明曹难抑胸中仇恨的怒火,拿起画笔在五马街新街口一带的商店外墙上,勾画了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杀人放火罪行的壁画,呼唤民众团结起来,把侵略者赶出去。当时的五马街是温州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往来的行人很多。张明曹的壁画老百姓看得懂,引发了人们内心极大的波澜和强烈的社会反响。1936年底,张明曹离开上海回到家乡温州继续他的木刻创作和组织发动工作。1937年,日本在卢沟桥挑起事端。抗日战争拉开序幕,到处燃起抗日烽火,全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准鬼子的屠刀。在“全民抗战”的旗帜之下,每个中国人都拿出自己的武器,参加到为全民族解放而战斗的阵线里。对年轻的张明曹来说,他用来斗争的武器便是手中的画笔和刻刀了。为了能多一个宣传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阵地,张明曹创办《抗敌漫画》杂志,并亲任主编。通过通俗易懂的讽刺漫画,来鼓舞人民、打击敌人。那一年,他26岁。这本怒斥和痛击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1)

1938年烽火笼罩下的中国,一本小小的、薄薄的书出版发行了。

这本小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国,在当时可谓是影响巨大。这本书的书名只一个字,《仇》。仇恨的仇。书中选用二十幅黑白木刻画,以通俗的故事和生动的画面讲述了一个铁匠家庭遭日军空袭轰炸流离失所,逃难路上遭遇日军暴行,后愤起复仇,加入游击队投身抗战,成长为民族解放斗士的故事。

书中人物形象刻画鲜明,情感充沛,线条有力,明暗适度,堪称精品。黑白木刻的艺术语言,吐露着冷峻和坚毅的气息,质感鲜明。刻刀深入到画面每个人物、每个动作的细部,极具表现力。一个“仇”字,尽在黑白线条的交会之中。

木刻连环画《仇》,首印1000册,短短半年里再版4次,累计印刷发行10000册。这在当时,绝对是发行量巨大了。它不仅在城市发行,还销往了路途遥远的重庆等地以及炮火纷飞的战区和前线。

这本怒斥和痛击日本侵略者、激励和鼓舞无数国人、在战时发挥出特殊作用的书作者,叫张明曹,是无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文艺战士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2)

张明曹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倡导人之一 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版画家、国画家、连环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11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1928年至1932年求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校求学期间,张明曹曾专程前往鲁迅先生在上海虹口公园附近的木刻讲习班听讲。那天,鲁迅带来了《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苏联原版木刻和中国古代民间木刻画等,给大家鉴赏。讲习班上,先生鼓励与会学生汲取国外和民间美术作品的优点,结合现实革命斗争内容,创作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木刻作品。他认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木刻创作因此成为革命斗争的一种轻武器,鲁迅称之为匕首和投枪中的一种。

当时,很多青年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和指导,投身到新兴木刻的学习和创作中,张明曹便是其中一位。1932年9月,张明曹与郑野夫、金逢孙、张望等人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组织了MK木刻研究会,先后举办4次作品展览会。最后一次展览是1933年10月16日-18日,为期三天。鲁迅先生来参观,他对青年木刻家们说,“比利时麦绥莱勒的连环木刻图画,构图复杂,变化多样,那是由于他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勤于速写……而获得的。”这句话,对张明曹未来的艺术道路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木刻连环画《仇》,便是从中受到启迪。

1936年底,张明曹离开上海回到家乡温州继续他的木刻创作和组织发动工作。1937年,日本在卢沟桥挑起事端。抗日战争拉开序幕,到处燃起抗日烽火,全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准鬼子的屠刀。在“全民抗战”的旗帜之下,每个中国人都拿出自己的武器,参加到为全民族解放而战斗的阵线里。对年轻的张明曹来说,他用来斗争的武器便是手中的画笔和刻刀了。为了能多一个宣传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阵地,张明曹创办《抗敌漫画》杂志,并亲任主编。通过通俗易懂的讽刺漫画,来鼓舞人民、打击敌人。那一年,他26岁。

1938年2月26日,温州第一次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张明曹难抑胸中仇恨的怒火,拿起画笔在五马街新街口一带的商店外墙上,勾画了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杀人放火罪行的壁画,呼唤民众团结起来,把侵略者赶出去。当时的五马街是温州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往来的行人很多。张明曹的壁画老百姓看得懂,引发了人们内心极大的波澜和强烈的社会反响。

紧接着,张明曹就投入到木刻连环画《仇》的刻制。他当时在一所学校担任美术老师,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工作,创作《仇》都是利用零散的空闲时间。在创作过程中,他患上疟疾,只得服用奎宁。奎宁俗称金鸡纳霜,服用后常有头痛、耳鸣和胃肠反应等副作用,但张明曹病情稍缓便又回到煤油灯下继续创作。有时为了躲避日本飞机,他就将家中的窗户用棉被遮盖,以免漏出灯光。《仇》这部经典的木刻连环画作品就是在这样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创作出来的。

《仇》创作和出版之后,张明曹没有因为书的畅销而停下战斗的脚步。紧接着,他持续不断地创作木刻新作,热情至性流露于笔触刀锋间。作品有控诉鬼子残暴的丑陋野蛮,有展现百姓苦难的凄绝人寰,有支援前线抗战的可歌可颂,有参军杀敌的悲壮光荣。张明曹对敌人的憎恨,对苦难的感同身受,对大众生活的体验,对自由中国的期望,在他的木刻作品中表露无遗。

他手握刻刀,一笔一刀有力地刻下去,一件件作品犹如一把锋利大刀,像当年《大刀进行曲》歌词中所唱的那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作品《镰刀交给我,快去杀敌吧!》中,他描绘了一个壮年农夫的妻子,在稻田里拿过丈夫手里的镰刀,嘱咐丈夫持枪赶去消灭来犯之敌的场景,让人看后唏嘘不已、感动不已;在作品《四种不同的女性》中,画面上有缝制军服的农妇、站岗的女战士、看护伤员的护士,还有十里洋场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子,让人看后感慨万千,善恶明辨;在作品《上前线去》表现了大量中国民众手持武器,冲锋陷阵的场面,极具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受到澎湃的斗争意志以及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巨大决心。另外,还有《民众武装起来》、《自己的土地,不让敌人踏进》、《一枪打一个》等,都是在抗战时期影响很大的、优秀的木刻版画作品。

张明曹的木刻版画,大多创作于抗战时期,但今天看去,依旧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犀利的刻刀,更来自于饱满的激情。张明曹去世后,他的抗战木刻版画作品一再被展出,一再感动无数观众。而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还有千千万万个像张明曹这样的文艺战士,他们以己所长,以满腔热忱,用画笔、刻刀、歌曲、电影、写作等各种方式在民族生死的最后关头,唤醒不愿做奴隶的民众,不盲哑,不沉默,不等待灭亡,发出怒吼,进行抗争。

记者:贺晓晨冯妍青

编辑:盛杰

校审、监制:葛静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