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性侵20年后她选择说出真相(两年后选择自杀)
被性侵20年后她选择说出真相(两年后选择自杀)孩子的妈妈深深陷在椅背里,头向后仰着。好在毒药在血液中扩散的速度可以使他不用太受折磨。如此,使得许多女性甘愿选择默默承受。但被侵害的伤痕,却是一生都难以治愈的。法国“90后”作家伊内丝的代表作《隐痛》就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女性选择沉默,她们究竟在恐惧什么?性侵是如何影响她们今后的人生?男孩乖巧的小脸倒在餐盘上,胖乎乎的小手指悬在空中——他没吃完苹果泥就死去了。
性侵,是一个普遍存在,却又令人讳莫如深的话题。
普遍存在,是因为女性从小到大,几乎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侵扰。
讳莫如深,是因为遭受过性侵的女性很多不敢说出口。她们担心社会和舆论对她们的“二次伤害”:“是不是你勾引的他?”“一定是你穿得太暴露了”“苍蝇不叮无缝蛋”……
即使她们才是受害者,却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如此,使得许多女性甘愿选择默默承受。但被侵害的伤痕,却是一生都难以治愈的。
法国“90后”作家伊内丝的代表作《隐痛》就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女性选择沉默,她们究竟在恐惧什么?性侵是如何影响她们今后的人生?
惨剧男孩乖巧的小脸倒在餐盘上,胖乎乎的小手指悬在空中——他没吃完苹果泥就死去了。
好在毒药在血液中扩散的速度可以使他不用太受折磨。
孩子的妈妈深深陷在椅背里,头向后仰着。
孩子的父亲洛朗感到肺部充血,呼吸减缓,喉咙因肌肉抽搐而堵塞,浑身冒汗。他从椅子上摔下来,在漫长的几分钟内,艰难爬行着,吐出大量鲜血和呕吐物。
几个小时后,洛朗得到了急救,成为唯一的幸存者。
如同人间炼狱。在毒药最初发作的时候,他的妻子玛丽眼睁睁看着他摔倒在地,然后喂给他们的儿子吃下头几勺有毒的食物。
而就在惨剧发生之前的几分钟里,房间里还温情脉脉,充满着欢声笑语。然而,只有玛丽知道,这一切都是假象。
阳光越是暴烈,阴影就越是黑暗。
警察封锁了整个街区。调查人员很快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知道了玛丽是这场惨剧的真凶,尽管她也已经死去了。人们把她和她儿子的尸体从各自的椅子上移开。
在楼梯平台上,邻居们注视着这一幕幕,目光惊愕。
如果询问玛丽的邻居,他们一定想不到她会做这种事。玛丽是银行职员,工作稳定,和丈夫洛朗感情很好,并且还有个可爱的孩子。
玛丽喜欢自己的工作。她喜欢帮助别人,毫不吝惜地给予别人建议,向他们提供解决方案,这使她感到自己很有价值,为此,她心存感激。
如果警察调查她的家人,会发现这家人的感情也很和睦,前不久,一家人还高高兴兴聚在一起,庆祝玛丽父亲七十岁的生日。
玛丽的人生简历也很简单:中产阶级家庭长大,父母从小就给予她无条件的爱,他们保护着她,使她在孩童和青少年时代不曾遭遇痛苦和折磨。
她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总是爱透过窗户静静地看向窗外,对丈夫感叹:“好美啊!五颜六色的,你看见了吗?”
对于金钱,她没有过分的欲望,能够和丈夫一起,过着舒适的生活,就已经让她觉得很幸福。
可以说,玛丽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那种“岁月静好”的姑娘:不算光彩照人,但工作努力,热爱生活,性格善良;没什么野心,只希望过普通的人生,生儿育女,跟所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
然而,仅仅因为某天下班时遇到的一个人,她此后的人生便发生剧变,身体与梦想一同被撕碎:她被银行的大区经理强奸了,就在他的车里。
他假意好心接玛丽回家,却在无人的停车场里强暴了玛丽。她的手腕被紧紧扼住,看到自己的腰带和纽扣被经理解开。他的力气比她大太多了。她哀求他放过自己,却被扇了几个耳光。
结束后,经理威胁她:“如果你告诉别人,你,你的丈夫,你的工作,就全完了。所以闭上你的嘴巴,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回家的路上,玛丽知道人生不可挽回地改变了:自己成了一个被强暴过的女人。
隐痛玛丽开始厌恶跟洛朗的身体接触,工作也打不起精神。她的性格从温和开朗变得阴沉冷漠,但没有告诉任何人原因。整日忙工作的丈夫,并没有察觉到她的变化。
为什么不报警?为什么不告诉家人和朋友?
玛丽觉得自己没那么勇敢,她害怕从此以后,一切都被摧毁,害怕失去丈夫和朋友。他们会评判她,会怀疑她撒谎,怀疑她夸大了事实。自己将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她害怕有一天会听到别人说,自己是个被人奸污过的婊子。
玛丽退缩了。她不得不强颜欢笑,维持着曾经的其乐融融。丈夫、家人和朋友,都没有留意到她遭遇了重创。玛丽甚至怀疑:是自己演技太好了吗?
当生活的表层被无情撕开,她才意识到,人们更喜欢看上去甜蜜、令人放心的感情,平静、温柔,不让人察觉到任何瑕疵、扭曲和纠结。
身边的人越快乐,她就越痛苦,就越不敢告诉人们真相。因为,她太善良了,害怕打破这幅美好的画面,害怕身边的人由于自己而陷入无边苦痛。她会为此而自责。
后来,事情变得更糟:玛丽怀孕了。
她认定怀上了强奸犯的孩子。可所有人都很高兴,包括她不知情的丈夫洛朗。当她决定隐瞒事实,就不得不忍受隐瞒的代价。
玛丽也曾想要偷偷打掉孩子,洛朗却叫来了自己的医生朋友照顾妻子,无论做什么都逃不过这位医生的“法眼”。
孩子出生了,玛丽每次看见他,都会有罪恶感。她不愿意碰他、照顾他,不愿意给他喂奶,也不愿意与孩子多待哪怕一分钟。
她自知成了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但毫无办法。
说她软弱吗?没错,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们大可以评判她:你太软弱了!但是,玛丽害怕的正是这种评判。
她此前娇生惯养,是家里的小公主,因此她宁愿编造一个个谎言,自我欺骗:只要我不说出去,我还仍是以前的我,生活还可以继续……
但内心的痛苦是无法欺骗的。她其实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严重抑郁。她把全部的痛苦都写在了电脑日记里,没想到由于一次大意,被妹妹看到了。
她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妹妹开始指责她,为什么不告诉别人?不告诉洛朗?那样对他公平吗?
玛丽不知道怎么去解释,只能威胁妹妹,不让她说出真相。可是,她们的一次争吵还是被洛朗偷听到了,他产生了怀疑:儿子难道不是自己的?
洛朗托好友做亲子鉴定,这件事被玛丽知晓。她彻底崩溃了。她知道自己会被扫地出门、名誉全无,从此成为人人唾弃的女人。
于是,她想到了毁灭。那个看似普通的下午,玛丽下班后到药房里买了安眠药和老鼠药。既然一切都是错的,那唯一的救赎,就是让错误消失……
就像契科夫在一篇名为《渴睡》的小说里,写了身体严重透支的女仆为了能得到一点睡眠,宁愿摔死了主人家的孩子。
她太久没有休息了。
恐惧整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玛丽的痛苦与挣扎,可以看到她对身边人和自己的厌弃,可以看到女性在社会中的身不由己。
但是,当我们回溯故事原点,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玛丽究竟在恐惧什么?
大约两年前,美国女星艾丽莎·米兰诺(Alssa Milano)在推特写道:“如果你曾受到性侵犯或性骚扰,请用‘我也是’(Me Too)来回复这条推文。”
成千上百的人回复了这则推文,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性侵犯或性骚扰经历。很快,“Me Too”成为了席卷整个世界的运动。
其实,中文互联网上,也经常会有这种帖子。侵害她们的人往往是身边的邻居、亲人、朋友,而受害者大多都默默忍受下来,只敢在网上匿名讲述自己的经历。
并且,那些侵害过她们的人,仍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她们的生活里。
现实中,许多年前就开始呼吁抵制“咸猪手”,遇到骚扰要大声喊出来。但是真正做到的女性寥寥无几。
她们在恐惧什么?
担心打击报复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担心周围人的目光,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羞耻感。
玛丽正是如此。她恐惧社会投向自己的目光,恐惧在这样的审视中,自己成了受指责的人,不光得不到同情和帮助,反而身败名裂。
毕竟,这样的事发生过太多了。作家林奕含就是其中之一。高中时,她在补习时被国文教师陈星诱奸,精神和身体受到极大摧残,一直笼罩她短暂的一生。
她曾试探地问过母亲关于师生恋的话题,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师生恋是女生自己发骚”。
由于羞耻感,她只能自我催眠是自己爱上了老师,否则她无法原谅自己。玛丽也是这样,她后来甚至觉得自己跟强奸犯产生了莫名联结,有了共情关系。
林奕含去世后,警方由于证据不足,做出了不起诉决定,理由是两人是正常交往。
玛丽恐惧她一旦说出口,也会遭遇同样结果。
何其相似的是,最近发生的鲍毓明和福大教师性侵案,施暴者都以“双方是情侣关系”为自己开脱。仿佛只要你当时不报案,你就是有问题的。
可是,设身处地想,遇到了咸猪手,都会心有余悸,更何况是双方身份不对等的诱奸。
社会的偏见与歧视会生生地毁掉一个人。林奕含去看心理医生时,心理创伤的程度相当于集中营、越战、核爆的幸存者。怪不得林奕含曾悲哀地说:“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这种偏见与歧视是典型的“厌女症”。“厌女症”习惯将女性分为“圣女”与“荡妇”两类,但都是对女性的压迫。
“性的双重标准”面向男人的性道德与面向女人的性道德不一样。男人好色能够被肯定,而女人则以对性的无知纯洁为善(想想所谓“处女情结”吧),一旦女性失去了所谓“纯洁”,即使是受害者,也会被嘲笑。
社会的不宽容与不理解,是很多遭受侵害的女性不敢发声的原因。
要想改变这“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不仅需要受害者站出来的勇气,更需要我们的理解。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我们能做的有限,但最起码不要往别人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我们能做的,是成为彼此坚强的后盾,面对罪恶时,每个人都能勇敢地说“不”,将罪恶关进笼子里,不让犯罪者心存侥幸、有机可趁;
我们能做的,是针对罪恶本身,而不去苛求所谓“完美受害人”的形象,让敢于发声者再无后顾之忧。
美好的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理解,以及善意。
主笔 | K 编辑 | 黑羊
图源 | 《绝不让路》、《革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