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泉州窑体验(梅岭窑与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窑体验(梅岭窑与海上丝绸之路)泗滨颜氏在梅岭窑陶瓷生产与销售,多少人由于陶瓷成为巨富,泗滨村乾成堡土楼、官坝土楼和许多红砖石庭的古厝就是当时辉煌的产物。 梅岭窑生产的碗、盘、碟、杯、钵、盒、瓶、壶等,装饰釉下青花图案,有缠枝牡丹、缠枝双喜、云龙火珠、城楼行船、云龙、牵牛花、鱼、葡萄、灵芝、莲花、兰花、菊花、荷花、花鸟、盆花、山水、人物、寿字、蝙蝠等青瓷,瓷质温润、釉水呈淡青色。内底款或写或印有“珍、光、合、玉”等,外底款有“合裕、建全、信玉、石玉、双玉、元、吉、珍”等。这些商号款,体现当时梅岭窑窑主和经营销售的商家期盼生产发展、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含义,从中也可见当时梅岭窑的经营方式有一家一户单独建窑烧瓷,有的是几家几户合建一窑联合烧制,充分体现民窑生产方式的特点。这些器物在西沙群岛及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陆上和水下考古均有发现。德化梅岭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名扬四海。颜俊高本人亦是陶瓷雕塑家,他创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主要货物有德化窑生产的瓷器。德化县地处戴云山腹地,富产高岭土,生产陶瓷的历史悠久。据省、市、县文物考古部门考古发现,德化窑遗址有德化县辽田尖山商周古窑址、德化屈斗宫梅岭窑唐宋元明清古窑址等几十处。

泉州窑体验(梅岭窑与海上丝绸之路)(1)

辽田尖山古窑遗址

梅岭窑古窑遗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北一个叫南岭的地方,亦称南岭窑。1953年、1966年、1976年、2017年,福建省、泉州市和德化县先后组织考古队对梅岭窑古窑遗址普查考古。现已发现梅岭大垄口窑甲址、乙址和尾林窑甲址等六处宋元明清古窑址。据考证,从唐代开始,颜氏先民就先后沿小云溪流经的上寮、尾林、大垄口、内坂、南岭沿溪建碓、加工高岭土,淘澄瓷泥,依山建龙窑烧瓷,产瓷不断,陶瓷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和海外……历史上与宝美、隆泰、丁墘、高阳并称德化五大窑场。德化梅岭窑属民窑性质,其生产工艺在不断地传承、发展、完善、艺术风格并没有明显的年代特征,同时,还有部分的窑址至今还没有发掘考古,还有巨量的遗存等待科学发掘探究。201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德化窑遗址入选。德化梅岭窑古窑遗址列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推荐申报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考察点之一。

梅岭窑所在地三班镇泗滨村,是颜氏入闽的第一站。颜氏入闽始祖颜芳(787-860)字教先,唐名臣颜真卿的曾孙, “随父宦侯官”,于唐永贞元年(805年)由侯官来到永泰县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泗滨村),受聘金员外为“西宾”,为德化有史载以来最早的教师。唐元和十年(815年)“架构永茂肇基归德”,定居泗滨至今已有1200多年。

唐昭宗乾宁五年(898年),颜芳七子颜仁郁在“政荒民散”、社会萧条、民不聊生的困难时期接任归德场场长。颜仁郁出生于晚唐大和九年(835年),“幼承庭训,饱学多才,竹马之年而有大志”。他所生活的晚唐至五代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归德场,原是征税的机关,兼顾民政、治安的功能。颜仁郁上任后,勤政爱民,倡导农桑,兴办陶瓷,发展生产。明嘉靖《德化县志》载:“颜仁郁,字文杰,归化里人,五代时为归德场场长,号顔长官。时政荒民散,长官抚之,一年繦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有诗百篇,传于民间,号颜长官诗……至今邑人途歌而巷唱之。”在颜仁郁治理下的归德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与繁荣。第一年逃难的百姓纷纷回归安居,第二年田地都被开垦出来种上庄稼,第三年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许多德化陶瓷文化研究者认为颜仁郁的《赞神曲》诗中“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麦黄正满绿针密,稻黄无际红云平”是形象地勾画当时农业生产和陶瓷生产的胜景。

还有很多学者认为,通过德化陶瓷发展历史推测,归德场老百姓为何能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和颜仁郁大力推动和发展陶瓷业有很大关系,认为颜仁郁发展陶瓷业才是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的财路。从《赞神曲》诗的内容上看,契合当时发展农业和陶瓷业的时代背景。德化县的千年陶瓷发展历史进程中,归德场长官颜仁郁和颜化綵叔侄二人是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被誉之为“瓷都德化陶瓷业的最早开拓者”。颜纹(864-933),字化綵,是入闽始祖颜芳的五子颜雅(818-882)(字文丽)之子。《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化綵公讳纹,唐明经博士文丽公之子,齿未龀,承庭训,性慧而品端,好学不倦,治礼尤精,弱冠入国子太学,文炙一时,列为博士。最大者著《陶业法》,绘《梅岭图》,俾后人谋,建其所传习工艺,治生不仰他。方时力不逮,创始无从。”颜化綵在德化陶瓷历史文化中影响深远。他潜心研究陶瓷烧制工艺,认真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著德化有史记载第一部陶瓷烧制工艺过程的《陶业法》。又对泗滨村北的梅岭多次勘测,根据其山势朝南向阳、小云溪流经且水力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绘制梅岭窑的发展蓝图——《梅岭图》。虽然当时因自己“力不逮,创始无从”,却留给后裔族人发展陶瓷业的规划蓝图。由于封建社会“重科举轻工商”,梅岭窑的定位只是生产瓷器的地方而没有记入历史,甚至梅岭窑陶瓷业最鼎盛时期的明清两朝编纂的《德化县志》都没有记载,实在是一种遗憾。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因梅岭窑大量精美瓷器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售国外的出口商品,在国外名声大噪。随着世界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部分运载德化外销瓷器的沉船浮出水面。“南海1号”、“泰兴号”、“戈德马尔森号”、“哈德大帆船”“泉州湾沉船”、“东山县东古湾沉船”都有大量的德化瓷器,特别是“泰兴号”沉船里的青花瓷器就有相当一部分产品产自德化梅岭窑。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陈列展览几十件“泰兴号”沉船里的青花瓷器,曾轰动一时,原来我颜氏祖辈创下的基业是如此辉煌!为“海上絲绸之路”做出的贡献是何其伟大!

梅岭窑是泗滨颜氏的家族窑场。起源于唐季五代,延续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至今千年窑火不息,堪称奇迹。明清梅岭窑的兴盛,要归功于颜芳的十六世孙颜俊高,讳佛护(1425-1485)。《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载:颜俊高“五岁失怙,赖母养成,长能有为,通诗书,深智虑,增田业,建居室,塞龙臂以固山脉,造仓廒以蓄赈饥,又修谱牒。凿井、筑碓、建梅岭窑,业已垂于后,光于前。卓哉,公之贻谋也”。明正统年间,颜俊高得到《陶业法》和《梅岭图 》缮本后,发挥其智慧、胆略和组织才能,发动族众,集资办厂,依图在梅岭扩建“梅岭窑”。至此,梅岭窑陶瓷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至清中期,“梅岭窑”屡经拓展扩建,已经形成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基地。最鼎盛时期的梅岭窑占地七百多亩,有龙窑三十多条,一百多个工场作坊。颜俊高经营梅岭窑瓷器生产,家财殷实,买田建屋,做公益,修祖墓、建祖厝、造仓廪、储赈饥、续修族谱、凿水井、筑水车地碓、扩建梅岭窑。这时期的梅岭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达到前所未有。

梅岭窑生产的碗、盘、碟、杯、钵、盒、瓶、壶等,装饰釉下青花图案,有缠枝牡丹、缠枝双喜、云龙火珠、城楼行船、云龙、牵牛花、鱼、葡萄、灵芝、莲花、兰花、菊花、荷花、花鸟、盆花、山水、人物、寿字、蝙蝠等青瓷,瓷质温润、釉水呈淡青色。内底款或写或印有“珍、光、合、玉”等,外底款有“合裕、建全、信玉、石玉、双玉、元、吉、珍”等。这些商号款,体现当时梅岭窑窑主和经营销售的商家期盼生产发展、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含义,从中也可见当时梅岭窑的经营方式有一家一户单独建窑烧瓷,有的是几家几户合建一窑联合烧制,充分体现民窑生产方式的特点。这些器物在西沙群岛及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陆上和水下考古均有发现。德化梅岭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名扬四海。颜俊高本人亦是陶瓷雕塑家,他创作的一尊绿釉描金瓷观音作品曾在2005年在福州西湖拍卖会拍得价650万元。梅岭窑最鼎盛的清康乾时期,泗滨村的颜氏除老人和小孩,所有的劳动力几乎全部来到梅岭窑制瓷,“千余丁仰给裕如斯”。曾参与修撰《台湾县志》的清嘉庆解元石杰(今三班村)人郑兼才,曾写一首《窑工》的诗,描写梅岭窑青花瓷器大量外销的盛况:“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船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这就是德化窑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的真实写照。由于德化县地处戴云山腹地,交通不便,德化的陶瓷产品都靠周边乡村挑夫肩挑背扛,“骈肩集市门”,由德化至泉州的官道上,挑着德化窑的瓷器的挑夫络绎不绝,途经德化县的高洋铺、锦山虎豹关和永春县的剧头铺,后至永春许港、东关桥和南安码头、丰州,再到泉州的市舶司,在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装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内外,挑夫们“骈肩”走出了一条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千年繁华的“海丝闽南古通道——瓷帮古道”。

泗滨颜氏在梅岭窑陶瓷生产与销售,多少人由于陶瓷成为巨富,泗滨村乾成堡土楼、官坝土楼和许多红砖石庭的古厝就是当时辉煌的产物。

颜俊高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携子、侄改建入闽始祖颜芳的宗祠“永茂堂”。这座古朴别致、巍峨壮观的祠堂,见证了瓷都德化千年的历史变迁,传承着耕读传家、忠孝立人的美德家风。大厅有清举人颜瑛撰书的“支分东鲁远,派衍南闽长”;永春上场明岷府左长史颜廷榘和德化清进士王必昌为永茂堂撰写的 “政绩著侯官昔日入闽持虎节,书香传嘉礼今朝归德肇龙浔”、“梓乡永茂庆如松,以孝友为根,柢培宇宙太和,元气惟诚与敬;溪水环流开一鉴,溯渊源于文,礼衍古今道学,嫡传待子若孙”等对联,永茂堂众多联文既是描述颜氏入闽的历史,又是教诲儿孙诗书传家的家风家训。之后永茂堂虽几经修缮扩建,饱经风霜洗礼,其家风事迹依旧影响着一代代人。如今海内外游子纷纷前来“溯源追根,谒宗祠,祭祖坟”。永茂堂已成为海内外游子谒祖的家庙和寻根的乡愁。

《龙浔泗滨颜氏族谱》在评价颜俊高一生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指出“又修谱牒”,凸显颜氏家族家族史延续千年不间断和颜氏家族先祖重视续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泗滨颜氏自宋开宝至治年间(968-975年)始修谱牒、宋淳熙八年(1182年)二修、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修,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四修。第四次续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的就是颜俊高,通过“又修谱牒”,让“修德正身、克己复礼、贫而好学、安贫乐道”的颜氏文化影响和启迪后世,他强调“德”“艺”的重要性,教育后代子孙要重视生产劳动和文化教育,戒除骄奢淫逸,孝顺长辈,忠于国家。《龙浔泗滨颜氏族谱》之后又经历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修、清雍正三年(1725年)六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七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修、公元1998年九修。泗滨颜氏通过持续不断续修族谱,弘扬祖训,传承祖德,使永茂堂“且耕且读、惟孝惟忠”的家训与美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为历朝历代迁徙各地乃至海外的游子留下颜氏入闽千年生息繁衍、开枝散叶、耕读传家、工商致富的根脉。

通过经营梅岭窑瓷器生产与销售发财致富的颜氏族裔很多,最为突出的有:

颜熙绩(1288-1370),字怀治;颜敏逊(?-1374),字怀谦,颜芳十三世孙。元末,盗贼峰起,颜氏族人房屋尽被烧毁,颜熙绩、颜敏逊重建家园。于元统癸酉(1333年)重建永茂堂;接着兴建四洲坝,兴修水利,开圳引水,灌溉农田,“虽旱不涸”;

颜祖胜(1355-1424),字柏善,颜芳十四世孙。于洪武七年(1374年)与胞弟添凤、童生重修永茂堂;三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

颜天德(1680-1761),字可洽,号蔼然,颜芳二十三世孙。兄弟经营梅岭窑瓷器生产与销售成巨富。清康熙年间鼎建泗滨土楼乾成堡,方形围墙内建房一座,砌石拱大门,墙角砌石并建角楼。1926年被永春尤赐福匪兵焚毁。

颜佐(1675--1735),字可辅,号笃素,颜芳二十三世孙。自幼从业陶瓷生产,善于经营致富 从事陶瓷贸易成为巨富,广置田产,清雍正至乾隆年间鼎建官坝土楼,方形围墙内建房一座,主楼三层,高冠三班土楼各堡。1930年,官坝土楼颜佐后裔依仗土楼坚固,几次抗拒陈国辉匪兵抓丁抢粮,7月被偷袭烧毁夷为平地。

颜嘉猷(1777-1844),字廷诹,号廉光,颜芳二十五世孙,嘉庆二十二年恩贡。一生以从事陶瓷贸易著称,经商于泉州,利用蔡牵的船队,把德化瓷器远销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成为德化巨富。

颜慎修(1833-1909),字孝月,号桂堂,颜芳二十八世孙。在梅岭窑从事制瓷业,与堂兄颜敏修、颜德修从事陶瓷贸易四十余年,所作瓷器颇有名声,远销海内外。修桥造路,重视教育,赠修职佐郎、乡宾。

颜及文(1840--1908),字思隆,号中山,颜芳二十九世孙。少时就从事陶瓷业,壮年迁往台湾淡水从事陶瓷贸易,经销德化瓷器。并娶台湾籍郑春为侧室,作为瓷器店内助,获利颇丰。居台时乐于助人,轻财好义,对客商友邻病殇家境困难者,施棺殓、收骸骨,并为其运回大陆,虽耗巨资而不惜。

颜济时(1874--1920),字思养,号晴川,颜芳二十九世孙。壮年弃学从商,从事陶瓷贸易,销往泉州、仙游、莆田、福州、台湾等地。

唐末五代,德化与永春、南安、安溪、晋江、仙游、同安同属泉郡,风习语言,大致相近 入闽颜氏的第二代就开始向大田、永春县、晋江县迁徙。颜芳次子颜润迁往大田,成为大田颜氏始祖;三子颜瀚迁往永春达埔,成为永春达埔颜氏始祖;

宋元以来,由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泉州港逐渐形成对外贸易的大海港,德化颜氏后裔逐步从内地山区向沿海迁徙。归德场长官颜仁郁的五世孙颜慥先被宋泉州太守蔡襄聘为泉州府教授,后迁往青礁,成为青礁颜氏始祖;

颜雅的七世孙颜潾迁往永春东山,成为东山颜氏始祖;十九世孙颜天卿迁往霞浦,为霞浦颜氏始祖;

二十二孙颜率迁往连江县;连江颜氏宗祠至今还镌刻着德化泗滨永茂堂的对联。

二十四世孙颜富清迁往浙江平阳县;等等。

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明清以来,颜氏族人有迁往浙江省、广东省、江西省、台湾省;有迁往本省的福清窑、闽清窑、宁德梅溪窑、尤溪山头窑、建宁碗窑、永安窑、漳州窑等著名窑口;应邀外迁传授制瓷技术的窑工有名有姓、有明确窑口、至今留居该地的就有百人之多;还有成百上千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商人和清末民国时期失业窑工远渡重洋南洋谋生,至今成为海外华人、台湾同胞。

梅岭窑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也是颜氏家族历史。德化泗滨这个千年古瓷村的陶瓷文化和颜氏家族千年生息繁衍。

泉州窑体验(梅岭窑与海上丝绸之路)(2)

历史虽然没有载入官方志书,却记载在《龙浔泗滨颜氏族谱》里;德化颜氏这个古老家族,生息繁衍开枝散叶在泗滨,“耕读传家、忠孝立人”的美德是颜氏家族的根;《颜氏家训》是颜氏家族的魂;梅岭窑是颜氏家族的心脏;梅岭窑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让世界认识德化陶瓷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