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中品味人生的苦难(苦难中发现文学的高光时刻)
从文学中品味人生的苦难(苦难中发现文学的高光时刻)例如,小说中表现作家遭遇批评家的批评时的情景:作家坐在椅子上读报,读到批评家对自己的“恶评”的时候,他的身子悄然缩短一截,原本放在地上的双脚只能在空中打转。相应地,批评家写完“恶评”之后身体立刻大了一圈,需要穿大一号的西服。但是当逃出批评家的势力范围之后,作家又恢复了原先的身高,批评家的身形则明显缩小。通过这样的细节来表现作家和批评家之间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从这种模糊现实与虚幻的边界的感觉中,我们不难读出卡夫卡的戏谑意味来。尽管向瓦尔泽发起猛烈攻击的文学批评以及爱情中的苦闷似乎都来自于外部及他人,但是瓦尔泽以他耄耋之年的智慧道出:真正的逃之夭夭,仍是自身的精神超越。其中,有一些情节充满了幽默,颇值得玩味。浙江文艺出版社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最近德国文学出版热方兴未艾。众多的德国文学读本中,德国文学大师马丁·瓦尔泽新书《逃之夭夭》是最近出版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逃之夭夭》讲述了一个关于逃离
名 家
《逃之夭夭》
[德]马丁·瓦尔泽 著
黄燎宇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最近德国文学出版热方兴未艾。众多的德国文学读本中,德国文学大师马丁·瓦尔泽新书《逃之夭夭》是最近出版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逃之夭夭》讲述了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逃离批评、逃离爱情。在这部自传性小说中,瓦尔泽故意隐去了主人公身份的描写,也故意将故事的情节打碎,并不交代完整的前因后果,而是通过片段化的讲述来呈现主人公生活经历的碎片,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勾画出一个经历丰富、思想复杂、在众多纷争后试图超然于物外的知识分子形象。
其中,有一些情节充满了幽默,颇值得玩味。
例如,小说中表现作家遭遇批评家的批评时的情景:作家坐在椅子上读报,读到批评家对自己的“恶评”的时候,他的身子悄然缩短一截,原本放在地上的双脚只能在空中打转。相应地,批评家写完“恶评”之后身体立刻大了一圈,需要穿大一号的西服。但是当逃出批评家的势力范围之后,作家又恢复了原先的身高,批评家的身形则明显缩小。通过这样的细节来表现作家和批评家之间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从这种模糊现实与虚幻的边界的感觉中,我们不难读出卡夫卡的戏谑意味来。尽管向瓦尔泽发起猛烈攻击的文学批评以及爱情中的苦闷似乎都来自于外部及他人,但是瓦尔泽以他耄耋之年的智慧道出:真正的逃之夭夭,仍是自身的精神超越。
要实现这种超越,瓦尔泽选择了卡夫卡式的反讽之路、荒诞之路,在瓦尔泽充满变形、夸张和大胆想象的情节中,我们有感于他宝贵的幽默品质。正是通过风格上的幽默,通过艺术作品建立的乌托邦,作家获得了逃离的可能性。这本篇幅不大的小说,是瓦尔泽的一部生命之书,它浓缩了瓦尔泽思想和人生的精华。
瓦尔泽的语言风格高度凝练,幽默且富有哲理,对翻译者的要求很高。本书译者为与马丁·瓦尔泽相熟的黄燎宇先生,他的译文拥有智性美感,使瓦尔泽文学天赋中十足的幽默、睿智和一针见血的特质得以凸显。1927年生的瓦尔泽曾三次来到中国宣传他的作品,他长盛不衰的创造力正在创造着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或许正如黄燎宇评价《逃之夭夭》时说的“有艺术才有逍遥”,瓦尔泽正是在苦难中发现了文学的高光时刻,也正是在文学中他疗愈了内心的苦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