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到底该怎么买重疾险(收藏级操作指南)
年轻人到底该怎么买重疾险(收藏级操作指南)“如何衡量一款保险的“好坏”?”“保险合同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陷阱?”“为什么不要买返本的重疾险?”“香港保险和大陆差别在哪里?”“定期终身重疾选哪个?保额要买多少?”
文by番茄学院71Miao
8000字干货预警,这可能是一篇会遭到保险代理人讨厌甚至抵制的文章。
集结境内外重疾险全面客观的解析,从本质上解读产品条款和责任,不推荐任何产品,但可能是你能找到有关重疾险最实用的使用说明书。
“保险公司破产怎么办?”
“为什么不要买返本的重疾险?”
“香港保险和大陆差别在哪里?”
“定期终身重疾选哪个?保额要买多少?”
“保险合同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陷阱?”
“如何衡量一款保险的“好坏”?”
“给孩子、老人买保险要注意什么?”
“到底赔哪些疾病?理赔难不难?”
适合阅读人群:
1. 有学习能力,但没时间系统学习保险知识的;
2. 不想被坑,想明明白白的为自己和家庭配置全面保障的。
很多人受保险公司宣传影响,觉得保险是“爱与责任”,在买保险时也不由得变得感性而冲动,
或者受“恐惧”影响,害怕失去什么就要给谁买保险。
也常常有客户来咨询给父母和孩子买重疾险的问题,直到我问了下面几个问题后才明白,其实更需要保险的另有其人。
“有没有家庭负债?谁是家庭收入的主力?假如 TA发生意外或因为得病无法工作,谁来提供收入或是还贷?”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保险是一种转移家庭财务风险的金融工具。
不同类型的保险有着不同的责任,解决不同的需求。
而不同家庭的成员结构、收支情况、资产负债,居住的城市,健康状况,甚至家庭关系都会对这些需求产生影响。
因此最好以家庭为单位合理规划,
先明确自己的风险有哪些,
根据重要紧急程度排优先级,抓主要矛盾,
才能在有限的预算下解决实际问题。
首来看看哪四种人群最需要保险。
低收入家庭
很多人觉得赚的钱不多,没必要买保险。
但事实恰恰相反,没有存款也没有其他资产的家庭,根本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旦发生意外只能借贷,急用钱顾不上算利息有多高。
好不容易缓过来又要开始还债,永远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境遇。
隐形贫困人口
虽然挣得不少,看起来好吃好喝,但花钱没有节制,存不下钱来。
而且收入来源单一,上班有钱拿,不上班就只能吃土。
同样道理,这群人对于意外或疾病类的人身风险也没什么抵抗能力,
而且由奢入俭难,因病致贫的落差会更大。
其实很多人都这样:
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消费起来没有概念。
但时间不等人,到了一定年龄,或者有了家庭,生活本身会提出很多问题来,钱不够又只能借贷,
“赚钱-消费-缺钱-借贷-还贷”的怪圈总也爬不出来。
如果是上面说的这两类人,光靠保险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提高财商,对家庭理财需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等空下来我会补充一篇《隐形贫困人口自救指南》,现身说法讲讲自己当时是怎么爬坑的。
高收入高负债、收入不均衡的家庭
以前曾在和菜头的公众号看过这么一条评论:
还有去年因为失业跳楼自杀的中兴42岁的工程师,都是一个道理。
责任越大,对风险越敏感。
这时最需要关注家庭经济主力的重疾和身故保额。
具体要根据家庭负债和财务目标来决定,第6部分会展开来说。
冒险家/企业主
这类人比较喜欢做高风险投资,或者经营有自己的企业,年头好的时候收入相当高。
但风水轮流转,市场难以预测。
如果事前没有做好风控,合理配置高风险和稳健资产的比例,不确定的市场、政策、法律上的风险会吃掉所有利润,甚至留下巨额债务,资不抵债。
好友的亲戚在江苏有一家高档餐厅,是一位单身母亲,家境非常好,女儿年纪和我相仿,在国外读书。但几年前因为经营问题背上了一个多亿的债务,债务还清之前都在失信名单上,飞机火车都坐不了,而女儿刚博士毕业,也面临很大的压力。
因此,全面的家庭风险管理需要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没有适合所有人的万能产品,
不要过度相信保险公司的宣传或爆款文章一刀切的结论,跟风盲从。
如果对于各种保险的作用还没有概念,可以先看这篇可能是你正需要的保险说明书,了解下各种保险的基本责任,并对自己和家庭做一个客观的评估,再继续阅读。
接下来是正文分割线,共分7个部分。
01重疾险是干嘛的?
故事要从1983年说起,南非有一位心脏外科医生,Dr. Marius Bernard
他给一位得了肺癌的患者做了肿瘤切除手术。
手术非常成功,但两年后这位患者又找上门来。
Bernard医生这才了解到,她是位单身的母亲,有两个孩子要养。
为了挣钱让孩子们上学,本该好好休息养病的这两年她一直没有停下工作,
而这时她的肿瘤已经扩散转移无药可救,很快就去世了,留下两个孩子。
这事给bernard医生很大震撼。
他发现自己只能拯救一个病人的生命,却没法拯救一个家庭的财务生命。
于是他和南非的crusader保险公司发明了重大疾病保险。
所以,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
重疾险的首要目标并不是提供医疗费用,
而是为了给得了重病,无法上班的家庭经济支柱提供收入补偿的一种保险。
02重疾险应该买给谁?
那么,这个保险最先买给谁也比较明显了。
有收入、收入越高的人越需要这个类型的保险。
在预算能够支持的条件下也可以给孩子买,因为年纪越小,要交的保费越低。
不过考虑到孩子的生命周期较长,固定的保额可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现在就买上50万的终身保额,等他60岁的时候这笔钱的实际购买力也很难讲。
所以保额能随着时间的提升的类型更适合孩子。
但不推荐国内的分红型重疾险,价格太贵,性价比相对低很多。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给孩子在香港买保额带分红的产品(下期会做全面对比,敬请关注)
也总有客户来咨询给老人买保险的问题,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发病率非常高。
但保险就是未雨绸缪,玩儿的一个概率游戏。
风险都近在眼前了,精明的保险公司可不是慈善机构,当然不会手软。
所以老人买重疾险的条件都非常苛刻:保额低,缴费期短,价格也特别贵,有时候交的总保费甚至会超过保险公司赔的保额(这种情况就是常说的"保费倒挂")
虽然遗憾,但我们也不用太过纠结。
因为父母最重要的保险就是我们,
注意自己的健康饮食,为自己规划完善的保障,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心。
还有的终身多次赔付的重疾险可以附加长期医疗险,医疗险的免赔额和主险保额一样。举个例子,52岁的免体检额只有 10万,对应保费四千多,但附加的医疗险报销费用有300万。如果生病,重疾险先给付10万,超出10万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医疗险报销。长期寿险公司,医疗险续保不成问题,而且因为免赔额高,到了八九十岁时每年费用也就几百块钱。这种类型对于40-55岁的中老年人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90后们预算充足的话可以考虑这样给父母买重疾险。
03重疾险都保哪些病?
大陆重疾险至少会包括这25种重大疾病,
但并非都是确诊即可赔付,分为下面这三种:
其中红色的这六种占了所有重疾发病率的94%;
而图中的这25种,占据所有重疾发病率的98%
因此,相对于更多的疾病的数量,对疾病的定义和赔付条件的约定才更需要关注。
重点看下面的第4部分。
什么是轻症?
轻症的意思是,达不到重疾理赔的条件,没有那么危及生命的疾病。
那么,重点需要关注的是,对应高发重疾的那些轻症是否赔付。
因为这类疾病国家没有统一定义,更能体现出这个产品是否良心:
网上有些推荐纯重疾的文章会说没必要加轻症,花不了多少钱,保险公司只是为了多赚点钱。
但看过上面这些重疾定义的人就知道,除了一些确诊即赔的病种,比如癌症,很多疾病的赔付条件很高,真的达到能赔付的标准人也快不行了。
而且考虑到大陆的轻症豁免责任,可以进一步提高保险的杠杆率。
什么叫轻症豁免?
这其实是大陆保险公司一个比较人性化的产品设计。
假如25岁的男生小白买了50万保额、30年缴费的某终身多次赔付产品,每年保费7200,而第二年得了原位癌。那么根据轻症豁免条款,小白后续29年一共20.9万的保费都可以不用交了,但这份保险还继续生效,保障到终身,除了原位癌这项轻症责任终止。
还有可以夫妻互投的投保人豁免险等,这类的责任大陆比香港要人性化一些。
香港一般只有身故或全残,才能豁免买给未成年孩子的保费(孩子成年后如果还没过缴费期还是要继续交)
轻症分组和间隔期
分组的意思就是把疾病分成不同的组别:
如果得了其中一组的某一个疾病得到了赔付,
那么后续这一组的其他疾病就不会赔付了,
而剩余的其他组别还继续提供保障。
间隔期就是前面一个疾病赔付之后,需要等多少天,才能赔付之后发生的其他可以赔付的疾病。
当然,对我们来说,限制越少越好。
最好的就是赔付次数多,疾病不分组,赔付间隔期尽量短的产品。
额外给付vs提前给付
大陆保险的轻症责任大多是额外给付。
以国内某终身多次赔付产品为例
100万的保额,轻症可以额外赔5次,每次给30%的保额,也就是30万*5=150万。
而如果后续得了重疾,保险公司还是赔100万。
同时,因为他是多次赔付的产品,赔付过一次重疾之后,剩余的四组重大疾病还会继续提供每组100万的保险金额。
关于重疾分组的部分我们留到后面再说。
而香港轻症赔付基本都是提前给付
前面这种情况,同样100万保额,轻症赔付多次的产品,每次轻症的赔付都会对应的减少重疾的保额。
也就是说赔偿四次额度为主险20%的轻症后,提前预支了100*20%*4=80万,重疾的保额就只剩20万了。
(现在有极少数产品具有保障还原功能,在一定年限后恢复重疾保额,间接实现额外赔付)
不过要注意,大陆保险重疾赔付后,轻症责任一般都会终止,
但香港有些产品还会有原位癌和癌症的延续赔付,
因此在这方面,又是香港保险领先的地方。
因此,没有万能的保险,都是责任和费率之间的平衡,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劣,要理性对待。
04怎么衡量重疾险的“好坏”?
只有大公司的保险才能放心买吗?
重疾险属于长期人寿保险,这类保险有很强的储蓄性质,就像在银行存钱。
因此国家对于每个寿险牌照都是慎重再慎重,注册资本最低两亿。
但国内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一般都是十亿起步,还有两百多家公司手里拿着钱排着队眼巴巴等政府批准牌照。
只要是写在保险合同上的条款,保险公司在整个保障期间内都必须履行,按照约定的现金价值表或利率复利滚存,因为这属于公司欠投保人的钱,受合同法和保险法的保护。
九几年国内的存款利率一度超过两位数,当时有些保险公司出的终身储蓄型产品在合同里约定的利益是按照8%的利率计算的。保险合同的利率都是复利计息,60年的时间周期,按8%的复利收益有多么恐怖可以想像(1.08^60-1,是之前投入本金的100倍)当时买的人都赚大了,而保险公司却背上沉重的历史债务。但自己写的合同,跪着也要履行,只能靠后续其他的产品挽回损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复“吐血”了解这个产品的详细利益。
保险法还规定,这类保险公司不允许解散,万一破产,也必须把名下的所有长期保单和责任准备金转交给其他公司。
什么是责任准备金?就是保险公司每收到一份保费都要拿出一部分,存起来放着不能动,用于未来的赔付。
此外,还有很多再保险公司给保险公司分摊风险,以及中国千亿规模的保险保障基金,用来给万一破产的保险公司兜底,将其国有化。
所以"保险公司破产了没法赔钱"这种问题就不用太操心了,
“我们大公司的保险才靠谱”这种话也不要轻易信。
什么样的保险更“好”?
和其他产品不同,保险除了一纸合同没有实体,就是一份承诺。
保证在发生约定的风险时,由保险公司按照条款的约定承担经济责任。
那么,对于赔付的条件约定越宽松、限制越少,同样的保额需要交的保费越便宜,这个产品就越好。
保险公司越大,收的保费越多,就有越多的钱去打广告做宣传,从而收上来更多的保费。
但保险公司赚不赚钱,跟他的产品好不好没有必然联系。
最后理赔还是严格按照合同约定,不必迷信品牌和知名保险公司的宣传。
两条原则:
1、看合同条款有没有坑
2、同等类型、责任、同样保额,价格越低越好
买给孩子
注意是否包含以下少儿高发重疾:
严重川崎病、严重手足口、成骨不全症第三型、严重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严重脊髓灰质炎等。
注意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语言能力丧失三项重疾的约定,
有些保险公司会约定在3岁前不予理赔。
买给成人
注意三种老年病的重疾约定,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
严重帕金森,严重阿尔兹海默病,严重运动神经元病,
有些保险公司会约定在70岁后不予理赔。
免责条款不能忽略
带有寿险责任的重疾险都有相对应的免责条款,除外一些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极端情况。
但有些产品的寿险和重疾险责任共用了免责条款,存在着很大的理赔隐患。
放张图举个例子(某大型保险公司的新产品,免责条款还是老样子):
注意第十条:
也就是说,如果因为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畸形的原因身故,保险公司就可以既不给付身故保险金,也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金,是不是很坑??
等待期出险
为了防止有人带病投保,保险公司会设立一个等待期,
一般为90天或180天,有些奇葩的产品需要等一年。
这期间如果确诊了合同中定义的疾病,保险公司一般会解除合同,退还保费,投保人自求多福。
如果是多次赔付的产品,有些不会终止合同,而是终止该组重疾的责任,合同继续生效,具体看保险公司定义。
那么如果等待期内只是出现了相关的症状,比如咳嗽,而等待期后才确诊为肺癌,保险公司会不会赔呢?
这就要看合同里对等待期内“发病”的相关定义了:
这里因为没有规范定义,各家公司的产品怎样写的都有,时间有限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总之就是对赔付的限制越宽松,产品条款越良心。
05重疾险有哪些类型?该如何选择?
按保障期限划分
本文不考虑一年期的重疾险,所以分为如图两大类
要怎么选?八个字:
因人而异,动态配置
风险的核心就是“不确定”,不确定什么时候会发生风险,不确定风险带来损失的大小。
所以从保障的全面性来看,肯定是终身的比定期的好。
但保障期间越长,保险公司的风险越大,对应就会收取更高的保费。
假如预算十分有限,有需要较高的保额来覆盖风险缺口,就需要牺牲保障期间,选择定期重疾险。
等手头经济宽裕,年龄和健康状况也允许的时候,再配置终身型的。
但要提醒3点:
1. 定期保险基本都有限额,免体检额度一般只有50万,需要比较高的保额时需要在多家投保。
不建议在投保前去做全面的体检,毕竟每次体检都会增加被延期或者加费的可能性,你懂的。
2. 定期保险属于纯重疾,假如病没有治好或者没有达到赔付条件人就过世了,不是赔付保额,而是赔付保险的现金价值,也就是图中的红线所示。
绿线是重疾的保额,蓝线是已交的总保费
因此如果是有债务的同学一定要搭配定期寿险来覆盖这部分责任的缺失。
3. 线上销售的定期重疾险没有人工核保,对于健康状况要求比较高。
极少的产品有智能核保,但我的经验看下来,除了弘康都挺坑的。
所以,如果是非标准体,比如体检报告上有一些结节、脂肪肝之类的异常指标,就不是很建议投这种了:
A. 不告知的话可能引起未来理赔的纠纷,谁都不愿发生;
B. 告知的话可能加费30-50%,甚至延期拒保,这时留下的核保记录,也会给以后条件好时加保留下麻烦。尴尬。
按保险责任划分
越靠下的,责任越全面,相应的价格越贵。
但买保险永远是价格和责任的一个平衡。
是不是需要那么全面的责任?
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纯重疾的杠杆高,但缺点也很明显。
因为重大疾病的赔付条件大多比较苛刻,一旦不满足赔付条件人又过世了,保险公司不赔保额,只赔付现金价值。
从下图可以看到,消费型重疾的现金价值和已交的保费差不多。
用自己买的多次赔付重疾险跟单次赔付的纯重疾的对比图,保额都是50万。可以看到保费和现金价值的差别。
因此目前带有寿险责任的储蓄型重疾险是市场上的主流。
不管实际得的疾病是不是在合同定义上,也不管是否达到理赔的条件,只要被保人过世或全残都会赔付保额。
也就是说纯重疾是和保险公司的对赌,满足条件才赔付保额;
而带寿险责任(也称储蓄型)的无论怎样,保险公司最终都至少要赔付一次保额。
但看过我上一篇文章的同学应该知道,退休前身故和全残的责任也可以通过定期寿险来补充,买终身重疾险花这么多钱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是考虑到另一方面,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和疾病生存率的提升,
被保险人最大的风险是,得过一次重疾之后就再也不会有保险公司承保了。
那么多次赔付的重疾主要是应对这样的风险。
同时,也只有保障终身、带寿险责任的重疾险才会有多次赔付的责任。
来简单说下分组。
两种产品的疾病分组图,高亮或红色圈出的是最高发的六种重大疾病
和前面的轻症分组一个道理,不分组的好过分组的。
高发疾病分散在不同组的好过集中的。
同时,因为癌症是最高发的重疾,那么,把癌症单独分组的产品会好过没有单独分组的。
虽然大陆很多产品现在责任和费率方面都比较优秀了,但客观来说,国内的重疾险在癌症多次赔付方面和港险的还是有差距的,以后做对比时再详细介绍。
最后说说两全型的保险,一般会指定一个生存期,比如75岁,假如被保人在这个时候还健在,而且没有理赔过,那么可以把交过的保费都退还给他,同时保单继续提供终身保障,直到过世时再赔一次。
这种类型的也称“返本”型,但一般不做推荐,因为同样保额、差不多的责任,两全型的保费会增加50-100%左右,而且重疾只有单次赔付。
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省下的这部分保费去做3.5%收益率的保本投资,20年也能够至少拿到一样的金额,没必要占用太多现金流,还不如选择终身多次赔付的把保额做高一些。
06保额买多少合适?
因为是收入补偿险,所以网上经常说要覆盖3-5倍的年收入,但我觉得并不是很妥当。
年收入50万的朋友不在少数,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需要250万的重疾险保额,年保费支出要3-6万,明显偏高了。
而且在国内免体检额度都比较低,如果体检报告上有点小毛病,能不能买到,是不是能标准体承保也是个问题。
大多数重疾不仅治病花钱,还需要很长的恢复期,可能还会留下永久的后遗症,会起到一定的失能险的作用。
所以与其跟收入比,设计保额更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高发疾病对应的治疗和康复花费
(2)房贷车贷等家庭负债
(3)至少三年的家庭日常消费支出
(4)一些没有时间弹性的人生目标(比如子女教育和父母的赡养责任)
但家庭债务、父母赡养、还有子女教育都不是终身的责任,没必要都买成终身型的保险,占用太多现金流。
合理的方案可以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做到尽量全面的保障,比如用终身、定期重疾和寿险做搭配。
收入、消费较高的家庭可以考虑在香港购置保额分红的保险,尤其是有娃的(前面说到过,生命周期越长,固定保额受通货膨胀影响越大)
07品牌选择及其他服务
前面说过,保险公司的大小,知名程度,不会决定保险产品的好坏,但是在前期的核保,还有后端的服务上,不同公司也会略有差别。
总体来讲,国内保险公司在理赔结果上不会有什么差别,毕竟我国对保险公司监管非常严格,而且和香港相比,大陆的保险法会更偏向投保人(可能出于维稳考虑,其实有些过于偏袒了)。保险公司也没那么想不开,胜算不大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声誉,所以只要条款没有问题,就不用担心结果。
市面上不少纠纷都是因为保险销售人员没有做全面如实的责任说明,或者投保人隐瞒健康状况引起的。
而核保的条件、保全服务、还有一些附加的服务资源就各有特色了。
比如很多保险公司都有重疾绿色通道的服务,解决好的医疗资源稀缺,急病就医难的问题,包括癌症治愈率非常高的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还有像中英人寿会给年交保费一定金额以上客户赠送国际SOS的紧急援助服务,等等。
一般来说,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服务人员素质会高一些,态度好一些。但如果你有自己的保险经纪人,也不用亲自去对接,需要的时候直接联系帮你投保的那个经纪人,让他帮你解决就好了。
PS:为了避免文章过长,本文没有提到 “中症 ”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介于轻症和重疾之间的一些疾病,赔付的保额也在两者之间。目前大陆已经有数款新产品增加了这种责任,以后在针对具体产品做解析。
PPS:本文没有涉及健康告知等投保流程问题,后续在香港与大陆产品对比的文章中会展开说。另外,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工作节奏,有无家族病史,对风险的厌恶程度等都对选择保险产品也有一些影响,这些因素没有普适性,因此也没有谈到。
作者Kris,R&F创始成员,资深产品经理,保险经纪,金融硕士,签约作者,美国运动协会私人健身教练,终身学习者。
阅读更多,关注「番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