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怎么去世的乔布斯活了多久(为什么说早年的乔布斯与后来站在事业巅峰的乔布斯不是同一个人)
乔布斯怎么去世的乔布斯活了多久(为什么说早年的乔布斯与后来站在事业巅峰的乔布斯不是同一个人)他的新机型“麦金塔”发布时确实让用户眼前一亮,但新奇过后,销量立刻锐减。乔布斯遭遇了重大的滑铁卢。他与自己亲自请来担任 CEO 的斯卡利之间的隔阂变得越来越深,而高管纷纷支持斯卡利。于是在1985年,30岁的乔布斯被赶出了苹果。1996年,乔布斯重新回到处于危难中的苹果公司,带领苹果公司重回巅峰。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乔布斯的生平。乔布斯1955年生于旧金山,成长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硅谷。乔布斯绝对称得上是少年得志。他17岁时成功地赚得第一桶金。1976年创立了苹果公司,那一年,他才21岁。之后,苹果公司发展得顺风顺水,苹果一代与二代都在市场上大获成功。1980年,苹果上市,乔布斯身家高达2.6亿美元,苹果公司发展为2900人的大公司。那个时候的乔布斯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光芒万丈,而关于他是个天才与混蛋的舆论,也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说到这,我们就要说一下本书的作者。本书作者布伦特·施兰德,
#头条创作挑战赛##教育听我说##职场治愈时刻#
欢迎关注@沐清讲管理故事,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成为乔布斯》。
对于乔布斯和他创立的苹果公司,大家都非常熟悉。介绍乔布斯的书籍,也是多如牛毛,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2011年10月出版的官方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本书的中文版洋洋洒洒500多页,56万字,详细介绍了乔布斯从童年到去世前2个月的人生故事,并在乔布斯去世2周后出版。出版后,受到了各方热捧,再加上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多角度解读,因此关于乔布斯的很多故事,已经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了。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还有必要再向大家介绍一本关于乔布斯的书吗?
说到这,我们就要说一下本书的作者。本书作者布伦特·施兰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访乔布斯,有25年的交情,曾经多次为《华尔街日报》《财富》等杂志写过他的采访,可以说是见证了乔布斯的职业生涯。本书的素材大多来源于这些年的采访资料,以及乔布斯身边最亲近的人:包括他的家人、朋友和苹果、皮克斯的高管团队。
在目前绝大多数关于乔布斯的书籍中,他被塑造成了一个混合体:一边是才华横溢的天才,是能够把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典范;另一边,他又有自私暴躁、冷酷无情的一面。
而本书的关注点恰恰不在于此,本书关注的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乔布斯的故事,而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创业者如何成长为一个成熟睿智的企业家的故事。正如《纽约时报》对本书的评价:本书强调了一个观点:职业生涯刚起步的乔布斯与站在事业巅峰的乔布斯并非同一个人。职业生涯刚起步的乔布斯羽翼未丰、鲁莽冲动、傲慢无礼,而带领苹果扭转乾坤、重登巅峰的乔布斯却成熟稳重、考虑周全。他是如何在离开苹果的11年间,完成对自己脱胎换骨的转变,这就是本书希望告诉我们的内容。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乔布斯的生平。乔布斯1955年生于旧金山,成长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硅谷。乔布斯绝对称得上是少年得志。他17岁时成功地赚得第一桶金。1976年创立了苹果公司,那一年,他才21岁。之后,苹果公司发展得顺风顺水,苹果一代与二代都在市场上大获成功。1980年,苹果上市,乔布斯身家高达2.6亿美元,苹果公司发展为2900人的大公司。那个时候的乔布斯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光芒万丈,而关于他是个天才与混蛋的舆论,也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他的新机型“麦金塔”发布时确实让用户眼前一亮,但新奇过后,销量立刻锐减。乔布斯遭遇了重大的滑铁卢。他与自己亲自请来担任 CEO 的斯卡利之间的隔阂变得越来越深,而高管纷纷支持斯卡利。于是在1985年,30岁的乔布斯被赶出了苹果。1996年,乔布斯重新回到处于危难中的苹果公司,带领苹果公司重回巅峰。
在很多文献中,对乔布斯被放逐的岁月,也就是从1985年离开苹果到1996年重回苹果的这段时间,人们很容易忽略。因为这11年,他的经历没有离开苹果时那么有戏剧性,取得的成就也没有他重回苹果后那么辉煌。这11年间,他的经历纷繁复杂、模糊不清,也没有什么大新闻,但这段时间确是他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学会了如何控制脾气和行为,学会了很多东西,最终造就了他的成功。乔布斯在后来重新回到苹果后所展现出的远见、理解、耐心和智慧,正是从这11年的不断尝试与探索中获得的。
1985年,当乔布斯被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赶出来的时候,30岁的乔布斯还不具备很好的反思能力。他认为自己对于新产品的灵感源源不断,能鞭策团队设计,制造出他想要的产品,而且营销能力出众。他相信,自己的新公司——next,一定会比苹果公司更大。然后,当时他并不知道,在next,他只是把自己的阴暗面发展到了极致,他确实对产品有督导的看法,但是他还没有准备好担起CEO 的重任。从很多方面来看,他甚至还没有长大成人。他还是个不成熟的少年:以自我为中心,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起起落落。
比如:如果瞧不上周围的人,他会禁不住用粗鲁的方式炫耀自己的智慧;他不会用圆滑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如果对某件事情不感兴趣,他会不加掩饰地表达出厌倦和烦躁,就像一个小学生迫不及待地等着下课。
离开苹果的乔布斯非常渴望得到认可,经常会高谈阔论自己将如何管理NEXT,如何吸取苹果的教训,避免在疯狂扩张时犯下错误。这话听上去很美好,不过大半是自欺欺人。那个时候,他感觉自己无所不知,从人事管理、工程设计、市场营销到生产管理,一切尽在掌握。他试图插手干预每一件小事。这种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正说明了他还没有学会如何纵览全局,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而且,乔布斯事事都要与苹果一争高下。苹果有一个标志性的商标,他也要为NEXT设计一个,于是他花了10万美元请设计公司设计了NEXT的商标。苹果有先进的工厂,他也要不惜血本为自己的小公司建一个。
他习惯了苹果公司的资源和充裕的资金,他的铺张浪费和创业公司应有的艰苦朴素格格不入,比如,办公楼的接待大厅摆着意大利进口的真皮沙发,他的办公室有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悬浮楼梯。这座楼梯就是如今在苹果零售商店里用的那些浮夸楼梯的前身,但是在当时,这一切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追求完美这个原则本身没有错,但是在公司还没有任何订单的情况下,就这样大把花钱,实在说不过去。当时,NEXT的月产量都没有超过600台。
他宣称要打造一家伟大的公司,目标虽然宏大,但却没有清晰的实现路径。事实上,在发布会结束将近一年后,NEXT才卖出第一台电脑,这时距离他创立公司已经过去了4年。
乔布斯之所以创立NEXT,是因为他对斯卡利和苹果感到不满,他急着想向世人证明自己此时,按作者的话说,他并没有把眼光看向窗外,发掘世界到底需要什么,他一直关注的,只是镜子里的自己。
1985年秋天,也就是乔布斯离开苹果创立NEXT的同一年,他遇到了另一个机会,那就是卢卡斯影业的制图小组,这个团队为卢卡斯影业的多个电影比如《星际迷航》制作了特效。乔布斯看好这种3D技术的广阔商业前景,当时乔治卢卡斯正在签署离婚协议,急需用钱,觉得制图小组可有可无,就卖给了乔布斯。乔布斯买下制图小组后,做了更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皮克斯公司。
乔布斯买下皮克斯的最初想法是把皮克斯的技术用于NEXT电脑,他并不知道皮克斯能带给他比技术本身更有价值的东西。乔布斯的皮克斯之旅将帮助他重新找回自尊,他从皮克斯团队成员身上学到的管理技能比之前都要多。没有皮克斯的这段经历,就不可能有苹果的第二次辉煌。
当时,皮克斯团队的负责人是卡特穆尔,最初,他反对把制图小组卖给乔布斯,但是随着谈判的推进,他开始观察乔布斯。对乔布斯的密切观察让卡特穆尔逐渐了解这位新老板,最终卡特穆尔成为对乔布斯帮助最大的导师之一。卡特穆尔很快就发现了乔布斯的潜力和弱点,他说:“他太聪明了”,乔布斯天生就擅长处理大企业的对外公共事务,与大人物在一起时,他总能够如鱼得水,共同商讨解决重大问题,但是他的弱点就是粗鲁无礼,不知道怎么跟无权无势的普通人打交道。但卡特穆尔觉得这个缺点是可以改正的。他想出了一个既能让新老板满意,也不会被束手束脚的方法,那就是和乔布斯保持距离。
当时皮克斯依然在圣拉斐尔市的小办公室办公,离NEXT在硅谷的总部有一个半小时车程。每周一早上,卡特穆尔就会驾车穿过金门大桥,去向乔布斯汇报工作。乔布斯也喜欢这样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自己开车去皮克斯办公室,路上太堵。卡特穆尔每次来汇报工作都有具体的请示事项,但乔布斯总是按着自己的想法来主导会议的进程。皮克斯团队很欣赏乔布斯的热情,但是觉得他还是不了解皮克斯,甚至不知道怎么运作一家小公司。
到1990年,皮克斯似乎已经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乔布斯在离开苹果的时候,卖掉的股票价值7000万美元,但是皮克斯和NEXT吸走了他的大部分财富。当时看来,把这家成本高昂的公司关掉无疑是明智之举,乔布斯却选择坚持。他选择坚持的理由有很多,最容易了解的一点是他不想承认失败。
此时,他创建的NEXT并没有多大起色,关掉皮克斯无疑更加验证他的失败。他之所以要维持皮克斯的运作,他主要是因为他依然相信这群天才和他们的领袖,他欣赏卡特穆尔的管理才能,也期待着动画设计师拉赛特的精彩表现。那段时间非常艰难,拉赛特5年没有涨薪,一直担心自己的动画部门会被裁掉。
实际上,他不用担心,乔布斯的确不按常理出牌,他决定减少皮克斯的损失,但没有抛弃整个公司,而是以2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公司的硬件部门,决定专注于软件和动画。
终于1994年,皮克斯的第一部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出品,一上市就获得巨大成功。拉赛特和卡特穆尔带领着一群才华横溢的员工创造了佳绩,观察他们的合作方式也让乔布斯收益良多。在皮克斯,乔布斯逐渐巩固了自身的两大优势:一是在逆境中奋起反击,二是将一项创新挖掘到极致从而成为行业领袖。也就是说,被逼入绝境时他学会领悟到,最好的管理技能就是放手,给与手下的优秀人才足够的空间,尽管这与他的天性是相违背的。乔布斯在皮克斯学到的管理方式让他在1996年重回苹果后,得以用更为高效的方式来管理苹果。
这些年,他的谈判技巧变得更加精妙娴熟,却不失当年的大胆与直言快语。
这些年,他第一次意识到团队合作并非只是把一小群人召集起来那么简单,但他依然保持了当年的领导力和感召力。
这些年,他开始慢慢变得有耐心,却依然能够鼓舞鞭策他人。
乔布斯当然是幸运的,投资皮克斯纯属无心插柳,却比有意栽培的NEXT成功地多,给他带来了巨大财富。他从拉赛特和卡特穆尔身上学到的管理原则最终造就了苹果的王者归来。
拉赛特和卡特穆尔是乔布斯的好友,关系一直很亲密,直到乔布斯去世。尽管乔布斯经常喜欢表现出什么都懂的样子,但事实上他一直在学习。比如,在皮克斯,招人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招聘比自己聪明的人,这一策略非常成功,皮克斯是杰出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这一点,后来就被乔布斯应用到了苹果公司,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过去我常常认为,一个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他自己也把四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用在人才招聘上。
卡特穆尔和乔布斯共事26年,看到了他身上巨大的变化,他说“乔布斯一直在尝试改变自己,不过他不像别人那样会表达出来,也不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改变。”。
在这段时间,苹果公司也在发生着动荡。苹果1996年第一季度的亏损将近7.5亿美元,公司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乔布斯看着苹果的没落,就像一位与孩子关系不好却又恨铁不成钢的父亲。1996年,乔布斯终于重回苹果,成为阿梅利奥的特别顾问。虽然他对阿梅利奥很不满意,但是此时的乔布斯,已经学会了抑制自己的冲动,以前他常常会过于急躁,用力过猛,现在他愿意沿着一条路慢慢走下去。终于,在1997年9月,他正式出任苹果公司CEO。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之后陆续推出了IMAC、ipod、iTunes、iPhone、ipad等一系列爆款产品,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
乔布斯作为一名领袖,一名经理人,显然比以前要出色得多。回苹果后的三年半时间里,他逐渐意识到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能够帮助公司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乔布斯逐渐了解了“追随自己的内心”和唯我独尊之间的区别。创业初期,“直觉”意味着对自己才华的盲目自信,他固执己见,拒绝听从他人的建议。到了2005年,直觉则意味着充分权衡各种可能性后再采取行动,既考虑自己的想法,也听取团队的意见,并且理性分析行业的现状。打造iPhone的决定并不是民意测试或市场调研的结果,也是直觉驱使,但与苹果创立之初的直觉已经截然不同,当初的直觉只是一个年轻人的个人喜好,而现在的直觉内涵更为丰富根伟深沉。
如果说成长意味着更好的利用自己的优势,学着控制自己的弱点,那么乔布斯成功地做到了第一点,第二点却不尽如人意。终其一生,他始终被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冲动的个性所困扰。正如比尔·盖茨开玩笑所说,很多想模仿乔布斯的人,只学会了他混蛋的那一面,却学不会他作为天才的那一面。
正如乔布斯的接任者,现任苹果公司CEO所说:他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做出改变,很多功绩卓著的大人物并不具备这一特质,与乔布斯一样位高权重的人一般不愿意像他那样调整战略。除了核心价值观,他不会对其他任何事情固执己见,他愿意做出改变,而且改变的速度比任何人都快,这绝对是一种天赋。他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走完一条学习曲线,而且学习的领域非常广泛。
按照著名的管理专家、也是《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等知名畅销书作家吉姆·柯林斯说,“生命需要不断地更新与成长,大部分领袖并非生来就如此伟大,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练和成长,乔布斯就是这样,他的故事并不是成功的故事,而是成长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和鼓励。
这里是@沐清讲管理故事,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