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写的最美的十首诗(贺知章晚年的一首诗)
贺知章写的最美的十首诗(贺知章晚年的一首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家乡的孩童看到我,竟然没有一个认识我,而是笑着询问我,这位客人,你从哪里来呀?虽说这两句诗描述的片段,算得上一个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它对于贺知章来说,可谓是心头的重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两句诗流露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的变化状态,但是却也着重表明了一个不曾改变的事实,那就是乡音的从未改变。一方面,“乡音无改”代表了贺知章对乡土亲人的牵挂,另一方面,它也为下文儿童的发问作了很好的铺垫。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年少时离开家乡,回来时已经年老,虽然乡音不曾改变,但是鬓角的毛发却已稀少斑白。年少时的贺知章出外求官,风华正茂,年老后的贺知章辞官回乡,变得老迈衰颓。可见寥寥数字,便概括出了贺知章出走一生,久客他乡的事实。
自南梁江淹在《别赋》中写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典诗词中的离别似乎就被定下了悲苦的情调。从故国乡土,到骨肉亲人,再到挚友同僚,一幕幕依依不舍的送别场景,挥之不去的是诗人心中缠绵凄切的离别之情。
而在故国乡土、骨肉亲人、挚友同僚之别中,又以乡土之别最令人动容。因为古往今来,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背井离乡,就始终会有要回归乡土的感情意愿。
如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在离开家乡五十多个年头后,辞官还乡,再次踏入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时,就写了一首名作《回乡偶书》以抒发心中多年的牵挂,及面对世事沧桑后的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年少时离开家乡,回来时已经年老,虽然乡音不曾改变,但是鬓角的毛发却已稀少斑白。年少时的贺知章出外求官,风华正茂,年老后的贺知章辞官回乡,变得老迈衰颓。可见寥寥数字,便概括出了贺知章出走一生,久客他乡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两句诗流露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的变化状态,但是却也着重表明了一个不曾改变的事实,那就是乡音的从未改变。一方面,“乡音无改”代表了贺知章对乡土亲人的牵挂,另一方面,它也为下文儿童的发问作了很好的铺垫。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家乡的孩童看到我,竟然没有一个认识我,而是笑着询问我,这位客人,你从哪里来呀?虽说这两句诗描述的片段,算得上一个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它对于贺知章来说,可谓是心头的重击。
看似平淡的一问,却让贺知章不得不面对自己年老衰颓的事实,从而引出贺知章对世事沧桑的无穷感慨。正所谓“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离开的五十多个年头,自身和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多太多,千言万语说不尽,只剩下无穷的感慨与无奈了。
纵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可以说是短短28字,语言朴素,却内涵深厚,其乡土之情,其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无奈,包括饶有趣味的儿童发问画面,尽都令人动容,因为它具有普遍性,不仅贺知章会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数中华儿女都会。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