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寺观壁画前世今生(阳曲不二禅寺明代壁画再现)
晋南寺观壁画前世今生(阳曲不二禅寺明代壁画再现)
“三晋首邑”阳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古刹名寺可谓比比皆是。这里是省城太原之北部门户、绿色生态之屏障,曾与平遥、敦煌、大理等历史文化厚重之地同时入选为“一生要去的66个中国文化旅游大县”。这里有余味无穷的金代遗存——不二寺,拥有木构、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有汾河岸畔的空中楼阁——悬泉寺,是集古、秀、险、奇、野于一体的古刹;还有北方古建筑群——青龙古镇,是“太原道”上的重镇之一。本期《山西青年报》带您走进太原市阳曲县,看不二寺明代壁画风韵,走进悬泉寺、青龙古镇,赏秀丽风光,感叹岁月惊艳。
宋金古建范例不二寺
不二寺,位于太原市阳曲县黄寨镇,又称“不二禅院”。该寺建于北汉年间,虽然宋金至清历代屡有修建,但仍旧保持了金元时代的风格,与晋祠献殿、清源文庙大成殿同为太原地区现存的三座金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名“不二”源自佛语,意为凡能悟到“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寺院的创建者把寺喻为门,寓意佛教信徒由此门(寺)而入,就能达到不二境界。
不二寺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为研究宋金时代的古建筑提供了范例。该寺的建筑结构采用传统的柱网抬梁式框架,梁架采用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六架椽做法,外檐用未加工过的榆木为檐柱,向外侧角与外墙收分相配合,增强了稳定性。斗拱是中国高等级宗教建筑的特定标志。不二寺在正心枋上雕出横拱两层,俗称“隐刻斗拱”,虚实相结合,是早期史籍中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仅此一例。
不二寺于上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被发现时仅剩下正殿和砖塔孤单地立于农田中。鉴于原址保护困难较大,文物部门决定将该寺整体搬迁到阳曲县城附近的新址上。虽然相比永乐宫搬迁的声势浩大而言,不二寺体量不大,只算个小工程,但要让一座已近濒死边缘的金代大殿异地重生,还要加上塑像和壁画的无损迁移,三重内容的搬迁费工耗力,整个工程历时4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完成。
沥粉堆金绘制明代壁画
鼎盛时期,不二寺除了三圣殿外,还有乐台、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僧房等建筑。工匠们根据佛殿有限的空间,巧妙地把彩塑、壁画与佛台、山墙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圣殿内东西山墙上的壁画面积有80多平方米,为明代艺术手法。每幅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以云层分隔,又相互衔接,隐约还能看出切割拼接过的痕迹。壁画采用沥粉堆金技艺,立体效果明显,东西两幅壁画上层均绘有手持灵芝的吉祥仙女在彩云缭绕中飞动,飘动着的彩带和慢慢后退的彩云,生动描绘出了 “飞天”的效果。
东墙中层绘有“东方三圣”,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西墙中层绘有“西方三圣”,即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画面中,飞天相伴、彩云环绕、众僧护卫,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东墙下层是佛护卫神“十二药叉大将”,这些形象本有名无形,如今活灵活现的大将形象,完全是工匠凭借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西墙下层绘制的是十六罗汉,其中北侧的八尊是清代补绘的。这些罗汉形态不一,彼此联系又各具特性。其中,第十三尊罗汉因揭陀尊者用手抚摸着一位小沙弥的头,隐喻罗汉对小沙弥的关爱。
值得关注的是,东墙下层中间的一组《狮舞图》与西墙中间绘制的一组长卷《礼佛图》。《狮舞图》所绘的民间酬神还愿、祈福禳灾的活动在阳曲地区较为普遍。《礼佛图》表现了一位登基不久的皇帝在宫人们的拥护下,接过檀香准备礼佛。同时,身旁手持兵器的护卫,在警惕着周围的一切举动。后面的老臣头戴硬脚幞头,身穿圆领红色袖袍,轻声细语指点着礼佛的礼仪。整个画面严谨有序、构思巧妙。
三圣殿当年被发现时,已残破不堪,幸运的是,木构梁架并未有太大损毁。白驹过隙,烟月不知人事改,但那份千年传
承的底蕴却未曾中断。
空中楼阁悬泉寺
作为文物大县,阳曲县除了有国保单位不二寺,有集古、秀、险、奇、野于一体的悬泉寺,有集军事、古建、园林、庙宇、古道、地道、祠堂于一体的北方古建筑群——青龙古镇,还有万寿山、开化寺等景点,旅游资源丰富。
悬泉寺位于阳曲县西凌井乡斧柯村数公里外的官山山崖峭壁上,距离地面30米高,既有恒山悬空寺“凌空而悬”的惊奇,又有绵山抱腹寺“山洞之殿”的包容,好一处汾河之畔的空中楼阁。
悬泉寺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其中包含大雄宝殿、地藏殿等。地藏殿里供奉的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君铁铸像,为珍贵文物。嵌在崖壁间的七佛洞洞深8米,上摩云天,下探危崖,是悬泉寺最险峻的佛殿。悬于绝壁间的古栈道最窄处仅0.3米,上覆石板,下临汾水,虽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
沿着旋梯登上悬泉寺山顶,山下的汾河二库尽收眼底,两岸青山拥抱着一池湖水,湖面碧波荡漾,游客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商贸重镇青龙古镇
深秋时节,和煦的阳光下,走在淳朴的青龙古镇,仿佛历史的过往就在指尖。
青龙古镇是晋商 “走西口”的商贸通衢,也是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必经之路,是“太原道”上的重镇之一,被评为全国传统古村落、全省十大新锐景区之一。
青龙镇原名“青蒿嘴”。清嘉庆年间,村中王氏族人王绳中为大清捐银百万两,皇家偿赐“百万绳中”匾额一块和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一面,示意满汉一家,从此更名为“青龙镇”。
古镇整个建筑群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尤其是五里长街上的五道阁更是全国罕见。古镇东建文昌祠、西设龙王庙,北筑凤头寨,形成了东文西武、南龙北凤、龙凤呈祥的总体布局。
近年来,阳曲县整合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载体,延展旅游文化主题线路,打造精致项目、精致景点,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喜欢来。同时,做好高标准、多元化、品牌化的大景区规划设计,着力打造龙头旅游项目,构建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提升阳曲县旅游品牌形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场地。(本报记者 田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