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公式笔记大全整理(关于公式化思维)

公式笔记大全整理(关于公式化思维)又如,打篮球是我已经做过无数次的事情,是一个不陌生的事物。那么,我要做的,就就是面对每一次的进攻选择。都能像吉米·巴特勒那样,进行破题,然后作出最好的进攻选择。因为每一次的进攻持球人,面对对方的防守,都有好几个进攻模式的选择。一定有解这是肯定,但是也也只有唯一的正解,能否作出最佳选择就是球星的“篮球智商”。举例来说,面对本文的“模型化思维”这个事物,起初对我而言是陌生的,我需要能够快速地了解这个事物,用事物认知模型去认知。认知后,我就能够对模型化思维从未知到已知,从粗粒度到细粒度的转化。然后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逐渐纯熟。就是一方面自己创造模型。为自己常见的事情,构建起各种各样的模型。比如打篮球的中距离单打公式。一方面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本能行事,就是从众、路径依赖。本能行事是平庸的代名词,做个平庸的人谁都可以。就是顶着颗脑袋,但是脑袋从来不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理论指导实践,就是正确的

——「公式化思维」的意识、构建、运用和迭代

达按

事物认知和问题解决是思维的最终目的;事物认知是问题解决的基础,问题解决是事物认知的导向。 碎片式的感性认识要上升到成体系的理性认识才能够用于指导残酷无情的现实实践。 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其实就是公式化思维的运用,就是要能够破题,破题后才知道具体用哪个公式。如果不会破题,即便掌握再多的公式也是无用的。 如何建立公式呢?要么就是通过实践总结去复盘得到公式(不断完善中才找到的),要么就是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事实上能够从目标到目标完美契合的模式匹配是很罕见的,总要经历些改造才行)。 如果通过复盘去自己建构公式呢?那就是架构思维的运用,架构思维是一系列诸如结构化思维、系统思维、迭代、复用等思维工具的组合,架构思维是建构公式的脚手架。切忌不要爱上你的公式,要随着实践而不断地解放思想,致臻、致善。

意识优先

——建立起模型化思维的意识。告别本能行事,用理论指导实践,「没有模型请勿行动」。

在我刚迈入职业生涯的前几年,给我印象很深刻地的一句话,是某位前IMB大中华区销售老总说的:“以前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后,做什么都能成功。”我自己也是有这样的体会的,比如打篮球,在经过这二十几年的迭代后,我现在终于掌握了打篮球的一个技巧就是基于我的历史经历和当前的身体状况,投篮的时候视线瞄准篮板前沿向前45°的角度投射,我的命中率就大大提升到我所期望的水平(注意,这只是基于我的经历和我目前的体型和技术特点而言适用的)。还有就是石头剪刀布,我总是能赢就是因为掌握了石头剪刀布的人性诀窍了。在这个销售老总的话的背后,其实就是按照规律办事,就是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而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实践或通过阅读去发现规律,主动地运用规律去办事。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主观臆断,凭借感情好恶,红口白牙、不知深浅,即便主观感情上再努力,也真是没有不失败的。

无处不在的模型现象

就是一方面自己创造模型。为自己常见的事情,构建起各种各样的模型。比如打篮球的中距离单打公式。一方面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实事求是就是按照规律办事,这个规律就表现为公式或模型

本能行事,就是从众、路径依赖。本能行事是平庸的代名词,做个平庸的人谁都可以。就是顶着颗脑袋,但是脑袋从来不发挥主观能动性。

用理论指导实践,就是正确的认识论的遵循,就是碰到一件新事能够快速洞悉其本质,从而能够快速地把握它。遇到重复的事情,能够提出属于自己的新的想法和创新的方法去处理。具体体现在,遇到陌生的新事,能够迅速地转化粗粒度到细粒度、从未知到已知。

举例来说,面对本文的“模型化思维”这个事物,起初对我而言是陌生的,我需要能够快速地了解这个事物,用事物认知模型去认知。认知后,我就能够对模型化思维从未知到已知,从粗粒度到细粒度的转化。然后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逐渐纯熟。

又如,打篮球是我已经做过无数次的事情,是一个不陌生的事物。那么,我要做的,就就是面对每一次的进攻选择。都能像吉米·巴特勒那样,进行破题,然后作出最好的进攻选择。因为每一次的进攻持球人,面对对方的防守,都有好几个进攻模式的选择。一定有解这是肯定,但是也也只有唯一的正解,能否作出最佳选择就是球星的“篮球智商”。

又如,“出门如见敌”。与人相处,不同的情况下,先要经过观察和思考去洞悉形势,即“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去破题,破题后就设计响应的解决方案整体框架并且实施,以期达到自己的目标。

又如,做事、做业务,之前,进行思考的时候,最广普的模型化思维是一个人都要面临:情绪、信心和业务这三大挑战。要能够精确地判断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究竟缺失的是哪一个因素,这是破题。如果确定是情绪挑战,那么就要匹配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比如当下见的禅定来化解情绪。嗯。这是对己。对人也是如此,看看同僚们在做事时具体遇到的是什么调整,你的话要能够使弱者强、使怯者勇、使蔽者明。

主动建立公式化思维的意识

生活中有无数个模型,一些是巨人们提炼出来的模型,比如削藩、变法的系列套餐,这个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经历去丰富知识经验库,但是大部分还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模型,这个就是“向自己学习”。

如果不运用模型化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就是浑浑噩噩的糊涂蛋,头脑就是“一团浆糊”,就是“处理问题有时简单化”。反之,如果头脑中时刻有模型,而且能够善于破题,那就是上次合肥的直播合作伙伴说过我的“思路清晰”。

事物认知的概念模型

所谓公式化或模型化思维,可以拆解为模型和思维,就是用模型去解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那么什么是模型呢?

模型就是关于某个事物、问题和事件的认知和处理的方法。它首先是事物本身,也就遵循事物认知框架模型的内在要求。它必须是动静结合分析方法的产物。体现出事物认知的全面(要素全面性)、发展、深入(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和重点突出。

简而言之,模型就是对于某个事物、问题的自成体系的一套要素集合。

模型从本质上讲就是认识论中的「理性认识」。

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类的行为哲学,就被《<孙子>兵法十三篇》给建构起了模型。即兵法包括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孙子》是综合类兵书。《孙子》为兵法这门学问建构起战略三部曲和战术三原则这样的模型化思维,从庙算-野战-攻城到点上的正和奇胜避实击虚,这就为整体的行为学奠定了理论框架。比如,我最近看美式篮球的单挑视频,高手之间的对抗,几乎都会采取“兵者,诡道也”的做法,即想要向左突破,就必须先向右虚晃进行欺骗。想要投篮就必须先作欲投篮的假动作,有时候晃飞对手,有时候让对手愣神借机出手。

从小的方面说,我们夸赞某个人的时候,最佳的模型是FFC法则,即先讲一句夸赞的话。接着讲细节。最后讲与他人相比你更好。哇!今天穿的衣服好美啊!特别是这个束腰的设计,完美衬托出你的好身材。之前看到另外一个人也穿着这种衣服,就是没能穿出你的这种效果来呢。

牛顿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力学领域。力学是研究物体如何运动的科学。伽利略已经发现了第一运动定律,它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毫无疑问,在现实中所有的物体都受到外力的作用,因此力学里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物体是如何运动的。牛顿用他著名的第二运动定律解决了这一问题。该定律堪称是经典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第二运动定律(用数学方程式表述为F=ma)说明了一个物体的加速度(即该物体速度的变化率)等于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净力除以该物体的质量。作为这两个定律的补充,牛顿又加上了他著名的第三运动定律(该定律说明每一个作用力,都存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以及他最为有名的科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组四个定律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借助这一体系,人们可以研究从钟摆的摆动到行星沿着它们的轨道绕太阳运行等实际上所有的宏观力学系统的问题,也可以对它们的状态进行预测。牛顿不仅阐明了这些力学定律,而且他本人还亲自运用微积分等数学工具,示范了如何应用这些基本定律解决实际问题。——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公式自身的基本要求

作为事物本身,公式也体现出事物认知的三大特点。

一,要体现出准确性

那就是背后的思维方法的运用,什么是思维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因为模型本身就是事物,那么,模型也要体现出事物认知和认识升级的所有内容。

1,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2,能够体现出预见性。

3,要始终可靠。

二,要体现出完备性

1,动静结合的分析方法

2,重点突出。

3,数理方法。比如说@人员聊IT 提出的个人效率提升的两个公式。

三,还要重点突出

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要能够体现出重点突出这个事物认知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在实际运用的实施中通过抓重点来带全局。就像写文章要观点鲜明,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观点和主张。

构建公式的工具因为完美契合的模型是不存在的

模型一方面是来源于自身根据具体实践的要求自己去构建,一方面是来源于历史巨人们的总结。实际上,“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们经历过的,关注的东西,比如修齐治平、三立、福禄寿的人生理想、横渠四句,都是前人们所实践和经历无数次也提过很多公式的,但是即便是历史巨人们在我们实践的领域已经实践过无数次的,我们去参考他们的做法时,仍然很难做到完美契合,因为我们的具体环境和条件是不可能和任何一个人前人一模一样的,所以我们当然不得不去建构属于自己的公式去解题。

那么,因为完美契合的公式不存在,或者契合度很高的模型也要加以微调或改造,才能实现精准的基于具体问题和目标的模式匹配,所以这就涉及到如何建构公式这个问题了。

构建公式是学习实践复盘这个思维关键支撑的产物

从认识论上讲,人首先当然是接触到现象,通过理性认识对事物进行认知,进而谋求通过掌握其规律而把握住此类现象和产生问题的解决。而这都是通过多次实践后的复盘去完成的,这个复盘就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架构思维是构建公式的脚手架

那么,如何去建立这种模式(理论-理性认识)呢?这就是架构思维的运用了。任何问题解决模型的建立的运用过程都是如此。架构思维是建立理性认识(模型)的脚手架。架构思维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组合运用。

3种具体建构模型的方法

具身法(embodiment approach)。用这种方法构建的模型包括重要部分,同时对于不必要的维度和属性,要么剥离,要么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考虑。生态沼泽模型、关于立法机构和交通系统的模型都是用这种方法构建的,气候模型和大脑模型也是如此。

类比法(analogy approach),可以对现实进行类比与抽象。我们可以将犯罪行为传播类比为传染病传播,将政治立场的选择类比为在一个左-右连续线段上的选择。球形牛是类比方法的一个最直观的例子:为了估计一头牛身上牛皮的面积,我们会假设那头牛的形状是球形的。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微积分教科书所附积分表中的公式,会出现tan(x)和cos(x),但是不会出现类似cow(x)这样的东西。

另类现实法(alternative reality approach),也就是有意不去表征、不去刻画现实。这类模型可以作为分析和计算的“演练场”,我们可以利用这类模型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种方法使我们能够发现适用于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之外的一般结论。这类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各种约束条件的含义,比如如果能够通过空气安全有效地传输能量,那么将会怎样?这类模型还允许我们进行现实世界中不可能的(思想)实验:如果我们能够加快大脑的进化,那么将会怎样?本书包含了不少这种类型的模型,其中一个是“生命游戏”(Game of Life),它是一个很大的棋盘,棋盘上的每一个方块要么是活的(黑色),要么是死的(白色),并根据某个特定规则在生死之间切换。虽然这个模型与现实世界并不一致,但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自组织、复杂性现象的认识,甚至是许多关于生命本身的洞见。——摘自斯科特·佩奇《模型思维》

生发模型的模型元模型是“生发模型的模型”

任何主题都有一个基本元模型,就像行为学的元模型是积形、控势和知虚实。这个模型是生发该领域其它模型的元模型,是生发模型的模型。该领域边缘的模型可以从这个元模型中推导出来。

大模型中的小模型-模型的粒度问题

不同粒度的模型有各自的缺点和优点,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解决具体问题的效率。就像加减乘除和微积分,没有好坏之分,完全看适用场景。不是说博士生用各种先进技术去解决肥皂盒空盒的问题不好,是简单粗暴的用电风扇去吹却是成本更低的问题解决法。

题外话,粗粒度的知识,如果难以理解,就将其分类分解为细粒度的知识,这样就好理解了。如何分类分解?还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库。

书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模型化思维,或者称之为公式化思维,本质是“事物认知和认知升级”的具体运用,就是将思维从静态和动态到动静结合给完整的画卷描绘出来。它的读者想要了解“思维”这个主题的入门书和教科书。但是,当你遇到具体的问题的时候,你还是得要进行破题,破题后用什么模式去匹配呢?那么,这个“模式”往往在书中并没有,需要你自己去建立。这个模式可以理解为理论,比如说,当你破题后发现你所遇到的问题根据亚里士多德三段论逻辑,是符合FFC的赞人法则,那么你就用FFC的公式(模型)来套用即可。

书(必须是符合金字塔原理的合格的书),是获取理性认识的来源之一,与高人交流也是。书的本质是完整知识体系,但是不能用书去直接解决问题,而只能将其视为建构解决问题的模式匹配的知识点来源之一。这就是书和模型(理性认识)直接的关系。

与人交流也是同理。

模型的三大特征:简化、数目字化和错误

——简化、数理关系和错误

不应否认,任何理论的终极目标都是尽可能让不可简化的基本元素变得更加简单且更少,但也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个单一经验数据的充分阐释。——爱因斯坦

所有模型都有三个共同特征。第一,它们都要简化,剥离不必要的细节,抽象掉若干现实世界中的因素,或者需要从头重新创造。第二,它们都是形式化的,要给出精确的定义。模型通常要使用数学公式,而不是文字。模型可以将信念表示为世界状态的概率分布,可以将偏好表示为各备选项之间的排序。通过简化和精确化,模型可以创造易于处理的空间,我们可以在这些空间上进行逻辑推理、提出假说、设计解决方案和拟合数据。模型创建了我们能够以符合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的结构。正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一书中所写的:“逻辑本身就能解决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观察它是如何做到的。”是的,逻辑有助于解释、预测、沟通和设计。但是,逻辑也不是没有代价的,这就导致模型的第三个共同特征是: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正如统计学大师乔治·博克斯(George Box)所指出的那样。6所有模型概莫能外,即使是牛顿提出的那些定律和法则,也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成立。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还因为它们都是简化的,它们省略掉了细节。通过同时考虑多个模型,我们可以实现多个可能情况的交叉,从而克服单个模型因严格而导致的狭隘性。

只依靠单个模型其实是过于狂妄自大的表现,这种做法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相信只凭一个方程,就可以解释或预测复杂的现实世界现象,会使真理成为那种很有“魅力”的简洁的数学公式的牺牲品。事实上,我们永远不应指望任何一个模型能够准确预测1万年后的海平面将上升多少,甚至也不应该指望任何一个模型能够准确预测10个月后的失业率。我们需要同时利用多个模型才能理解复杂系统。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或者大脑等复杂系统永远都在变化,时刻都会涌现出介于有序和随机之间的结构和模式。当然,根据定义,复杂现象肯定是很难解释或预测的。

因此在这里,我们面临着一个严重的脱节。一方面,我们需要模型来连贯地思考。另一方面,任何只具有少数几个活动部件的单个模型都无法解释高维度的复杂现象,例如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模式、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发展趋势或大脑内部的适应性反应。即便是牛顿,也无法写出一个能够解释就业水平、选举结果或犯罪率下降趋势的三变量方程。如果我们希望了解传染病的传播机制、教育成效的变化、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或者社会动乱的可能性,就必须通过多个模型去了解它们:机器学习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博弈论模型和基于主体的模型等。——斯科特·佩奇《模型思维》

通过简化,我们可以应用逻辑来解释现象、交流思想,并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达按:你要是什么都想讲,那你就什么也讲不了,没法构建起严格的因果联系。因为很多要素本身就是非因果联系的逻辑复合。

7大用途
  1. 推理:识别条件并推断逻辑含义。
  2. 解释:为经验现象提供(可检验的)解释。
  3. 设计:选择制度、政策和规则的特征。
  4. 沟通:将知识与理解联系起来。
  5. 行动:指导政策选择和战略行动。
  6. 预测:对未来和未知现象进行数值和分类预测。
  7. 探索:分析探索可能性和假说。
用公式/模型(理性认识)来解题

事物认知模型、问题解决模型、评价模型...都是具体的理性认识,你掌握了这些,就能在三段论推理下套用公式即可。而必须要搞明白的是,这些模型的构建本身也是架构思维的产物。

不能用模型来解题,本质上就是违背了认识论的用规律指导实践,就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还是农村妇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还是没头苍蝇式的乱撞,或许能碰巧解决一两个问题,但是从根本上都永远是个粗疏的新手,没打法没套路,这样是不行的。

「破题」是关键

徐晃想要复制项羽破釜沉舟的战术,被曹操嗤之为愚蠢,因为项羽对手无谋,而此刻虚晃面对的是诸葛亮。这就是破题没有搞好。如何破题?就是耐心地沉下心来进行调查研究,策略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

转化问题到目标的习惯

问题本身是没法解决的,问题要转化为目标是因为目标下掩藏着一个系统。

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现状和期望之间的那个GAP。把这个搞明白,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差距分析,就能制定弥补计划。

把问题转化为目标,目标有四大核心要素。

目标有四个要素,对方向、设目标、定指标和做减法。对方向,就是做正确的事,做的事情一定要正义。古今中外,不正义的事情最终都失败了。设目标,就是将问题转换为目标。因为问题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只有转化为目标才可以,因为只有目标的背后才真正隐藏着一个系统。定指标,就是让目标添上清晰感的翅膀。做俯卧撑要明确地定下做几组几个的量化指标。最后一个就是做减法。因为任何目标的反面总是存在,也就是存在着相互冲突的目标。人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相互冲突的目标的。做减法就是对抗「熵增定律」,是违背人性的,因为人性就是想向自由落体方式滑落到无序、颓废的深渊。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模型化思维活的灵魂

目的决定了你所最终构建出来的模型的样子。

既有的模型你想要能够运用,关键在于破题。不会破题,你掌握了再多的模型,那些模型也是无法使用的废料。

解决问题的核心逻辑是匹配逻辑

破题后,发现有能够从宏观上匹配问题的大战略解决方案。又有能够真的子目标、子问题的小战术解决方案,就可以把问题从整体上解决掉。因而解决问题的核心逻辑就是匹配逻辑,也就是对手摆出前后脚放一步的防守站位,你要能够知道用“重心捕获”突破技术这种核心打法去匹配之。

这本质上还是「分解」这个关键思维工具的运用。

多元思维模型

——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僭越和划界

对于同一个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为政治家,就是能够分析又综合。采取工程思维进行应对。而不是张良那样,很偏执地采取政策制订,作为一个大家长,不能一碗水端平,始终是偏向于自己的山头,而失掉人心。

公式笔记大全整理(关于公式化思维)(1)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而且,你必须将你的经验,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放到构成这些模型的网格上。——查理·芒格

人类乌托邦悲剧的思维根源 并认为: 人文社会学科中 理论思维误用于工程设计、工程思维误用于理论生产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误用便是本文所谓思维方式的僭越。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思维方式的划界。理论思维的任务在于建构理论 工程思维的任务在于设计工程。理论表现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 所以理论思维的特点就是一以贯之地逻辑推导。工程是各种实体及其属性的复合物 这些实体和属性之间不必然存在逻辑联系 所以工程思维就是一种非逻辑的复合性思维。用理论思维设计工程 工程不可实施; 用工程思维建构理论 理论没有效力。人文社会领域的各种乌托邦就是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相互僭越、恶性循环的结果。在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之间严格划界 让二者各得其所、分工协作 对于人文社会研究来说既重要又迫切。如是 就要求那些旨在创建人文社会学说的学者 在研究开始之前必须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 自己究竟是要探寻客观真理 还是要绘制生活蓝图?——徐长福《思维方式: 僭越与划界——人文社会学科中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之批判》

账有很多种算法

同样一个具体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千差万别,有时候说不上对错,因为账有很多种算法,有的着眼长远有的能够解决当前问题。

但是,有的问题呢,表面上看起来解决问题了,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导致了新的问题,所以需要有多元思维模型去综合起来算账。

多元思维模型的作用一:组装

比如@李木匠 研究特殊性的论著跟@孙陶然 拉卡拉方法论比起来,内容是差不多的。但是表达的重点不一样。后者更强调“打样”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那么,在破题的时候,比如推荐给不同层次的问题解决者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地推荐两个方法论中的哪种。也就是说,高明的武术家会根据不同的学生推荐武当的功夫还是白驼山的功夫去学。

头条号@人月聊IT 在校园ERP项目中对项目进行的破题中,提到:“首先要考虑的仍然是破题,即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智慧和信息化 校园业务 IT解决方案”。这三个模型加起来才是总的模型,缺一不可。缺了哪一样,项目都没法做成功的。

这就是像是木桶理论,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了木桶的储水量。多元思维模型就起到这样的组合作用,这也是工程思维的运用。一个偏狭的人,比如沮授,他思考问题不全面,或者说他本身没有那样的能力做到。这就是偏才之于军政全才的区别。玩的就是综合实力。

多元思维模型的作用二:批判

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是同时运用多个模型确实非常有用。

杰克·沙利文的工作方法,就是在进行主题会议时,先让幕僚们把各自的方案拿出来陈述,然后针对每套方案进行,利用自己心中既有的模型对其进行严格的考辨,挑错,交锋,在这个过程中,方案的可行性就是会出现。

反例是,“看似符合逻辑,实则缺乏洞见”的所谓战略方针就这样事实了,最后遭遇惨败。

对于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崩溃的原因,已经出现了多种解释:外国投资过多;投资银行过度杠杆化;抵押贷款审批过程缺乏监督;家庭消费者过分乐观的情绪;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对风险的误解,以及贪婪的银行家明知泡沫存在却铤而走险并期望获得救助;等等。表面证据似乎与这些解释保持了一致:从外国流入了大量资金;贷款发起人发放了“有毒”(低质量)的抵押贷款;投资银行的杠杆率确实非常高;金融工具太过复杂导致大多数人无法理解;不少银行预计政府会出台救助计划;等等。通过模型,我们可以在这些解释之间加以“裁决”,可以分析其内在一致性:它们是否符合逻辑?我们还可以用数据进行校准、对推断进行检验。

经济学家罗闻全运用多模型思维方法,对关于这场危机的20种不同解释进行了评估。他发现,每一种解释都有不足之处。而且,没有理由认为投资者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全球危机时还会为泡沫作贡献。因此,泡沫的严重程度一定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的。金融公司可能假定其他公司已经做好了尽职调查,而事实上并没有。回想起来,明显“有毒”的抵押贷款组合也找到了买家。如果全球金融市场崩溃成为定局,那么买家就不会存在。虽然杠杆率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上升,但却并没有比1998年的时候高出很多。而对于政府必定会救助银行的观点,雷曼兄弟银行的遭遇说明了一切:雷曼兄弟银行于2008年9月15日倒闭,它的资产超过6000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然而政府并没有介入。

罗闻全认为,每种解释都包含了一个逻辑上的缺憾。从数据本身来说,没有任何一个解释是特别有根据的。正如罗闻全所总结的:“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努力对同一组客观事实给出尽可能多的解释,并寄希望于时间。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关于这场危机更细致和更一致的解释就会浮现出来。”他还说:“唯有通过收集多样化且往往相互矛盾的解释,我们才能最终实现对危机更完整的理解。”任何单个的模型都是不足的。

从归纳推理到演绎推理就是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没有穷尽的那天,这就是发展中哲学上的认识论两者的辩证关系

归纳法是构建模型的过程,演绎法是运用模型的过程。

归纳法得出的结论,要在演绎法加以运用。演绎法的结论,要靠归纳法来加以补充和丰富。

从归纳推理到演绎推理就是公式化以及公式化思维运用的过程

那么,问题在于,FFC的模式,也就是理论,是怎么来的呢?FFC的模式理论是归纳推理的产物。而运用FFC就是演绎推理的产物。换句话说,书给你的是整个知识体系的了解,你想要解决具体的问题,书就成了你的碎片化知识库,你要通过基本不同的书的碎片化知识库进行组合从而发明你自己的模式(理论)才能达到解题的目的,或者直接就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大量阅读获得)。

迭代

因为演绎推理需要归纳法得出的例外现象进行补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完善模型,所以从认识论的视角看,真理存在于永无止境的探寻过程之中。

不要爱上你的模型

比如说FFC,不要满足于这个模型,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变迁要能够迭代出新的模型出来,新的模型打旧的模型就是降维打击,就是三体人对人类的降维打击。就相当于是海湾战争中武器之间的代差是不可逾越的所造成的战败灾难那样刻骨铭心。

迭代的形式就是方法论和模式迭代

方法论和模式本身就是模型。精进的是什么,精进的就是方法论和模式。

结语

一切都是复杂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生活、诗歌以及所有一切,都只会成为烦恼和负担。——华莱士·史蒂文斯

首先你得有模型,然后才谈得上运用模型。公式化思维的特点就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只有公式化才能称之为理论,这是归纳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理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也就是说如何建立起的这个理论模型,然后你要能够用归纳推理说明其内在科学性,这比理解这个理论和运用这个理论更重要,也更难。就像金属遇热膨胀,而且你能通过实验进行科学解释其内在原因,即分子遇热内部的点子运动加大导致膨胀。所谓理论建构就是公式化的过程。

公式的三大特点是:简化、数学化和错误。1,不简化,理论就无法建构。但是现实却是丰富的,因而需要多元思维模型,绝不可只听一家之言。从逻辑学上讲,就是演绎推理需要归纳规律来进行补充和丰富。2,不能数学化,不能精确量化。你的理论就还是经验的,而不是科学的,你没法把事情讲清楚。经验思维有三大缺陷,科学思维是对治之道。3,错误。错误的原因是,都是建立在简化的基础上的,如果你不能破题,你就很难去运用它。破题就是指在用公式解题前要学会破题。举例来讲,当你持球对位一个大个的时候,你要能够破题——这是一个小打大,还是大打小,还是势均力敌。正确地破题,是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的前置条件。不会破题,你掌握再多的大打小,小打大的模型都是废料。模型(理论)的作用是无处不在的,解释、沟通、预测、思考和行动都可以运用到模型,所以要在脑子里建立起这样的意识,没有模型就不要盲目行动。

资料&素材
  1. 斯科特·佩奇:《模型思维》
  2. 肖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练习题
  • 问题:怎样进行“人性论”等人生主要议题的专题研究并解决问题?
  • 建立自己的《公式模型库》,比如《一次完整的打篮球流程》、
实践反馈
  1. 对《模型思维》的学习,丰富起了我的模型思维的主题研究。简直就是《实践论》的可实操的重大进步。2022年6月29日17:12:35
  2. 调查不全不行动,就是说在行动的时候不能脑中茫然无有。要严格遵循认识论去办事,即知与行的关系。2022年6月29日17:24:24
  3. 模型化思维的本质就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022年7月7日10:10:44
  4. 即便说最简单的,就是我在打篮球之前,我要确定本次打球的目的、核心打法、资源和激励措施这样的战略。如果我碰到昨天那样追尾我电瓶车的学生,我第一时间该如何处理,也是应该先要想办法建立模型才能去做的,而不是凭借本能行事。本能行事往往会做得一塌糊涂。有坏的套路也往往比没有套路要好,这里的「是中性词」。2022年7月7日10:17:27
  5. 公式化思维的背后,既关注解题本身,也时刻关注这个背后的理论联系实际。2022年7月25日15:00:00
  6. 公式化思维,嗯,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我做得如何?比如,我怎样跟小毛相处交流,怎样规划日课,怎样做paper work,都不是just do it,是用公式模型去做,而不是想起来就瞎做。2022年7月25日20:45:25
  7. 修改鸣感词发布。2022年7月27日12:26:0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