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总统访华纪念封(津巴布韦总统访华)
津巴布韦总统访华纪念封(津巴布韦总统访华)整整十年牢狱生活,这本该是穆加贝最意气风发的年纪,却只能在铁窗中度过,如果换成一般人,可能早就绝望认命了,但穆加贝并没有被打倒,因为他在狱中无意中读到了一本再度改变他命运的书——《毛选》。1961年,在外游历多年的穆加贝回到祖国,并创办非洲民族联盟,他认为用温和手段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要重拳出击。很快,穆加贝的一系列激进举措就惹怒了当地殖民政府,他被逮捕,并被判入狱10年。然而,就是因为父母的这个选择,才彻底改变了穆加贝和这个国家的命运。走出家乡,来到学校里的穆加贝遇到了很多同龄人,他们有人曾经去过欧洲,回来后大肆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经过他们的熏陶,穆加贝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以为白人的“恩赐”其实都是羞辱,明明黑人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如今却被白人践踏。很快,穆加贝就放弃了当老师念头,开始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加纳是“二战”后非洲第一个成功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国家,听到这个消息后,穆加
1985年,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访华,他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老朋友了,在任期间9次来到中国。穆加贝十分推崇毛主席的思想和理论,他熟读《毛选》,自称是毛主席的“非洲学生”,视中国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穆加贝这次访华,是因为津巴布韦的改革遇到了困难,于是他想来中国“取经”。邓小平亲自接见了他,然而,当穆加贝离开后,邓小平却忧心忡忡地说“我看他将来会吃亏”。谁也没想到,邓公一语成谶,以后穆加贝果然遭遇巨变,人生急转直下。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邓小平又是为何如此评价穆加贝呢?
在1980年之前,津巴布韦还被称为南罗得西亚,是英国的殖民地。和其他大多数非洲国家一样,南罗德西亚从19世纪末期就被西方殖民者占领,沦为殖民地。在非洲大地上,身为原住民的黑人地位低贱,时常受到欺凌和歧视,作为外来者的白人却高人一等。这种不公平的屈辱深深烙印在每一个黑人的心理,穆加贝自然也一样。
1924年,穆加贝出生在南罗德西亚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农场工人,靠在白人的种植园劳作赚取微薄的工钱,仅够一家人的温饱。尽管生活辛苦,但穆加贝一家还是认为自己的日子算是过得不错的,白人雇主起码能让他们吃上饭,每逢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时,雇主还会“赏赐”给他们一些火鸡、牛奶、布匹等物资,而且穆加贝还能去教会学校接受教育。
穆加贝从小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学校里经常受到表扬,父母对此也很欣慰,认为穆加贝以后最好能成为一名教师,这样家里的处境也能变得好一些,因此在穆加贝小学毕业后,父母并没有让他和其他人一样去当兵,而是咬牙凑钱送他去了外地的师范学校读书,期待他以后学成能在教会学校工作。
然而,就是因为父母的这个选择,才彻底改变了穆加贝和这个国家的命运。
走出家乡,来到学校里的穆加贝遇到了很多同龄人,他们有人曾经去过欧洲,回来后大肆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经过他们的熏陶,穆加贝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以为白人的“恩赐”其实都是羞辱,明明黑人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如今却被白人践踏。很快,穆加贝就放弃了当老师念头,开始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
加纳是“二战”后非洲第一个成功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国家,听到这个消息后,穆加贝深受鼓舞,特意跑去加纳“学习”,亲身感受那里的氛围,他也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那就是通过革命改变自己祖国的命运。
1961年,在外游历多年的穆加贝回到祖国,并创办非洲民族联盟,他认为用温和手段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要重拳出击。很快,穆加贝的一系列激进举措就惹怒了当地殖民政府,他被逮捕,并被判入狱10年。
整整十年牢狱生活,这本该是穆加贝最意气风发的年纪,却只能在铁窗中度过,如果换成一般人,可能早就绝望认命了,但穆加贝并没有被打倒,因为他在狱中无意中读到了一本再度改变他命运的书——《毛选》。
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罗德西亚,穆加贝在监狱里仍然致力于革命,当时苏联在非洲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穆加贝在狱中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得到了一本非洲版的《毛泽东选集》。
当时美苏“冷战”进入白热化,为了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苏联在非洲用各种渠道传播,其中自然也包括大名鼎鼎的《毛选》。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毛选》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因此在狱中的穆加贝才有机会读到。
穆加贝读了《毛选》以后简直如获至宝,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从某些方面来说,南罗德西亚的国情和经历和我国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因此穆加贝认为,自己可以借鉴我国革命的经验,利用《毛选》作为思想武器开展运动。正是因为《毛选》的激励,才使穆加贝度过了这难熬的十年牢狱,期待着早日出狱大展拳脚。
1974年,穆加贝被释放,出狱后他马上组建了一支军队,和邻国莫桑比克的游击队合作,企图推翻南罗德西亚的殖民统治。
70年代的革命条件比之前相对来说成熟很多,再加上民族独立也逐渐成了大势所趋,因此穆加贝很快就得到了民众和国际舆论的大力支持。
随着穆加贝不断发展壮大,英国殖民者再也无法忽视他,其实从底蕴和武力来说,英国肯定是比穆加贝强大太多,但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独立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考虑到国际影响,英国决定和穆加贝谈判。
穆加贝当然也知道自己的真实实力,如果和殖民者硬碰硬很有可能会全盘皆输,于是他也同意了谈判。经过双方不断协商,最终达成共识:英国承认南罗德西亚是独立国家,不再是殖民地,但作为交换,穆加贝也要保留英国在这个国家的部分权力。
1980年,穆加贝将南罗德西亚正式更名为“津巴布韦共和国”,这个国家经过近100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独立。
建国只是第一步,如何管理好一个国家才是真正的难题。平心而论,津巴布韦和其他非洲国家相比条件还算不错,当地气候和地形都特别适合发展农业、种植业,有“非洲面包篮子”的美称,农产品产量大、品质高。但是津巴布韦的致命问题在于,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国家的绝大部分的财富和资源都掌握在少数的白人手里,黑人自己的土地都是贫瘠的山地,肥沃的优质土地早已被白人占据百年。
穆加贝想改变这一切,但因为之前和英国的约定,他不能违背诺言,只好多向白人征税。英国政府认为穆加贝比较识相,于是每年也会给津巴布韦提供高额贷款用于国家建设。因此津巴布韦刚建国的时候,各方面发展得都还算稳定。
但是,穆加贝骨子里毕竟是一个革命者,他不能忍受白人一直骑在黑人头上,于是穆加贝开始在经济方面限制白人,这引起了白人的不满,英国也多次暗示、警告穆加贝不要搞小动作。
穆加贝觉得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路该怎么走,于是他决定来中国看一看。
穆加贝来到北京后,邓小平亲自接见了他,两人针对当时非洲和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穆加贝本就是为寻求建议而来,因此他直言不讳地对邓小平讲明了津巴布韦目前的处境和自己的想法。
可以说,穆加贝是一个想法比较激进的人,他十分厌恶津巴布韦国内持续百年的白人殖民经济,想要发动一场更为全面的“革命”,彻底推动国家转型。
听了穆加贝的话,邓小平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说中国一向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津巴布韦的问题要由津巴布韦人民自己来解决。
听到这里,穆加贝有些失望,但也能理解,毕竟我国从建国之初就从不插手他国内部事务。这时,邓小平又话锋一转,说:“不过,作为革命同志,我可以给贵国政府一些建议。”穆加贝大喜过望,连忙认真聆听。
邓小平认为,津巴布韦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经济,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认清现状,步步为营进行改革。
当时穆加贝在津巴布韦国内推行“土地赎买”政策,用外汇等收购白人农场主手里的土地,然后再安置黑人原住民。这一政策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阻挠,进行得比较艰难。但是邓小平却对这一政策表示了认可,认为这种温和的改革方式是“康庄大道”,穆加贝应该将其坚持下去。
而对于穆加贝想继续“革命”的想法,邓小平的态度则是不太赞同,他说:“至于激进的二次革命,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这一方式在政治上好使,但是在经济上要栽跟头,我们中国人很有体会。”
实际上,邓公完全是根据津巴布韦的国情提出的建议,津巴布韦国内矛盾很深,百年的殖民统治使国内的白人群体根基很深,不是轻易能撼动的,而且白人背后还有英国,如果贸然对其使用粗暴手段,后果不堪设想。另外,80年代津巴布韦的经济势头发展不错,1980年津巴布韦的人均GDP能达到901美元,而我国只有不到200美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邓公认为,穆加贝应该先发展经济,暂时搁置争议,等国家稳定了再去解决那些内部矛盾也不迟。
穆加贝听得认真,但心里却并不怎么认同邓公的建议。在他离开后,邓小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忧心忡忡地说:“穆加贝不听好话,我看他将来要吃亏。”
事情果然如邓公所料,之后津巴布韦很快就出了问题。到了90年代,许多黑人将失业、贫穷的原因全部归咎到白人身上,整个津巴布韦弥漫着排斥白人的氛围。作为黑人总统,穆加贝不得不站队表态,下令驱逐白人出境,收回了种植园。
穆加贝的举措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白人们在撤出津巴布韦的同时,带走了器具、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而黑人们不仅缺少大规模种植的经验,也没有通往海外的销售渠道,津巴布韦的经济受到重创。而且,穆加贝的举措也得罪了白人主导的西方国家,进入21世纪后,西方开始对津巴布韦实行经济制裁和封锁。内忧外患之下,2006年,津巴布韦爆发了经济危机,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情况,货币更是一再贬值。通胀最严重时,津巴布韦甚至发行了100万亿面值纸币,然而这样一张纸币也只够买一两个鸡蛋。此时距离邓小平当初的“预言”仅仅过去了21年。
穆加贝在津巴布韦有“国父”之称,执政40年,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然而也是因为他的统治,让津巴布韦从一个还算富饶的国家沦为穷国,因此他的反对者也特别多,国际上甚至称他为“独裁者”“暴君”。2017年,军方发动政变,穆加贝黯然下台,两年后客死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