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手工花篮(姚阿姨做的巴掌大的小花篮)
最大的手工花篮(姚阿姨做的巴掌大的小花篮)世代都生长在老东岳的姚水琴,对小花篮从小耳濡目染。10岁出头一点,她就帮着妈妈一起做花篮。当时,几分钱一只小花篮。家人白天在生产队干活,回来就编花篮,补贴家用。当时生产队的工资一个月12.5元,编花篮能赚个5块钱。姚水琴的编织手法相当娴熟,聊着天,手下的篾条三两下各就其位。相传,西溪小花篮清末时期发源于老东岳村,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早前,村里年年都有庙会,杭嘉湖、南京、上海一带往来的香客,都会在路边买上个小花篮,讨个好彩头。“西溪小花篮”最早也叫“杭州小花篮”,后来随着搬迁到留下,就改叫“西溪小花篮”了。上世纪70年代,村民们会挑着小花篮到火车站、景区叫卖,甚至还会跑到外地兜售。后来,有专门的商家到村里挨家挨户收购,拿到“广交会”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2009年,西溪小花篮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姚水琴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之一。编一只小花篮,简单的十来分钟,复杂的要半个小时。现
退休十年的姚水琴,有三大爱好:编花篮、十字绣和越剧。
姚水琴爱绣十字绣,常常在家里一绣就是半天。客厅里一幅两米宽的《幸福万年长》就是她花一年时间绣成的。六年前,她报名了老年大学的越剧表演班,就对越剧着了迷,有次还和票友跑到上海追剧。
家里的墙上,挂着她越剧扮相的剧照。聊到越剧,她兴奋地翻出自己的相册,是特地找摄影师照的越剧影集,照片上小生扮相的姚水琴,一脸英气。她说,演一出就要备一套戏服,现在都有10多套了。有时她还会和留下街道社区一起排练越剧节目,在社区里表演。
她最擅长的,是编一种小花篮。盛行于西溪,只有巴掌大小,可以拿在手上把玩。
相传,西溪小花篮清末时期发源于老东岳村,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早前,村里年年都有庙会,杭嘉湖、南京、上海一带往来的香客,都会在路边买上个小花篮,讨个好彩头。“西溪小花篮”最早也叫“杭州小花篮”,后来随着搬迁到留下,就改叫“西溪小花篮”了。
上世纪70年代,村民们会挑着小花篮到火车站、景区叫卖,甚至还会跑到外地兜售。后来,有专门的商家到村里挨家挨户收购,拿到“广交会”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
2009年,西溪小花篮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姚水琴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之一。编一只小花篮,简单的十来分钟,复杂的要半个小时。现在市场价,3只卖10块钱,或者5元一只,耗时薄利。如今,西溪湿地河渚街上的竹编铺,大概是杭州唯一能找到它的地方。
姚水琴的编织手法相当娴熟,聊着天,手下的篾条三两下各就其位。
世代都生长在老东岳的姚水琴,对小花篮从小耳濡目染。10岁出头一点,她就帮着妈妈一起做花篮。当时,几分钱一只小花篮。家人白天在生产队干活,回来就编花篮,补贴家用。当时生产队的工资一个月12.5元,编花篮能赚个5块钱。
姚水琴是从妈妈那边学到这门手艺的,妈妈也是从外婆那边学的。这也是以前小花篮的基本传承方式,母亲传女儿,婆婆传媳妇。姚水琴说,自己的女儿小时候给她打下手,但只会编篮底,后来就没再学了。
姚水琴的母亲不仅是编花篮的好手,而且很会动脑筋,“提包篮和五角星篮就是她设计出来的,记得当时很多村民来学,家里可热闹了。”
元宝篮、猪笼篮、提包篮、发篮、圆篮、五角星篮……只有巴掌大的小花篮有10多种不同的样式,它们曾是小孩子的玩具。“元宝篮”寓意着招财,按照当地的风俗,房屋上梁时,要在梁的两端各挂一只,取“招财进宝”之意。
“发篮”,顾名思义是放头发的篮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前梳下来的头发都不会随意丢弃,而是收集在发篮里。姚水琴记得,小时候发篮就钉在墙上,每天梳下来的发丝都妥帖地收起来。
每过段时间,就会有师傅上门收头发,然后敲一块麦芽糖给孩子们。头发越多,给的糖越大块。那时候,梳头似乎变成了一件欢喜的事。
姚水琴回忆,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80年代,小花篮开始渐渐淡出市场。直到2006年西溪湿地开发,原来的手艺人才又聚集起来,小花篮才慢慢恢复编织。时隔30多年,编花篮的传统遭遇断层。“年轻一代几乎都不学做花篮了,还会这门手艺的,基本都是年纪上50岁的人了。”
花篮虽小,编织工序却并不简单。从选材开始,撕篾、上色、搭底、编织、别口、收边、插篾……复杂一点的花篮要10多道工序。
这样编花篮的工序,与150年前并无二致。编出的花篮,造型要美观、结实、表面光滑,才是上品。刚编好的竹篮,闻起来,有股竹子的清香。
老东岳社区附近山上的苦竹,是编小花篮的不二之选。这种竹子节距长、韧性好,且一定要选上南向阳生长的竹子。姚水琴的先生会帮她砍好竹子,一节一节,整齐地铺在阳台上。新砍的竹子要放段时间,让水分稍稍收干,日后才不至于发黑。
退休前,姚水琴在留下小学教语文。2003年,学校说要开设校本课程,让老师教一些民俗的手艺。她想到自己会编小花篮,如果可以把这门手艺教给学生,那是再乐意不过。编织小花篮的课程就这么火热地开展起来,2008年学校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前年,她受万向职业技术学院邀请,开设了小花篮编织的选修课,一个班10多个学生,每周三下午教学。去年又在求是小学开课,开始教小学生编起了花篮,每周二下午上课。姚水琴说,编小花篮最难的还不是在编上,而是在撕篾条这道工序。
一条只有半厘米厚的竹条,要用牙齿,撕出七八条厚薄均匀的薄片。姚水琴曾在课堂上传授过这项技能,但是学生很难学会,“一撕就断,还有会不小心割破嘴唇,我们那时候是长年累月不断地撕。”
后来,她就在家里自己先撕好篾条,再拿到课上给学生们用,这几乎要花掉她两三天的时间。每堂课所需要的上百条篾条,都是由她一条条撕出来的。撕多了难免会被竹子刺到,姚水琴就用橡皮胶把刺粘出来。
现在学生们放寒假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已经会编四五种花篮。编好的花篮要作为作业上交,姚水琴就把自己编好的花篮,每人发一只。
编了50多年小花篮的姚水琴说,只要条件允许,她会一直教下去,把这门本土的手艺传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