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启蒙运动的核心和目的(从启蒙运动说起)

启蒙运动的核心和目的(从启蒙运动说起)不过对于彼时的启蒙哲人而言,启蒙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过程”;而我们当下,对启蒙运动的理解,更偏向一种“已经完结的、过去的、陌生的阶段”。按照芭芭拉的说法,其实启蒙时代并非是后来的历史学家创造的名词。早在18世纪,当时的杰出人们就已经相信,他们正处于一个启蒙的时代。这是启蒙运动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探寻启蒙运动的价值所在。01.何谓启蒙运动要探究启蒙运动发生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何谓启蒙运动。

作为近代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精神和社会活动,启蒙运动的价值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当时的启蒙哲人们奋起呼喊,用科学和理性来为世界祛魅;后来的学者们则在卷帙浩繁的思想宝库中,钩沉启蒙运动给后世留下的遗产。

德国历史学者芭芭拉·施多尔贝格·雷林格的著作《百年启蒙》正是一次对启蒙时代的钩沉。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却可以视为是一幅启蒙运动的全景图,芭芭拉在论述时没有按照国别来强调启蒙运动在不同国家的发展,而是以十个专题,分别探讨启蒙运动在经济、社会、宗教、科学、女性等多个领域的不同发展。

启蒙运动的核心和目的(从启蒙运动说起)(1)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探讨,我们会发现当下流行的许多思想潮流,都可以追溯到启蒙时代。恰如芭芭拉在本书开头所说,“我们今天所置身其中的诸多社会结构,我们熟知的思想或者现在才开始逐渐消退的思想,有一些(非全部)正是起源于18世纪。”

这是启蒙运动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探寻启蒙运动的价值所在。

01.何谓启蒙运动

要探究启蒙运动发生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何谓启蒙运动。

按照芭芭拉的说法,其实启蒙时代并非是后来的历史学家创造的名词。早在18世纪,当时的杰出人们就已经相信,他们正处于一个启蒙的时代。

不过对于彼时的启蒙哲人而言,启蒙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过程”;而我们当下,对启蒙运动的理解,更偏向一种“已经完结的、过去的、陌生的阶段”。

对“启蒙”的不同理解决定了我们当下人对18世纪的感知毫无疑问会迥异于彼时的人们。

但如果要探求发生于18世纪前后的启蒙运动,我们毫无疑问应该以彼时人的眼光进行,而不是将当下的价值观代入之前的历史阶段。

对此芭芭拉在书中也强调:历史学家的任务在于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来理解某一时期人类的思想和行动,而不应该用当时尚未出现的标准进行衡量。随着现实变化的还有概念、标准和感知方式。

芭芭拉提出,当我们观察启蒙运动时,应当注意到“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面是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前者是启蒙时代的思想,后者是产生思想的历史环境。忽略二者中的任何一面都会阻碍我们透彻理解启蒙时代的本质。

那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启蒙”的呢?芭芭拉在开头给出了一个定义:“启蒙”意味着用光明驱散非理性的黑暗、迷信的迷雾、偏见和家长式的专制,并且创造出万事万物独特的、清晰的、可检验的概念。

这是对启蒙一词最准确的理解。恰如英国历史学家罗伊·波特在其论述英国启蒙运动的著作《创造现代世界》中所总结的一样,启蒙运动存在两个重要的风向:一是光明,二是解放。

大哲学家康德也在1784年(启蒙运动末期)给启蒙一词下了一个定义: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从而奠定了“不经别人引导去运用自己的理智”的勇气。

康德所强调的是,启蒙运动旨在让每个人运用自己的理性,去独立思考,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盲从权威和迷信。

启蒙一词的定义在当时就产生了,但对于启蒙运动这一历史阶段的划分却是后来人的产物。

启蒙运动的终点很明确,以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为界;然而对于启蒙运动起点的讨论,却言人人殊,启蒙运动在各个国家的发生时间不同,不同学者对于起点的分割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注定难以准确说明,百年启蒙的“百年”到底该如何界定。

芭芭拉在本书中基本将目光锁定在18世纪,同时对17世纪后期也多有关注。不过比起纠结起点和终点,更值得探讨的,或许是百年启蒙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也是本书论述的焦点。

02.启蒙的百年

启蒙运动是一场席卷所有人的思想浪潮,而不单单是启蒙思想家之间的狂欢。

启蒙运动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交际方式,达成这一目的的方法之一是“消灭文盲”。根据芭芭拉的论述,消灭文盲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关注,只有这样“普通民众”才可能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的核心和目的(从启蒙运动说起)(2)

启蒙运动借此掀起了一场阅读革命,知识不再被贵族和宗教垄断,无知和迷信得以被扫除。值得一提的是,彼时的畅销小说家多为女性。

印刷品的普及使得大众阅读成为可能,这是启蒙时代的独特性之一,另一个独特性则体现在邮政系统的发展。

印刷品和邮政系统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当时人们的交际方式,它们让读者无需互相认识,就能参与到同一交流过程中,从而导致了“市民公共领域”的形成。

启蒙时代的人们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距离和阶级的局限,有了远距离、跨阶级交际的可能。这是一种新的思想交流方式。芭芭拉强调,百年启蒙的特点不仅在于新的思想,还在于新的思想交流方式。

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启蒙和进步,真理不再被视为一种确定的所有物,而是人人可以获取的知识;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方式,新的社交方式逐渐形成。

或许会有人认为,即便印刷品和邮政系统出现了,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参与到交流之中。这一观点确实有道理,不过启蒙运动将从另一个层面来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是一场席卷所有人的浪潮。

芭芭拉用一个章节来论述百年启蒙中社会结构的演变。“社会”一词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形成的宪法体系,指的是个人和组织构成的整体,与国家主权相对。

芭芭拉提出,这种国家和社会、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强烈对比,在近代早期(启蒙运动之前)是不存在的。

启蒙运动创造了现代社会,而在此之前存在着的则是等级社会。二者的本质差别在于,基本权利的不平等在等级社会中被视为完全正常和合法的,人们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在法律面前却不是。

启蒙时代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就体现在人们开始从根本上质疑这种法律的阶级不平等,从此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开始要求普遍人权和公民权利的落实。

03.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上面说,在启蒙运动中,人们开始质疑阶级不平等,开始要求普遍人权和公民权利。

但我们需要慎重区分的是,人们要求普遍人权,并不意味着人们得到了普遍人权。事实上,对普遍人权的要求至今没能完全落实。

而芭芭拉则认为,正因为这一需求直到今天仍未得到满足,人们才将18世纪看作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遗产。

启蒙运动中没能落实的不单单是普遍人权,萌芽于启蒙运动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在当时也并没能实现女性地位的真正提升。

因此芭芭拉在本书最后强调,认为启蒙运动是向着更平等、更自由的状态线性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

换言之,启蒙运动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其局限性。这一点并非只有我们后来人才能看到,事实上启蒙运动思想本身带来的结果,恰恰也使它没有放过对自身的批判。

启蒙运动的核心和目的(从启蒙运动说起)(3)

启蒙时代被视为是理性时代,但启蒙运动最具启发性的一点恰恰是对理性的多重理解,或者说是对理性的宽容。

这是说,启蒙时代固然是理性时代,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过去时代的人是“不理性”的这样的结论。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对于理性和信仰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对理性行为的标准对应着不同的生活环境。

这一理解与后来达尔文对于进步的理解遥相呼应,我们都知道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但达尔文对于进化和进步的区分格外谨慎,他说,“深思熟虑后,我仍旧坚信:自然界不存在任何进步的倾向。”

对启蒙运动的批判也在于此,启蒙运动是矛盾的,而非线性进步的。

恰如芭芭拉在书中引用的一个观点:认为自身超越了其他时代的人类,并将它们贬低为后来者的“开路人”和“奴仆”是自以为是的。

我们以为的进步,或许只意味着人类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标准,不能用当时还不存在的标准来衡量它,仅此而已。

按照这样的说法,人类的进步似乎无从谈起,对未来世界的进步乐观主义也将无从立足。

那启蒙运动岂不是会沦为一场虚无?毕竟它无法让我们走向进步。

事实并非如此,人类的进步或许是一个需要商榷的话题,但启蒙运动的价值却是确凿无疑的。

人类最终或许未必能实现普遍人权与自由平等,但从启蒙时代以来,人们开始要求所有人类作为人的普遍和平等权利。

启蒙运动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批判还不完美的现实的标准”,启发更多的人利用理性的能力,去追求真理。

真理未必会实现,但我们不应该停止追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