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战走向理论(缩短实战化到实战的距离)
从实战走向理论(缩短实战化到实战的距离)
不久前,某训练场开展了一场战役参谋比武竞赛。与以往相比,这次竞赛坚持“全程战斗着装、全程野营食宿、全程封闭管理、全程连贯实施、全程纪委监督”,在内容设置、组织形式、裁决方式、检查手段等方面让人耳目一新。一场竞赛搅活了实战实训的一池春水,检验梳理了练兵备战中存在的问题差距,探索规范了实战化训练考核的方法路子,立起了战役机关谋战研战鲜明导向。在击掌叫好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化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功”,缩短从实战化到实战的“一字之距”,缩小从练为战到练即战的“一字之差”,我们还须积极转变思路,下大力气克服解决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与实战化背道而驰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变“花拳绣腿”为“硬桥硬马”。南拳技巧中讲究“练得硬桥硬马,方能稳扎稳打”,强调可用于实战的真功夫,而非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这次比武竞赛之所以广受好评,其突出特点就是紧贴实战,注重实际、检验实能、务求实效,临机抽点参赛人员、临机选定竞赛地点、临机明确比武试题、临机规定比武方法、临机编组裁评人员,按照作战进程昼夜连贯实施,着力纠治顽症痼疾、破除和平积弊。改进训风演风考风,就应做到对训练中的形式主义“零容忍”。丢掉指挥员手中的稿子、演习行动的脚本、轻武器射击场水泥瞄台、手榴弹实投设立的安全墙等无形“拐杖”,逼着指挥员进入演练情况、研究制敌对策、临机决断处置,扎扎实实提高组织指挥能力;锻炼部队及时发现目标、获取信息、辨别真伪、捕捉战机的能力;提高官兵在“真刀真枪”中自我安全防护的本领,促使军事训练由“保姆式”向“自主式”转变。
变“严师名师”为“木巷铜人”。俗话说“严师出好徒”“名师出高徒”,但“严师”“名师”带出来的未必都是“好徒”“高徒”。严师或名师只是外部条件,徒弟勤奋才是内因。相传,少林寺为了防止功夫未成的弟子下山被人击败,辱没少林名声,设立木人巷和铜人阵于寺院门前,少林弟子如能击败木人巷、铜人阵即表示其功夫精湛可以出师。所以,要真正提高徒弟的能力素质,还须变“严师名师”为“木巷铜人”,以强敌为对手,增强内在功力,磨砺外在本领。纵观世界军事强国,模拟蓝军对抗是最贴近实战要求、最能激发练兵动力的演训形式和方法。为此,应着眼潜在对手,依托院校和基地,打造出“知敌、像敌、超敌”的专业化蓝军,使蓝军建得真正强起来、硬起来、赢起来。要根据作战对手的鲜明特点模拟蓝军实体,并按照其作战思想、战术原则和手段进行严格训练。着力改变其“陪练”地位,强化其作战主体意识,赋予相对的作战指挥自主权,使其在对抗中能动地谋局布势,引导红军练谋略、练战法,给受训部队提供一个真正研究敌军的“活靶子”、对抗交战的“真对手”、研练战法的“磨刀石”。
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韩愈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之,而伯乐不常有。”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教训之一就是用人腐败。很多淮军将领尽管不懂海军,却因同乡袍泽之谊被李鸿章安排在北洋水师重要岗位。正是这种按照长官意图选人、裙带关系选人、利益捆绑选人的风气,导致北洋水师提拔使用了一批德才不配位的军官。未来战争信息化程度越高,对优秀军事人才的依赖性就越强 要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选人用人观,做到为战选人、以战用人,把选人用人的“刻度”放在打仗上。一方面,可以设立“拜将台”,注重在反恐维稳、抢险救灾、重大演训等任务实践中培养和发现人才,把工作实绩、军事素质、训练作风纳入干部考核任用评价体系,作为军官提拔使用、后备干部遴选和士官选取、晋级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可以摆出“英雄擂”,打造我军院校、部队军事项目对抗比武平台,使部队在“准战场”中与“作战对手”过招,经历实战化的摔打历练;借鉴外军军事比武竞赛备战组训模式,构建常态化培训和竞技平台,为优秀军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