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欧洲(悲壮与闹剧交织的华沙起义)
二战欧洲(悲壮与闹剧交织的华沙起义)国家军的设想是在苏军进入华沙前12小时内夺取华沙的控制权,为了使德军尽快撤出华沙,博尔·科莫罗夫斯基下令对于连接华沙和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不得破坏(此处划重点,德军能快速反扑完全有赖于这道命令)。而为了不让苏联和受苏联支持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得知起义的具体事宜,国家军事先没有向苏联方面和波兰民族委员会地下组织取得任何联系,起义军的电台呼号、行动计划等苏联方面一无所知,甚至在起义前国家军的地下组织还对波兰工人党的地下组织进行了破坏(都这会了还没忘记内斗)。按照博尔·科莫罗夫斯基的设想,国家军只要控制住华沙城内几处要点,驻守的德军就会撤出城内或者缴械投降。尽管国家军仅拥有1000支杂式步枪、1700支手枪、60支冲锋枪、300支各式手枪、7挺轻机枪和35支发坦克枪,但博尔·科莫罗夫斯基依旧对起义计划充满信心,因为在他的计划中起义军将能通过缴获的德军武器和英国方面的空投得到补充。 1944
作者:弹痕
本文为8090军事独家纵览公众号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如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公众号8090军事独家纵览及作者信息,并且在公众号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欢迎朋友圈及微信群转发本文,无需授权)
弹痕在《溺于过往困于现在的波兰》系列文中,受篇幅限制并没有提到二战中以悲壮著称的华沙起义。作为二战中一个非常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华沙起义中的那些是非纠葛远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在长达63天的战斗中,20余万的华沙军民为争取国家独立解放而献出了生命。但相较于惨烈的牺牲和悲壮的失败,政治家们为争夺权力和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勾心斗角则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1944年6月,西线盟军发起的“霸王行动”成功的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东线苏联红军发起了“巴格拉季昂”攻势,把战线推到了国境线外。到7月22日,苏军解放波兰东部小镇赫乌姆,同日,受苏联支持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发表宣言,号召波兰民众“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收复失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旅居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决定抢先发动起义,以此消除“波兰民族委员会”在波兰战后波兰政府中的影响,为流亡政府回国接管政权铺平道路。7月26日,波兰流亡政府正式授权其所属地下抵抗组织“国家军”发动起义,国家军总指挥博尔·科莫罗夫斯基下令国家军积极开展地下联络,准备起义事宜。
国家军的设想是在苏军进入华沙前12小时内夺取华沙的控制权,为了使德军尽快撤出华沙,博尔·科莫罗夫斯基下令对于连接华沙和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不得破坏(此处划重点,德军能快速反扑完全有赖于这道命令)。而为了不让苏联和受苏联支持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得知起义的具体事宜,国家军事先没有向苏联方面和波兰民族委员会地下组织取得任何联系,起义军的电台呼号、行动计划等苏联方面一无所知,甚至在起义前国家军的地下组织还对波兰工人党的地下组织进行了破坏(都这会了还没忘记内斗)。按照博尔·科莫罗夫斯基的设想,国家军只要控制住华沙城内几处要点,驻守的德军就会撤出城内或者缴械投降。尽管国家军仅拥有1000支杂式步枪、1700支手枪、60支冲锋枪、300支各式手枪、7挺轻机枪和35支发坦克枪,但博尔·科莫罗夫斯基依旧对起义计划充满信心,因为在他的计划中起义军将能通过缴获的德军武器和英国方面的空投得到补充。
同样在7月26日,苏联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签订协议,明确了在波兰境内作战的苏军与波兰民族委员会的关系,也就是变相承认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为合法的波兰政权机构。7月27日,波兰民族委员会与苏联签订了关于苏波双方以寇松线为边界线的协议。苏联和波兰民族委员会的这些举动更加引发了英美的关注,丘吉尔也催促波兰流亡政府尽快发动起义,赶在苏军进入华沙前组建政权机构。7月29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率领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主力抵达维斯瓦河畔的普瓦韦地区,其先头部队已经渡过维斯瓦河建立了桥头堡。7月31日,博尔·科莫罗夫斯基接到报告称,苏军坦克部队已经出现在华沙近郊,于是下令发动代号为“风暴”的起义行动。起义定于8月1日17时开始,但由于联络和协调问题,各区起义行动的时间并不一致。国家军当时在华沙共有兵力约5万人,真正投入起义的仅有2.3万人,且武器弹药极度缺乏,仅能满足2-3天的战斗所需。
德军当时在华沙的驻军约为1.7万人,主要包括约5000名国防军步兵、4000名空军辅助人员、2000名地方保卫部队、5710名外籍党卫军部队及约350名党卫军特种部队。起义发起后,进攻政府街区和机场的起义部队由于缺乏攻坚装备,未能攻克德军防御阵地。仅有沃拉区的起义军进展顺利,在起义当天就控制了了大部分城区,其中包括一个大型德军兵站。国家军在此缴获了大量服装、钢盔等军需物资,后来各区起义部队均使用除去德军标识的德军制服和钢盔。从8月2日开始,波兰各左翼党派和普通民众也开始加入起义,由于左翼党派和民众的参与,到8月4日,起义军控制了华沙八个区中的五个。但由于博尔·科莫罗夫斯基在起义前下令对于连接华沙同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不得破坏,德军于8月5日开始调集增援部队进行反扑。德军的增援部队以华沙附近的几支党卫军旅级部队为主,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德吕万格旅、卡明斯基的“俄罗斯民族解放军”2个营以及包括所谓“阿塞拜疆营”在内的伪军部队。这些部队即使在党卫军内部也是声名狼藉,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德吕万格甚至连希姆莱都评价其“毫无人性”。希姆莱是谁?西方哪个国家的冷血杀手能跟这位党卫军兼盖世太保首脑相提并论的?人家可是能跟阿道夫·艾希曼那样的冷血杀手谈笑风生的主,德吕万格能获得希姆莱这样的评价,其为人也可见一斑。
8月6日,在坦克、重炮和空军支援下的德军开始疯狂反扑,德军的Ju-87俯冲轰炸机对于起义军据守的建筑物破坏极大。而当天英国皇家空军的一架B-24轰炸机飞临华沙上空,为起义军空投了包括坦克枪在内的补给物资,这是整个华沙起义期间盟军唯一一次成功的空投补给行动。由于英军飞机需要穿越德占区,飞行途中飞机损失很大,所有后期空投改由英军中的波兰飞行员参加,但即便如此,空投补给的数量也相当有限。英国政府同苏联展开交涉,希望苏联同意英国皇家空军使用苏联机场为起义者空投补给,但一方面由于波兰流亡政府强硬的反苏立场使得苏联对以国家军为主力的华沙起义者的支援并不积极,另一方面,苏军在一个多月的作战中战线推进了500多公里,自身的补给压力也非常巨大,确实没有足够的机场能够供英军使用。经过双方不断的扯皮,一直到9月苏联才同意英国方面使用苏军机场对华沙进行空投,苏联空军也参与了对华沙的空投。但此时华沙起义者已经没有了足够的场地能够接受空投,这批物资大多落到了德军手中。
为了彻底扑灭波兰起义,德军甚至调用了600㎜的“卡尔”臼炮和800㎜的“古斯塔夫”巨炮,这两种火炮对于建筑物的破坏效果极大,就连无恶不作的“德吕万格”旅士兵和卡明斯基手下的恶棍也被它们巨大的破坏力吓得魂飞魄散。从8月11日开始,起义部队退守下水道,与德军展开逐条街巷的激战。9月9日,博尔·科莫罗夫斯基致函德军华沙城南指挥官京特·汉斯·罗尔表示准备投降,德军同意了科莫罗夫斯基的投降请求,并保证所有参战人员的战俘权利,但要求波兰起义军必须于16日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9月10日,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波兰人民军第一集团军一部渡过维斯瓦河并建立桥头堡,但由于苏军大部队尚未做好进攻准备,孤军深入的苏军和波兰人民军不仅没能扩大战果,反而在德军的强大压力下损失惨重。此时科莫罗夫斯基幻想英军会派出增援部队,决定采取观望态度,但英国方面已经准备将之前承诺派出的波兰空降部队投入“市场花园”作战行动,华沙起义部队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英国方面的增援。
9月27日,德军向起义部队发起了最后通牒,科莫罗夫斯基拒绝了苏军提出的向东突围的建议,与德军联络投降事宜。10月2日,科莫罗夫斯基向德军签订投降书,至此华沙起义以失败告终。战后,西方媒体将华沙起义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了苏联方面,但起义前波兰流亡政府为了在战后将苏联的影响力排挤出波兰,不仅未事先通知苏联,而且为了赶在苏军抵达之前夺取华沙的控制权抢先发动起义,苏军即使有心增援也过于仓促。而波兰流亡政府对苏联一贯的敌视态度也导致斯大林在情感上并不倾向于支援波兰国家军,而出于民族情感积极向起义军提供支援的波兰人民军在前期得到的则是极其冷淡的回应。而流亡政府对于起义一方面极力排挤苏联的介入,另一方面则对英国援助抱有近乎幻想的依赖,导致国家军完全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起义方案,尤其是起义前不对交通枢纽进行破坏这一点,导致德军增援部队几乎未遇阻拦就进入华沙。
华沙起义的悲壮失败,固然有德军势力强大、包括苏联和英国在内的盟军救援不力等因素,但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是,波兰流亡政府及其所属的国家军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对形势的分析以及对起义的策划都近乎儿戏一般。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可波兰流亡政府和波兰国家军却以一个完全说得上天真的计划来发动一场如此规模浩大的起义,指责别人不尽力援救的波兰人,面对如此惨烈的历史,真的就那么心安理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