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七年级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笔记(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批注)

七年级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笔记(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批注)他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和历史纪事《普加乔夫暴动史》 叙述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反映了贵族青年在沙皇统治下的思想苦闷。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普希金(1799—1837年) 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诗人。他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 一生倾向革命 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发表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 抨击农奴制度 歌颂自由与进步。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情况。(重点)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3.感悟作者在困境中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素养)

诗歌阅读指导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学习

作者介绍

普希金(1799—1837年) 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诗人。他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 一生倾向革命 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发表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 抨击农奴制度 歌颂自由与进步。

他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和历史纪事《普加乔夫暴动史》 叙述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反映了贵族青年在沙皇统治下的思想苦闷。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背景资料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 正义必胜。这首诗中就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歌及详细批注

七年级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笔记(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批注)(1)

七年级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笔记(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批注)(2)

七年级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笔记(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批注)(3)

重难点分析
  •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两个“不要”,一个“须要”,一个“相信”,语气坚定,态度明确,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找出诗人是如何对待现在、未来、过去的,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现在: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未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向往着未来”

过去:“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下,没有丧失希望和斗志,仍热爱生活,追求自由,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是个有着真诚博大的胸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的人。

主题归纳

这首诗用劝慰的口吻,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的思想感情。同时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时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未选择的路》诗歌学习

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年) 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曾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 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1912年,他举家迁居英国。此后,他陆续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 得到好评。

诗歌及详细批注

七年级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笔记(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批注)(4)

七年级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笔记(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批注)(5)

七年级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笔记(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批注)(6)

七年级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笔记(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批注)(7)

诗歌重难点分析
  • 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 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诗人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 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 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因为这条路虽然荆棘密布 但富有挑战性。同时也表明“我”在选择人生道路时没有随波逐流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 齐读诗歌最后一节,思考其中蕴含着的哲理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最后一节诗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既 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性:人生的道路千万条 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 所以必须慎重选择。

在结构上,“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与开头照应。

  • 诗中所说的“路”有什么深刻含义?这种写法叫什么?

表面:自然界的道路

实际:暗示人生之路

象征:明(表面)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鼓舞,使人笑对人生;《未选择的路》对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不同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的是积极乐观。

《未选择的路》表现的是面对选择的艰难。

诗歌主旨

诗人通过叙述对树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意在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回头,所以我们应独立思考,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