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零售行业的估值(狐说商道魔方服务IPO)
商业零售行业的估值(狐说商道魔方服务IPO)立业13年,魔方服务终于走到了港股资本市场的门口。但受长租公寓及房地产整体环境的影响,有市场观点认为此时或不是最好的上市时机。也有观点认为,魔方服务的赴港上市之举,对于租赁市场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不过,华平投资未直接参与魔方服务的管理经营,仅向魔方服务派驻4名非执行董事;两位酒店背景出身的职业经理人郑南雁和柳佳,负责魔方服务的战略方向和日常运营。以直营公寓为“基本盘”的魔方服务,仍在扮演“二房东”的角色,“包租”仍是其基本的业务逻辑。资本对于这种模式,似乎是看好的。招股书显示,魔方服务在2012年到2021年近9年的时间里,经历了5轮融资、11次股权认购,公司的投后估值从仅2.94亿港元暴增至76.02亿港元,翻了近25倍。“资方”上位,魔方服务创始团队的持股被大量稀释,最初的创始人葛岚在2017年“出走”;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下同),曾7次参与融资的华平投资成为魔方服务的控股股东,持股比
【编者按】是谁建造了如今的商业世界?谁又将主导这一世界的未来?是企业和企业家们。2021年9月以来,搜狐财经推出《狐说商道》栏目,聚焦各行各业的知名企业及企业家们,探寻企业经营的秘诀,致敬推动商业世界前行的企业家力量。
商业世界的变与不变、新时代的商业竞争法则正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布局,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产业的发展。《狐说商道》关注企业和企业家本身,也关注产业及产业的发展。
此为《狐说商道》针对“长租公寓运营商”系列报道的首篇稿件,继续聚焦正冲刺港股“长租公寓第一股”的魔方服务。
在《狐说商道|魔方服务IPO:三年半创收42亿净利“过山车”,半年盈利41万骤降九成》一文中,搜狐财经重点聚焦了魔方服务近三年来的盈利表现。
以直营公寓为“基本盘”的魔方服务,仍在扮演“二房东”的角色,“包租”仍是其基本的业务逻辑。
资本对于这种模式,似乎是看好的。招股书显示,魔方服务在2012年到2021年近9年的时间里,经历了5轮融资、11次股权认购,公司的投后估值从仅2.94亿港元暴增至76.02亿港元,翻了近25倍。
“资方”上位,魔方服务创始团队的持股被大量稀释,最初的创始人葛岚在2017年“出走”;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下同),曾7次参与融资的华平投资成为魔方服务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高达51.62%。
不过,华平投资未直接参与魔方服务的管理经营,仅向魔方服务派驻4名非执行董事;两位酒店背景出身的职业经理人郑南雁和柳佳,负责魔方服务的战略方向和日常运营。
立业13年,魔方服务终于走到了港股资本市场的门口。但受长租公寓及房地产整体环境的影响,有市场观点认为此时或不是最好的上市时机。也有观点认为,魔方服务的赴港上市之举,对于租赁市场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不容忽视的是,作为一个重资金、重投入赛道中的运营商,在规模扩张下魔方服务的负债压力已现。截至今年6月末,魔方服务需在一年内偿还的银行及其他借款为10.49亿元,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及银行结余却仅为6.92亿元。
或许,上市募资是解决魔方服务现金问题的一条明路。对于华平投资等私募基金背景的股东来说,若能助推魔方服务完成上市,无疑也是一种将投资实现变现的方式。
“资方”进场、原创始团队“淡出”
魔方服务本次上市的主体公司于2012年5月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最初由公司的创始团队成员通过各自的境外投资公司进行持股。
其中,葛岚持股35.06%、陆欣持股32.05%、徐海燕持股5.59%,为前三大股东。葛岚作为公司最初的创始人,从2009年就开始在南京投资集中式长租公寓业务。
2012年6月即开曼群岛的主体公司注册成立一个月后,魔方服务便完成了A轮融资。那时,德同资本的直接全资子公司DT MF Investment以现金750万美元,认购了公司25万股A系列优先股。
在A轮融资结束后,魔方服务的投后估值约为3750万美元(约2.94亿港元)。紧接着的2013年2月,公司获得来自华平投资领投的6000万美元第一期B轮融资。
到了2015年5月,魔方服务完了第一期及第二期的B轮融资,并启动“公寓 ”战略,以为住户提供更多元的增值服务。
2016年4月,魔方服务完成C轮融资,并启动多品牌战略,当年9月随即推出了针对蓝领租户的9号楼公寓这一产品线。
此后,魔方服务又进行了5轮股权认购,到2021年9月E 轮融资结束。据此计算,共计11次的股权认购引入外部投资者,魔方服务获得累计融资额约6.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6.72亿元)。
同时,从A轮到E 轮融资中,魔方服务的投后估值一路拉高,从2012年的2.94亿港元上升至2021年的76.02亿港元,增长近25倍。
魔方服务A轮到E 轮融资概况(数据来源:魔方服务招股书)
多轮融资之下,魔方服务8名创始成员对公司的累计持股比例被稀释至仅6.92%,包括葛岚本人的持股比例也被降至2.86%。
具体来看,于2016年12月,作为魔方服务创始人之一的张红漫将其持有的73085股公司股份,以3936.2万元的价格转让。
半年后,葛岚通过境外投资公司GGX Holdings Limited将其拥有的37976股公司股份转让,代价为2499.96万元。陆欣则在2017年-2018年先后将约2033.39万股公司股份转让,代价共计约1.34亿元。
最终,参与了魔方服务7轮股权认购的华平投资成为公司的最大股东,其通过Peridot Gem Investment、Peridot Gem Group及Mordenite Gem三家境外投资公司,累计持有公司约51.62%的股权。
魔方服务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股权结构
(数据来源:魔方服务招股书)
招股书披露,华平投资成立于1966年,是中国及东南亚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其于1994年开始在中国投资,曾投资了58同城、神州租车、红星美凯龙等知名国内品牌,涉足行业包括消费、医疗、金融、高科技、房地产等。
截至今年6月末,华平投资管理资产超过850亿美元,目前已对超过40家地产企业投资超过65亿美元。在长租公寓领域,华平投资还是自如的投资者。
最近的10月6日,华平投资在中国的首笔人民币专项投资——中创新航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动力电池港股第一股”。
CDPQ(Asia)和中航信托控制的HangFang Investment分别拥有魔方服务16.8%、12.5%的股权,为公司的第二大、第三大股东;紧接着便是德同资本通过DT MF Investment,持有魔方服务4.48%的股份。
其中,CDPQ(Asia)是 CDPQ的全资附属公司,后者中文名称为加拿大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是加拿大领先的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中航信托则上交所上市,隶属于国有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主要从事信托管理、保险及证券交易中持有投资。
由此,魔方服务成为了由华平投资控股,多家基金机构担任重要股东的的公司。
酒店系职业经理人团队掌舵
目前,魔方服务的董事会由12名董事组成,包括1名执行董事、7名非执行董事及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作为控股股东的华平投资,共派出了4名非执行董事。在业务一线掌舵魔方服务的,则是一波酒店背景出身的职业经理人。
现年53岁的郑南雁担任魔方服务的非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他于2018年4月加入公司,目前主要负责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定业务计划及提名高级管理层。
郑南雁在旅游与旅行业拥有逾20年的从业经验,于2005年7月联合创立七天连锁酒店集团,担任首席执行官兼联席董事会主席超8年。在2006年11月时七天酒店曾获得华平投资的注资,仅用四年时间就登陆了纽交所。
到了2013年7月,七天酒店从纽交所退市,完成私有化战略。作为七天酒店创始股东的何伯权和郑南雁,宣布与凯雷投资集团、红杉资本等机构共同组建新的酒店集团即如今的铂涛酒店集团,开始向向多品牌、中高端路径发展。
2013年12月至2019年4月期间,郑南雁作为铂涛酒店的创始股东,担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席董事会主席,之后铂涛酒店被锦江酒店收购。期间,郑南雁参与创办的鸥翎投资,还参与了魔方服务2018年的D 轮融资。
郑南雁在魔方服务中的角色更像是“导师”,从招股书中也可以看到,前述郑南雁参股50%的鸥翎投资,对魔方服务的持股比例仅为3.25%。
现年44岁的柳佳,担任魔方服务的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负责公司日常运营及管理。
她同样具有酒店系背景,于2014年加入魔方服务,在2008-2014年期间曾在华住酒店任职,还参与创办华住于2008年推出的经济型品牌酒店海友。
此外,分管魔方服务营销中心和业务发展中心的副总裁李亮和钱智康,也拥有多年的酒店管理经验。
李亮曾就职于锦江之星负责酒店营运及品牌营销,并在华住酒店有短暂的任职经历。2014年12月加入魔方服务,如今主要负责公司营销策略的制定及执行。
钱智康则于2015年3月加入魔方服务,在这之前在华住酒店任职超过5年,如今他主要负责公司的管理及运营租赁公寓、执行轻资产战略等。
尽管主要管理者多数系酒店背景出身,郑南雁领导下的魔方服务却很明确:长租公寓扩张要“去酒店化”。
在他看来,酒店是异地短租场景,主要聚焦跨城的商旅需求;而公寓则是同城长租场景,更聚焦同城需求。这两种业务场景所面对的客群、所运用的管理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相比于像酒店的网络化扩张,公寓业务的关键在于要把重点城市做深做透。
账面货币资金储备不足以覆盖短期债务
长租公寓的市场仍旧广阔,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中国租赁公寓行业市场规模在2021年底已大幅增长至1.8万亿元,预计到2026年底将进一步扩大到2.7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8.4%。
而大浪淘沙之后,国内长租公寓市场的竞争仍高度激烈,分化也十分明显。对于企业来说,上市并不是公司发展的终点,而是另一发展阶段的起点。
有市场观点认为此时并不是冲刺上市的最佳时间,一来长租行业当前于资本市场的整体行情仍较冷,再叠加当前房地产市场行业处于下行周期,难免对行业带来影响。
谈及赴港上市,魔方服务在招股书中称,IPO募资所得主要用于业务扩张及战略性收购、更新技术基础设施及创新公寓产品、持续销售及营销工作等用途。
除了上市募资来助力规模扩张之外,当前公司面临着一定的资金压力,或也是魔方服务在盈利能力下滑时仍选择冲刺IPO的原因之一。
招股书数据显示,尽管以华平投资为首的外部投资方为魔方服务带来了超46亿元的融资,魔方服务近三年半的现金流表现却不算乐观。
截至今年6月末,魔方服务的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4.98亿元;2019年至2021年间,分别为-2.68亿元、-2.7亿元、0.24亿元,即仅2021年为正。
同期,魔方服务的投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则均为净流出状态,上述三年半的时间里累计流出15.21亿元。
而长租公寓本身对资金的依赖、运营成本的高企,自然会让运营商存在一定的财务压力,魔方服务的身上也有这样的问题。
2019年底时,魔方服务的流动负债净额仅为7.03亿元,到了2021年已增至15.0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0.43%。
截至今年6月末,这一指标为15.43亿元。魔方服务称,主要是由于随着公司进一步扩大公寓租赁业务,租赁负债的即期部分有所增长,及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随着业务扩张而增加。
具体来看,同期魔方服务因收购附属公司而增加的租赁负债累计29.70亿元,报告期内仅这一项的即期部分就高达9.26亿元,而公司账面上的货币资金储备却只有6.92亿元。
就解决资金问题而言,上市募资不失为一种最直接的办法。不过,就中国长租公寓的发展史来看,港交所实际上并非国内的公寓运营商们寻求上市的热门去处。
此前的青客和蛋壳都是在美股上市,自如也曾时不时传出要赴美上市的消息。魔方服务如今选择港股上市,算得上是另辟蹊径。
无论魔方服务能否成为港股“长租公寓第一股”,找到一条规模、利润和现金流之间的平衡发展之路,仍是其要长期探索的命题。
运营编辑:张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