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课前三分钟蕴含道理的真实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分享两则小故事)

课前三分钟蕴含道理的真实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分享两则小故事)这样反鸡汤的课堂,并不太受某些学生的欢迎。他们还是渴望着找到终南捷径,渴望着发现立竿见影的办法。我的课上反复和学生讲,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多思、多写而已。当然,也时不常地教给他们一些方法。不过,这些方法如果没有前面的“四多”作为支撑,记住了也不起多大作用。一天,一个人到神山求神水,他对神水说:“我也没有什么病,就是懒得动弹,什么也不想干。怎么办?”这时候盛水的碗里慢慢浮现了一个奇怪的物件,长方体的,一头大一头小,像是木质的东西。这个人一饮而尽,然后立刻就咽了气。那个物件是什么呢?原来是一口棺材。为什么要给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呢?

上周五,是本学期期末考试之前的最后一节语文课,“忙里偷闲”,我给学生分享了两则小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我小时候哥哥给我讲的,因为觉得很惊悚,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课前三分钟蕴含道理的真实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分享两则小故事)(1)

在我们家附近百十来里地的地方有一座山,叫神山。

有一年,神山上出了一眼泉水。据说这泉水是神水,可以包治百病,有求必应。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拿着锅碗瓢盆去打水,一边虔诚地许下愿望,一边把神水喝到肚子里,亲自试过的人都说非常灵验。

一天,一个人到神山求神水,他对神水说:“我也没有什么病,就是懒得动弹,什么也不想干。怎么办?”这时候盛水的碗里慢慢浮现了一个奇怪的物件,长方体的,一头大一头小,像是木质的东西。这个人一饮而尽,然后立刻就咽了气。

那个物件是什么呢?原来是一口棺材。

为什么要给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呢?

我的课上反复和学生讲,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多思、多写而已。当然,也时不常地教给他们一些方法。不过,这些方法如果没有前面的“四多”作为支撑,记住了也不起多大作用。

这样反鸡汤的课堂,并不太受某些学生的欢迎。他们还是渴望着找到终南捷径,渴望着发现立竿见影的办法。

于是,他们可能会去上那种9块9十节课保证作文满分,19块9十节课确保语文130加之类的线上课。他们也愿意花大价钱去找“名师”补课。以为那些“名师”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只要稍稍一点,他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学好语文了。

很多人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但学生没想明白一点,即便是有了“真经”,你自己不去求,自己不去念,那“真经”也不过是废纸一张罢了。

我常常自嘲,不用化装,就可以冒充“朝阳仁波切”,可惜的是我这个“仁波切”,不会熬制鸡汤,总是说一些让人觉得丧气的大实话。

不过,我相信,学生们经过磕磕碰碰,摔摔打打,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我给他们的是“真经”。总有一天,他们会和我一样,长大后自然懂得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那就是:“懒病是没救的!”。

课前三分钟蕴含道理的真实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分享两则小故事)(2)

另一则故事,准确说是一则小笑话,依稀记得是小时候在一本台历上看到的。

法学院学生问教授:“请问教授,学习法典的时候可以抽烟吗?”

“不行!坚决不行!”教授严厉地回答。

过了些时日,这个法学院的学生又问教授。

“请问教授,抽烟的时候可以学习法典吗?”

“可以!完全可以!”教授愉快地回答。

讲完了这个故事,学生都大笑起来,我知道,他们大笑和我小时候大笑的原因一样。觉得教授真够愚蠢的,反正不都是两件事同时进行吗,换个问法,换个次序就行了,这教授真够好骗的。

那我为什么讲这则笑话呢?是因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观察到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外界的各种诱惑太多,很难在学习时把注意力完全集中起来。

前几天我在给学生分析《“汲古开新”与“汲古创新”,哪一个表达更好,为什么?》时,使用了网络工具书搜索查询,希望通过这种直接的展示,让他们知道老师是如何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让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正在结合着网络工具书,讲解“开”和“创”的字源时,就有学生窃窃私语:“杀死dì jīng”,“杀死什么?”我讲这个和“杀死”有啥关系,正纳闷,忽然看到网页中跳出来的弹窗广告,写着“杀死地精”,是一款游戏。

这种稍有“风吹草动”,就偏离了注意力的情形,不胜枚举。通过这样一些细节,就可以判断得出哪些学生可能会学得好一些,哪些学生可能会学得差一些,根本不必非要考试才知道。

小时候,我把在台历上看到的这则笑话真的当成笑话来读,觉得教授很愚蠢,长大后,方才明白,原来这位教授非但不愚蠢,反而很智慧。

虽然看起来是同时进行的两件事,但要有一个主次轻重之分。做学问就是要心无旁骛,要“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三字经》)”才能够有所成就。

我讲这些,学生们听得懂吗?当然,听得懂不难。于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更勤奋,更专注会有帮助吗?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我不期待立竿见影,只有饮鸩止渴,才立竿见影呢,教育是个慢功夫,讲究的是潜移默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