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设立廷杖制度(朱元璋的新发明)
朱元璋设立廷杖制度(朱元璋的新发明)有一个不怕死的叫钱唐的士子毅然上疏,反对皇帝把亚圣打入冷宫,明知劝阻皇帝有杀头之罪,仍然入朝抗旨劝谏,他说:“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明史·钱唐传》)虽然这是皇帝的圣旨,但遭到文臣们的强烈抵制。孟子毕竟是“亚圣”,是儒生们心中的圣人,岂容他人玷污,即使是皇帝也不可以!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其观点主要还是劝谏当权者要重视民生。谁知朱元璋认为这是对自己皇权的挑战,于是突然下了一道诏令,这个诏令让天下的文人们震惊不以,诏书是这样说的:“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竟然叫天下人停止祭祀孔子,这还了得!谁知这还没完,还要慢待儒家万般尊崇的亚圣孟子,把他的牌位从孔庙中撤出。诏令下达后,所有的读书人都感到犹如晴天霹雳。
说到文人的骨气,历朝历代都不乏清高之士,他们不趋炎附势,不谄媚于当朝。远的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有不在当朝做官的嵇康等等。
以上这些人的表现只是不满于现状,不和当权者配合而已。要说到当朝有什么弊端而敢于直言不讳的把话说出来,而且整批整批的文人都前赴后继的挺身而出的,像割韭菜一样,割掉一茬又来一茬的,这恐怕只有明朝的文官阶层了。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明朝的文官,对孟子的谆谆教导那是牢记在心的。他们对“文死谏,武死战”十分推崇,时刻以一个大丈夫的面目出现的。
当年朱元璋和文官集团的冲突,就是从孟子开始的。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其观点主要还是劝谏当权者要重视民生。谁知朱元璋认为这是对自己皇权的挑战,于是突然下了一道诏令,这个诏令让天下的文人们震惊不以,诏书是这样说的:“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
竟然叫天下人停止祭祀孔子,这还了得!
谁知这还没完,还要慢待儒家万般尊崇的亚圣孟子,把他的牌位从孔庙中撤出。诏令下达后,所有的读书人都感到犹如晴天霹雳。
虽然这是皇帝的圣旨,但遭到文臣们的强烈抵制。孟子毕竟是“亚圣”,是儒生们心中的圣人,岂容他人玷污,即使是皇帝也不可以!
有一个不怕死的叫钱唐的士子毅然上疏,反对皇帝把亚圣打入冷宫,明知劝阻皇帝有杀头之罪,仍然入朝抗旨劝谏,他说:“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明史·钱唐传》)
说到做到,他让人抬着事先准备好的棺材,袒着胸,抱着必死的决心,向皇城奉天殿方向走去。
进入奉天殿,朱元璋果然命御林军卫士杀气腾腾地引满弓,等着他的到来。
见到钱唐视死如归的模样,朱元璋更加恼恨,便真的让卫士连射了好几箭。钱唐的左臂、右肩、胸部都中了箭,被射倒在朝堂上,但他仍然挣扎着向皇帝座前爬去。
在死人堆里滚爬出来的朱元璋还能惧怕这个?但是既然能当上皇帝,自然有他们的眼光。
他知道,打天下是法家的专长,而保天下还是儒家更能久远。为了大明江山的国祚,对这些文人士子是不能赶尽杀绝的,要不然以后谁还来为他朱家效力?
于是对钱唐“情辞剀切”,不禁“为之感动”,他不仅没有因此而治钱唐的罪,还命令太医仔细为他治疗箭伤。
第二天星象官对朱元璋说,他们夜观天象,发现文星暗淡、天象有异。皇帝都是迷信天命的,得罪了上天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朱元璋于是马上想到,这一定是上天在示警。
朱元璋斗胆再大,他也不敢和天斗呀!于是进行了妥协:“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极不情愿地把孟子的牌位,又请到了原处。
这件事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记载。
其实这哪里是上天的异象,不过是这些儒家士子多了一个心眼,借天象使的诡计罢了。
堂堂的大明皇帝居然让这帮手下的“臭老九”给涮了!
朱元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皇帝,自然有一套管理人的办法。
你看他杀贪官从不手软,剥皮萱草,恐怖至极。因为他知道,这些人会影响他的执政根基;对那些功勋卓著的战将,也从不手软,因为他知道,这些人是使他大明王朝更换颜色的潜在隐患。
至于朝中的文臣,小泥鳅翻不起大浪来。所以,大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皇族,他把皇族的人员都安排的挺好,就是一个几岁的小娃娃,都封了王爷,高爵厚禄的伺候。
朱元璋就是地地道道的贫民出身,知道生活的艰难,所以,他对老百姓还是很不错的。
剩下的,就是这些文人了。他对敢于犯颜的文人,并不赶尽杀绝,而是发明了一种体罚方式——就是当庭打屁股。
在朝堂上打屁股,其实并不是想要他们的命,目的就是对这些人进行羞辱,让他们斯文扫地。让他们以后知难而退就行了,这其实就是皇帝的攻心术而已。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虽然一身流漏出的就是痞子气、流氓气,但还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对于被打屁股的大臣们,多少还存了点体面,不仅允许他们穿着裤子,还要用一块毡子裹起来再打。
如此“廷杖”,被打者伤势一般不会太重,一般养上几个月也就痊愈了。
但他的子孙不懂得这里头的弯弯绕,到了明武宗执政时期,太监刘瑾给皇上出主意,穿着裤子挨罚不直观,看不见挨打的效果。
于是明武宗下令从今以后扒下裤子打屁股。在众目睽睽之下,平日里“之乎者也”斯斯文文的大儒们,光着白花花的屁股,“通过皮肉触及灵魂”。
一板子下去,立马一道殷红的血印,一条;两板子下去,二条;三板子下去,三条……当然,板子太多了,血肉模糊的,就看不清条,而成了两团红红的二饼了。
这也真是一道风景线,不过不太亮丽,有些悲情。
这种除去了“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的隔层保护,只有板子和身体恶狠狠的亲密接触,致使很多被打者吃不消,朝堂之上就断气的大有人在。
当然,这都是朱皇帝的后世子孙们的新发明,和朱元璋本人就无关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的朱元璋大帝,真的就没有一点可肯定的地方了吗?
其实,我们这个洪武帝还是有很多可贵的地方的。就说纳谏吧,大臣如果说得对,他还真听得进去。
最为人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周观政的例子:
“观政亦山阴人。以荐授九江教授,擢监察御史。尝监奉天门。有中使将女乐入,观政止之。中使曰:‘有命‘,观政执不听。中使愠而入,顷之出报曰:‘御史且休,女乐已罢不用。‘观政又拒曰:‘必面奉诏。‘已而帝亲出宫,谓之曰:‘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左右无不惊异者。观政累官江西按察使。” (《明史·周观政传》)
说起来这实在是一件小事情,朱元璋不过是因为宫里缺少音乐,所以想请几个女乐师进去教授一下,这实在算不上什么过失,又不是整天听这种靡靡之音,对任何朝代的皇帝来说都是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的举动。
但当时的一个御史却硬是能够毫无畏惧加以阻挠,其强项情状,可见一斑。最后硬是逼的朱元璋收回决定。收回决定就完了吗?不行,皇上还得反思,从灵魂深处挖根源。最后还要亲自出宫向臣下道歉。
这个要求是否有些过分了?这在其他任何朝代的强势皇帝那里都是不可想象的。即便被人称颂为最善于纳谏的李世民,也不可能达到这样一个程度。
可见朱元璋定下的规章制度,决非仅仅是用来约束他人,事实上他自己也受这些制度的约束限制。
朱元璋对教谕、典史这些微末官吏,都有过因为直言,而被拔升高位的。
典型例子是练子宁,他是洪武十八年中进士,在殿试对策的时候,居然在当廷对朱元璋猛烈抨击斥责说“天之生才有限,陛下忽以区区小故,纵无穷之诛,何以为治”。
说完等着皇上发雷霆之怒。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朱元璋很高兴的把他擢升为一甲二名。
不但没受到惩罚,还给与了提升。
总体来说,在明朝做官,俸禄比较少,生活上比较清苦一些。但是在朱元璋的英名领导下,大明王朝的君臣关系,基本上还是很和谐的。并不像后来清朝写史时描述的那么一团黑。否则,明朝怎么能创造那么多的辉煌成绩呢?
公正的说一下,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东谷赘言》)
我们大致盘点一下明朝取得的成就:文学艺术中,四大名著,明朝占了三个;火器也是明朝得以大力发展的;郑和庞大的船队在南海印度洋中徜徉时,别的国家还在那里望洋兴叹呢;甚至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这些成就的取得,不能说全是朱元璋的功劳,但不得不承认,正是他给后代打了一个好底子。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
《东谷赘言》 明·敖英
《明史》清·张廷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