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芙蓉江上三间屋邀才子佳人(清风来故人)

芙蓉江上三间屋邀才子佳人(清风来故人)《兼与阁诗话》及其后所著《荷堂诗话》, 继承同乡前辈石遗老人 “诗话”风格,品评诗词创作,记录文坛轶事和人物旧闻。其论列诗坛人物和诗风递变,颇有人文内涵,以诗论诗,蔚为大观,显示其深厚的诗词修养和学术功力。吾闽陈声聪实为近代诗坛承前启后之人物,其交游既广,诗词久播文苑,被誉为“海上诗坛盟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老人更以耄耋之年,勤奋著述,在香港《大公报》艺林专刊连载《兼与阁诗话》,后来汇编成集出版,受到学界好评。评者谓《兼与阁诗话》可媲美同乡前辈陈衍的《石遗室诗话》。为此,《闽声》杂志重磅推出《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该书为闽籍书画鉴藏的实物佐证,四十余位名家旧墨,两百页二十万字,百余幅配图,涉及晚清民国学界、政界、商界、书画界、收藏界、宗教界、教育界、文学界等领域,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本书为兰若先生书画鉴藏类随笔专著,涉及原作、释文、小注、考证、鉴赏、评论等诸

【编者按】

闽都之光,薪火相传。

今年3月24日,来到福州三坊七巷考察,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还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多次强调,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

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脉、守住城市之魂,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夯实文化根基,势在必行。

为此,《闽声》杂志重磅推出《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该书为闽籍书画鉴藏的实物佐证,四十余位名家旧墨,两百页二十万字,百余幅配图,涉及晚清民国学界、政界、商界、书画界、收藏界、宗教界、教育界、文学界等领域,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书为兰若先生书画鉴藏类随笔专著,涉及原作、释文、小注、考证、鉴赏、评论等诸多知识版块。我们将陆续刊发《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的精彩内容,与您一同回归“旧时明月”,触碰那些有历史、有温度、有趣味的文字,领略博大精深的闽文化精神风貌。

芙蓉江上三间屋邀才子佳人(清风来故人)(1)

陈声聪(1897-1987),字兼与,号壶因、荷堂。福建福州人。民国期间曾任北平市政府秘书、贵州税务局副局长、福建省直接税务局局长、财政部专门委员等。建国后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工诗词书画,著有《兼与阁诗》《壶因词》《兼与阁诗话》《荷堂诗话》等

吾闽陈声聪实为近代诗坛承前启后之人物,其交游既广,诗词久播文苑,被誉为“海上诗坛盟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老人更以耄耋之年,勤奋著述,在香港《大公报》艺林专刊连载《兼与阁诗话》,后来汇编成集出版,受到学界好评。评者谓《兼与阁诗话》可媲美同乡前辈陈衍的《石遗室诗话》。

《兼与阁诗话》及其后所著《荷堂诗话》, 继承同乡前辈石遗老人 “诗话”风格,品评诗词创作,记录文坛轶事和人物旧闻。其论列诗坛人物和诗风递变,颇有人文内涵,以诗论诗,蔚为大观,显示其深厚的诗词修养和学术功力。

陈声聪工诗,先学西江体,后好东坡、诚斋新意,渐近自然,关切现实。又因诗而喜词,与俞平伯、乔大壮、龙榆生等名词家友善,尤与乔大壮成莫逆后始作词,后在沪上遇龙榆生,相约填词,游戏三昧。其自谓:“五十以后始作词”。所著《壶因词》,以旧形式谱写新内容,创出新词境。晚年犹与周退密唱和作《艺林五咏》,畅论近当代诗词及书画印,既品评高下,又有关一时掌故。

芙蓉江上三间屋邀才子佳人(清风来故人)(2)

陈声聪《行书录宋文同诗二首》四屏 纸本

陈声聪民国初年肄业国立政法专门学校,曾亲受炙于林宰平先生,其《艺林五咏·论诗绝句》之林宰平条云:“欲从宾客叩昌黎,亦学诚斋似简斋。一语无如诗见性,心光耿耿有难埋。”其自作诗亦颇可观,览其所作,不乏似魏晋咏史咏怀风格,但内容时含新事物,颇多人生况味。吟诵品味其作,尤感生命感伤、友情唱和,乃诗人心迹之本真流露。沪上名画家吴湖帆、朱屺瞻、刘海粟等,每有惬意画卷,屡请其题咏。如其尝为吴湖帆临沈周图卷题《玉楼春》,诗曰:“山明两脚云垂影,水气濛濛天易暝。通灵画卷恐全飞,更为人间珍此帧”,吴湖帆许为巧夺天工之句。

芙蓉江上三间屋邀才子佳人(清风来故人)(3)

陈声聪《行书录清人绝句》扇页 纸本

陈声聪少时才质颖异,与诗书六艺无所不通。其临池功底深,所经眼的前人法帖甚多,早年在京即以书法名于时,与同乡名家郭枫谷(则豫)齐名,曾与沈尹默举办个展。余斋所藏其行书文同诗四屏,用笔沉稳凝练,风格淡雅疏朗,深得文人书法三味。细细品味其墨迹, 点划精到严谨, 风骨法度在颜鲁公、董思翁之间,貌似温润和谐,实乃骨老遒劲,亦觉清刚飞逸,颇有晋唐风韵,畅若行云流水,生气盎然,毫无造作媚俗和奇巧弄姿之嫌。字如其人,皆与先生之治学同属一脉,一派儒者之风。

陈声聪亦擅兰竹、山水,其临清王时敏《晴岗暖翠图卷》,名画家唐云称为“笔直起直落,饶有韵致”。所书《易渐》草篆,名书家王蘧常题以长句,且谓“乙亥鼎为草篆,后人无摹之者,兼翁可为继起”。惜其以诗名,人罕知其书画造诣之高。

芙蓉江上三间屋邀才子佳人(清风来故人)(4)

陈声聪《仿石田翁图意》轴 纸本 水墨

上世纪三十年代,陈声聪任北平市府司机要秘书及翰墨之职,与汤用彬(汤用彤之兄)等合著《旧都文物略》,影响颇广。邓云乡先生忆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偶得此著携来相视,时年八十有七的老人兴致有状,如对故人之感,并作跋曰:“距今五十年,同寅诸公,无一存者,塘沽协定之后,平津阽危。袁公文钦时绾市政,以北平为五朝国都所在,文物繁富,欲使成为游览区,一新世界耳目,以压日人野心,颇事整修,并有斯著,事虽不济,志犹可取,今已无人知者,属为题墨,因并及之。”老人欣然赋诗云:

平上通渠筑路长,一番金碧亦周章。此意何人会,御敌无兵策救亡。

当时腥秽满城闉,属笔仓皇傍战尘。如过黄垆增腹痛,孤存犹滞北归身。

邓先生既得五十年前旧籍,又得原编者诗和跋,十分感慨珍贵的文字因缘。

先生晚岁卜居沪上茂南寓所,其书斋曰“兼与阁”,他学问人缘皆佳,沪上文坛诸名流每逢周末都前趋品茗谭艺,春风满座,俨然一文艺小沙龙。施蛰存、苏渊雷、周退密、陈琴趣、陈九思、周炼霞等,皆其座上客也,所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亦其人生一大乐事也。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赞曰:“说诗海上兼与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兼与阁”雅集,成为那个时代上海文化圈的“一抹亮色”。

芙蓉江上三间屋邀才子佳人(清风来故人)(5)

陈声聪、汤用彬合著《旧都文物略》

如今,这样具有学识而博雅的传统文人,在当下已难再现或庶几遗忘。然而,这样老辈文化人、学者,恰好是中国百余年来大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们的德行与风采,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秉承和坚守精神,却是不应该被湮没的。

来源:闽声传媒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