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极简史(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极简史)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极简史(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极简史)——岑参《碛中作》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单一的道路,而是一个贯穿古今的陆上和海上的商贸文化交流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中国的丝绸、瓷器、陶器、茶叶等大量珍贵物品和科学文化通过陆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非洲,也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东亚、大洋洲、美洲和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天文、算术、医药等科技知识,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手法,早期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历史证明,由丝绸之路带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商贸、文化交流路线。从狭义上讲,丝绸之路仅指陆上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直到非洲诸地区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从开通一直到16世纪仍保留使用。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之路,但因中国盛产的丝绸在丝路历史上长期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19世纪70年代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为接受。今天,我们用“丝绸之路”指称以中国为根本的古代东西交往的各条道路。
“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于秦汉时期,是连接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直到明末清初实行海禁后,才开始走向衰落。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而是一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古老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中亚文明在这里交会碰撞。
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单一的道路,而是一个贯穿古今的陆上和海上的商贸文化交流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中国的丝绸、瓷器、陶器、茶叶等大量珍贵物品和科学文化通过陆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非洲,也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东亚、大洋洲、美洲和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天文、算术、医药等科技知识,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手法,早期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历史证明,由丝绸之路带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岑参《碛中作》
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伴着悠悠驼铃声,让我们再一次回望你。
陆上丝绸之路全长约7000公里,是联系东方与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陆上通道。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起程,经陇西(今甘肃洮南)向西进发,历尽艰难,终于到达中亚、西亚地区,中国通往西方的门户得以贯通。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凿空”二字精辟形象地概括了张骞出使西域使命的艰辛。
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这条通道便成为了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当时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从西域来中国的使者、商人也络绎不绝。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内乱,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迁居河西,促使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也为丝路文化的欣欣向荣奠定了基础。隋朝统一南北后,隋炀帝派黄门侍郎裴矩往来于张掖、敦煌之间,通过西域胡商,联络各国首领,总管贸易,拉开了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序幕。进入唐代,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广阔开拓,使得中西往来更加畅通无阻。宋代时,北方民族多战乱,加上宋朝经济、文化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弱化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蒙元时期,随着欧亚帝国的建立,东西丝路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到了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愈演愈烈,加之近代中国战争动荡,以致统治者无暇顾及,丝绸之路沿线沙漠化严重,导致丝绸之路开始走向衰退。
陆上丝绸之路是一个符号,一个过程,一种精神的象征。当古罗马人把他们想象中的中国称为“赛里斯”(意即丝绸之国)时,我们能感受到丝绸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漆器、火药、指南针、瓷器以及造纸、打井、冶炼等技术次第西传时,当葡萄、石榴、核桃、香料、胡椒、玻璃、象牙、狮子等“殊方异物,四方而至”时,我们亦能感受到世界共荣的盛大景象。
陆上丝绸之路作为人类交通、商贸、文化、宗教、技术以及民族等方面长期交流与融合的文化线路,因华美而矜持,因富有而远藏。
●陆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文明向西方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通常所说的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张骞开辟的东起长安、西到罗马的大陆通道,另有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本书不再详述。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斯坦至地中海沿岸一带)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学术界一般把这条东西通道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
海上丝路
前文带着我们在陆路的时空通道上重拾过往,现在,我们将从“大漠孤烟驼铃响”的回忆中进入另一番景象——“涨海声中万国商”。
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始的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世界交往的贸易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我们既见证了繁盛的商贸往来,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人类文明传播和交融的又一个大舞台。
一般来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要先于陆上丝绸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筹备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徘徊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于隋唐时期,盛于宋元时期,明朝初年达到顶峰,明中叶至清代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最后抵达东非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有两条,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占次要地位的是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中国养蚕织绸的技术最先东传至朝鲜、日本,5世纪又西传到中亚、欧洲。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的传播,其影响不亚于丝绸。美国学者卜德说:“全世界公认,只有瓷器最能表达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绝技”,因而也有人称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丝瓷之路”。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外传到世界各地。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把世界各地的文明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如香料、珍珠、宝石、玻璃、象牙等各种特产;狮、虎、豹、大象等各种动物;棉花、蕃薯、玉米、花生、烟草、西红柿等各种农作物;以及世界各地的宗教、哲学、医学、天文学、化学、数学、法学、美学艺术等等也都通过这条海上大动脉传入中国,这些对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和重要的当代意义。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秦汉时期航海图——秦汉之际,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海洋疆土的管理。汉武帝通使“凿空”西域,又发舶于南海,初步形成通过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与国际交流的宏伟构架。(图片采自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海上丝绸之路》)
●历代海上丝路,可分为三大航线:
①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
②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
③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泉州、番禺(今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登州(今蓬莱)、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港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东海丝路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 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
●南海丝路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宁波。因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而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本文选自中华书局出版《一张图表看懂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