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叶辛作品博览馆(听作家叶辛讲他的上海故事)

叶辛作品博览馆(听作家叶辛讲他的上海故事)19岁那年,叶辛和妹妹一起去贵州插队落户。贵州山遥水远,多年的知青生活不仅给叶辛的人生带来改变,更给予了他文学创作上的灵感。生产队让叶辛去学校教书,有段时间课本发不下来,叶辛就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次讲到高尔基的《童年》,提到了面包。叶辛记得,当时全班所有学生都举起手,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叶老师,我们想问一下,什么叫面包?”叶辛只好拼命想,说把面粉放一点水,学生说这是馒头,是包子,叶辛说都不是。那是什么?叶辛说不出来,他就说烤箱,一说烤箱,学生就问:“什么叫烤箱?”后来,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叶辛带了面包给贵州的孩子们叶辛回上海工作后,有一年再回贵州,遇到当年那位提问的学生,已经四五十岁了,他说:“叶老师,你的面包我都记得,现在面包啊什么东西都看到了。”对1949年出生的叶辛和他的同代人来说,知青岁月是“抹不去的记忆”。当“山里人”的目光和都市人的目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叶辛觉得,就有故事可写。

上海,一座拥有近2500万人口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发生。很多作家都写过上海,叶辛笔下的上海故事有什么特别之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日前做客第46期沪上学习读书会,和现场观众分享他眼中的上海,畅谈他如何在上海这座城市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叶辛从泥城桥谈起。泥城桥(今西藏路桥)是上海市中心一座普普通通的桥,但它承载的历史却并不简单。泥城桥地名的来源和1854年的一场“战役”有关。当时外国人不满足已有的租界,仍想越界筑路。有一次英国人和中国士兵起了冲突,持有洋枪洋炮的洋人把手持冷兵器的清军打得溃不成军。这一场战斗只持续了一两个小时,而英国人为了渲染这一“战役”是“伟大的胜利”,称其为“泥城战役”。泥城桥这一地名隐含着这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1915年,泥城桥由木桥改为钢筋水泥桥,后来成了今天的西藏路桥。但是老上海人还是叫它泥城桥。20世纪60年代,泥城桥边开了一家全中国都出名的星火日夜商店。这家店24小时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成为全国商业服务的标兵,名噪一时。泥城桥这个地名也就在老上海人中口口相传至今。

大饼,上海街头最普通的一种小吃,大饼里也有故事。叶辛有位在美国纽约当教授的老同学,这位老同学每年回上海探亲的时候,都要带20个地道的上海大饼回美国,这是他的“专利”。大饼在他周边的华人朋友中最受欢迎,有的人舍不得吃,还要带半个回去让家里人也尝尝。老同学的老伴看不下去了,有一次她就留下来一个大饼,让自家餐馆的大厨研究研究,争取做出一模一样的大饼。大厨来自台湾,对上海小吃也算精通,但他研究了三天三夜,最后满头大汗地说:“我实在完不成你的任务。”一个普通的大饼,制作也很有讲究,而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上海人来说,大饼是自己与家乡的情感联结。

19岁那年,叶辛和妹妹一起去贵州插队落户。贵州山遥水远,多年的知青生活不仅给叶辛的人生带来改变,更给予了他文学创作上的灵感。生产队让叶辛去学校教书,有段时间课本发不下来,叶辛就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次讲到高尔基的《童年》,提到了面包。叶辛记得,当时全班所有学生都举起手,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叶老师,我们想问一下,什么叫面包?”叶辛只好拼命想,说把面粉放一点水,学生说这是馒头,是包子,叶辛说都不是。那是什么?叶辛说不出来,他就说烤箱,一说烤箱,学生就问:“什么叫烤箱?”后来,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叶辛带了面包给贵州的孩子们

叶辛回上海工作后,有一年再回贵州,遇到当年那位提问的学生,已经四五十岁了,他说:“叶老师,你的面包我都记得,现在面包啊什么东西都看到了。”对1949年出生的叶辛和他的同代人来说,知青岁月是“抹不去的记忆”。当“山里人”的目光和都市人的目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叶辛觉得,就有故事可写。叶辛笑称,如果说自己和上海其他作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写上海时用的是贵州人的观点、贵州人的眼光、贵州人的视野,写的是他实实在在触摸到的上海。

学习读书会由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SMG、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作为特别合作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浦东图书馆、东方财经·浦东频道承办。(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叶辛作品博览馆(听作家叶辛讲他的上海故事)(1)

叶辛作品博览馆(听作家叶辛讲他的上海故事)(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