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海洋生态保护公益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海洋生态保护公益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4月26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市,"海龟妈妈"奥耶容可·阿德格比勒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郭骏 摄2009年,她作为尼日利亚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到拉各斯莱基区一个海滩做调研时发现一个海龟壳,这才意识到尼日利亚有海龟。她和几名同事组成团队,开始研究海龟在尼日利亚的栖息状况。他们频繁出入拉各斯一些沿海渔村,吃惊地发现海龟在尼日利亚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当地人要么把它们当成食物,要么当成敌人。4月27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的一处海滩,"海龟妈妈"奥耶容可·阿德格比勒(左一)带领当地民众开展海滩垃圾清理活动。新华社记者 郭骏 摄正在当地渔村进行海洋保护知识宣传的阿德格比勒对新华社记者说,渔民们告诉她有关海龟的情况。阿德格比勒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尼日利亚有海龟生存。2002年,刚从拉各斯大学毕业的她前往英国参加一个海洋保护会议,一名参会人员问她尼日利亚是否有海龟,她回答说没有,从未听说过。

新华社阿布贾5月23日电 通讯:当海洋保护遇上生计——尼日利亚“海龟妈妈”的艰难战斗

新华社记者郭骏

5月23日是世界海龟日。在尼日利亚海滨城市拉各斯的一个渔村,几名刚出海归来的渔民站在棕榈树下,一边熟练地从渔网上摘下一条条银色小鱼,一边用当地方言约鲁巴语七嘴八舌地向身旁一位蓝衣女子倾诉着什么。

蓝衣女子名叫奥耶容可·阿德格比勒,是尼日利亚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因在海龟保护方面的热忱被拉各斯沿海多个渔村居民称为“海龟妈妈”。

海洋生态保护公益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1)

4月27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的一处海滩,"海龟妈妈"奥耶容可·阿德格比勒(左一)带领当地民众开展海滩垃圾清理活动。新华社记者 郭骏 摄

正在当地渔村进行海洋保护知识宣传的阿德格比勒对新华社记者说,渔民们告诉她有关海龟的情况。

阿德格比勒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尼日利亚有海龟生存。2002年,刚从拉各斯大学毕业的她前往英国参加一个海洋保护会议,一名参会人员问她尼日利亚是否有海龟,她回答说没有,从未听说过。

2009年,她作为尼日利亚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到拉各斯莱基区一个海滩做调研时发现一个海龟壳,这才意识到尼日利亚有海龟。她和几名同事组成团队,开始研究海龟在尼日利亚的栖息状况。他们频繁出入拉各斯一些沿海渔村,吃惊地发现海龟在尼日利亚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当地人要么把它们当成食物,要么当成敌人。

海洋生态保护公益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2)

4月26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市,"海龟妈妈"奥耶容可·阿德格比勒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郭骏 摄

“我第一次在当地村庄看到海龟时,差点引发骚乱。它就像一头小牛,全村人计划分食这只海龟,”阿德格比勒说。她和同行同事试图劝说村民放了海龟,但村民坚持要收5万奈拉(约合140美元)才肯放,这超出了阿德格比勒的承受能力,双方陷入僵持后他们受到一些年轻人威胁,最终只能作罢。

她说,一直以来当地人把海龟当成一种食物。当地渔民还与海龟有“私人恩怨”。“海龟(在海里)会吃被渔网围住的鱼,当渔网收拢后,海龟就会大力挣扎脱困,有时会撕破渔网。”

她说,渔网对于收入微薄的渔民来说价格昂贵,是生计所依,遭到海龟破坏后肯定会十分愤怒。当地人还相信,如果出海第一网碰到海龟,就预示坏运气,当天可能会一无所获,于是只能抓回海龟作为补偿,毕竟家中还有妻儿要养活。

海洋生态保护公益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3)

4月27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的一处海滩,"海龟妈妈"奥耶容可·阿德格比勒(前左一)与当地渔民交流。新华社记者 郭骏 摄

但种种困难没有吓住“海龟妈妈”,她继续前往各个渔村,反复告诉当地人海龟是受保护的濒危物种,猎杀海龟是违法行为。为方便开展工作,她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尼日利亚海洋和海岸保护协会,通过举办清理海滩垃圾等活动提升民众海洋保护意识。

如今,阿德格比勒经常去的一些渔村只要出现海龟,她就能从当地居民那儿得到消息,然后通过劝说或支付少许钱物让渔民释放海龟。

海洋生态保护公益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4)

5月17日,人们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市一处海滩释放一只海龟。新华社发(奥耶容可·阿德格比勒摄)

今年58岁的塞贡·叶海亚是拉各斯莱基区的渔民,有着近40年捕鱼经验。他告诉新华社记者,现在他会释放被渔网困住的海龟,有时会得到一些现金补偿。“我们这里不是每个人都明白保护海龟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能得到政府更多支持,就会更有环保意识。”

阿德格比勒说,尼日利亚有着850多公里的海岸线,但迄今没有一个海洋保护区。她的梦想是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各方支持下建立尼日利亚第一个海龟保护地,使其成为提升民众环保意识的教育基地,还可发掘其旅游方面的潜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