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林黛玉的梗(林黛玉式发疯文学)

关于林黛玉的梗(林黛玉式发疯文学)有网友模仿林黛玉调侃眼中只有宠物狗的妈妈:“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弟弟绊住了 竟如此不理人了。”比如 在一些短视频中 网友模仿林黛玉语气怼男朋友:“平日里 我说的话 全当耳边风了 从未听过我一句话。怎么别人说的丢个垃圾你就应了 比圣旨还快。”脱离人物形象网络上对“发疯文学”的定义是“快乐又实用的文体” 而“发疯”文学的作用是:发一大段疯狂的废话可以很解压 也能让对方知道面对的是一个“疯子” 最好给我谨慎一点不要敷衍。知道了网络“发疯文学”的使用环境 也就知道了模仿林黛玉说话语气的一段段网络语为何能流行。放到当下的语言环境中 这些模仿林黛玉的话 听起来别扭、造作、废话连篇 但网友关注的并非这些话语本身 而是能否融入这种抛梗、接梗、玩梗的网络潮流现象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大抵是倦了 竟回我这般敷衍”“你瞧 又开始画大饼了 我要是信了 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哥哥要是这般态度 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 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

近日 模仿《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话语气的一些网络用语、二创视频、模仿视频等开始流行 这些内容被称为林黛玉式“发疯文学”。网络玩梗常玩常新 从“杜甫很忙”到“元芳 你怎么看”“鲁迅曰” 再到玩坏世界名画等 网友们在一浪浪玩梗大潮中不断追求新鲜感。

关键词造梗

脱离人物形象

网络上对“发疯文学”的定义是“快乐又实用的文体” 而“发疯”文学的作用是:发一大段疯狂的废话可以很解压 也能让对方知道面对的是一个“疯子” 最好给我谨慎一点不要敷衍。知道了网络“发疯文学”的使用环境 也就知道了模仿林黛玉说话语气的一段段网络语为何能流行。

放到当下的语言环境中 这些模仿林黛玉的话 听起来别扭、造作、废话连篇 但网友关注的并非这些话语本身 而是能否融入这种抛梗、接梗、玩梗的网络潮流现象中。

关于林黛玉的梗(林黛玉式发疯文学)(1)

比如 在一些短视频中 网友模仿林黛玉语气怼男朋友:“平日里 我说的话 全当耳边风了 从未听过我一句话。怎么别人说的丢个垃圾你就应了 比圣旨还快。”

有网友模仿林黛玉调侃眼中只有宠物狗的妈妈:“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弟弟绊住了 竟如此不理人了。”

也有网友用来调侃与领导的对话:“如此说来 倒是我的错了 不像新来的同事 那般年轻 那般能干。”

其实 因为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 在网络流行文化中 她的一些语言早已流行 比如“单单我有 还是别的妹妹都有”等 会经常出现在网友的聊天中。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一直被网友不断解读 甚至解构。

关于林黛玉的梗(林黛玉式发疯文学)(2)

在这一波网络玩梗文化中 林黛玉式“发疯文学”一开始就脱离了林黛玉的文学艺术形象 只是林黛玉话语中的一些关键词被拿来使用和造梗 比如“大抵是”“也亏你”“管你什么相干”“白费心了”等 网友自造的林黛玉式“发疯文学”更多的是阴阳怪气、委屈巴巴、巧舌如簧的意味 跟文学作品中林黛玉话语中呈现的伶牙俐齿、爱说爱笑、娇俏可人的形象不沾边。

玩这些梗的网友不见得对林黛玉这个人物有体会 或者真的需要“发疯文学”这种话语术 只是更希望自己能参与到这场玩梗狂欢中 参与到集体情绪的抒发中。

网络玩梗求新

但转瞬即逝

在网络海洋中 每隔一段时间 都会出现各种对文学经典、历史名人、著名作家、经典艺术等的玩梗式狂欢 这些玩梗狂欢本身就是网络化娱乐时代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游戏、娱乐、恶搞和戏谑。

关于林黛玉的梗(林黛玉式发疯文学)(3)

2012年一场“杜甫很忙”的恶搞娱乐就曾风靡网络 语文课本上忧国忧民的杜甫形象 被网友们恶搞成狙击手、送水工、肌肉男、西瓜摊主等 共同构成了“杜甫很忙”的网络景象。

在网络社交媒体刚流行的十年前 网友们集体戏谑杜甫 将古代名人的权威形象进行解构和错位式解读 让不少网友觉得新鲜、好玩 也让不少学界的人感到吃惊和无法接受。当时 不少评论文章认为这种网络流行现象不可思议、没有底线 反映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失落。

除了批判 更多的人反思这种网络恶搞现象 也有部分人认为针对这种现象要松弛 批评不要上纲上线 因为新的时代新的解读 也是一种创新。

关于林黛玉的梗(林黛玉式发疯文学)(4)

“杜甫很忙”之后 网友对主流文化内容的解构式、戏谑式玩梗并没有停止 主流文化群体对此现象也逐渐见怪不怪。几年前 大家都玩“包拯很忙”“元芳 你怎么看”等梗 也是玩得不亦乐乎。

2019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流行 鸡汤文、说教文开始流行 有一个网络流行现象是名家名言满天飞 张爱玲、莫言、白岩松等人的假名言被多处传播 莫言和白岩松还出来“打假” 否认说过那些“漂亮的名言”。名言满天飞的潮流中 “鲁迅说”“鲁迅曰”成为一种玩梗现象 很多话都被安在鲁迅头上 比如:“年轻人 多吃蔬菜 少熬夜”“本身就穷 折腾对了就成了富人 折腾不对 大不了还是穷人”“到了一定的年龄 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没意义的酒局 不爱你的人 看不起你的亲戚 虚情假意的朋友”。

在互联网娱乐狂欢的语境下 鲁迅有着“中国中学生最害怕的男人”“亚洲第一梗王”“网络名言鼻祖”等称号。

关于林黛玉的梗(林黛玉式发疯文学)(5)

从“杜甫很忙”到“鲁迅说” 再到林黛玉“发疯文学” 都是网络流行文化对严肃文化的恶搞、开涮。一波又一波玩梗热潮 说明网络流行文化特征之一是永远狂欢、解构和恶搞 它崇尚的就是娱乐化、非主流、消解意义 网友在抛梗、接梗中宣泄情绪 寻找社交共鸣。网络玩梗潮可能制造的是“伪语境” 拥有粗鄙化的元素 但现在不越界、不触及底线地玩梗 也不再会被一本正经地批评是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风气的污染 大家都知道这种娱乐玩法追求新颖、有吸引力 但会转瞬即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