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比喻方法是(比喻有趣的程度)
最好的比喻方法是(比喻有趣的程度)这是几个意思呢?由此我们不妨反推回去:比喻,是不是也有“跨度”和“惊险度”的相关评判呢?好比如下这张图——这是成龙在《红番区》里的玩命一跃,号称电影史上最惊险的动作场面。显然,跳跃的“惊险度”,主要由“跨度”决定:跨度越大,越惊险,给观者带来的感官刺激越强烈。
01我们听郭德纲、于谦的相声,于谦说的最多的是:挨得上吗这两位?
比喻给我们的阅读体验也是类似的:本体和喻体,本来“挨不上”,作者却“硬是”把它俩扯在一起,从而给人一种“牛胯扯到马背上”的荒诞感。
比喻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本体和喻体不能“同类”。
比喻的审美快感,主要就是由作者带着读者的认知思维,在这两个“异类”之间“跳跃”而产生的。
好比如下这张图——
这是成龙在《红番区》里的玩命一跃,号称电影史上最惊险的动作场面。
显然,跳跃的“惊险度”,主要由“跨度”决定:跨度越大,越惊险,给观者带来的感官刺激越强烈。
由此我们不妨反推回去:比喻,是不是也有“跨度”和“惊险度”的相关评判呢?
这是几个意思呢?
02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重温一下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小故事。
话说有一天下大雪,东晋一代名士谢安(就是举荐自己的侄子,打赢淝水之战的那位),闲着没事儿,在家里举行了一场中国诗词小会,参会人员有他的侄子谢朗、侄女谢道韫。
首先是谢安出题:
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东西呢?
谢朗抢答:
撒盐空中差可拟。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吧。
他的妹妹谢道韫摇头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柳絮因风起舞更加像雪。
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们兄妹俩的比喻,哪一句更加有文采呢?
一般认为,谢道韫的诗句比他哥的要高明。
我们凭直觉,也会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加飘逸潇洒。
这种直觉呢,最多只能叫做知其然,我们最好还能知其所以然。
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套路呢?
这个,就涉及到比喻的审美机制的问题。
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一个比喻有趣好玩?
根据本人的研究,决定比喻审美价值的因素,有如下四个:
- 跨度
- 神似度
- 新奇度
- 表达值
整明白了这四个因素,你也可以拥有谢道韫的咏絮之才!
这一回,先说第一个因素:跨度。
03比喻是什么呢?就是把两个不一样的事物搁在一起比,看看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A像B,作者本来是在说A,突然跳到B上面。
这其实也是一种跳跃,一种语言的跳跃,思维的跳跃。
那么,比喻的这个跳跃的“跨度”是什么呢?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本体和喻体两个“物种”的差异度,我们表示为:
S(本体,喻体)
跨度越大,跳跃感越强,对读者的“刺激”也越大,审美的效果也越强烈。
读者的阅读体验如下:
两个相差如此之大的东西,居然还能扯到一起(有相似点),作者可真能掰扯啊。
这一审美原理,是钱钟书首次明确阐述的:
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读<拉奥孔>》)
这个审美机制,跟动作片的审美原理是不是一样的呢:好家伙,从天台跳到阳台,成龙你可真敢跳啊。
好,原理找到了。我们看看用这个原理,能不能解释谢家兄妹的诗句,谁高谁低。
先看谢朗的跨度,大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用盐跟雪相比
再看谢道韫的跨度,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用柳絮跟雪相比。
两对物种的“跨度”——
- S(雪,盐)
- S(雪,柳絮)
哪个更大呢?
雪跟盐:都是非生物,并且都是无机物。
雪跟柳絮:雪是无机物,柳絮(就是杨柳的花)是有机物,并且是从生命体上脱离出来的。
那么两对物种的跨度大小,已经一目了然:
S(雪,柳絮)> S(雪,盐)
因此,谢道韫的诗句,要比她哥谢朗的高明。
当然了,决定比喻审美价值的因素,总共有四个。
其它三项指标,谢朗的得分也低于谢道韫,我们以后再详细分析。
04我们再看更多案例。
- 她那一头又长又厚的金发,犹如熟透了的大麦。
- 进入山区后,路面更加崎岖不平,像侠客的胸襟。
大家体会一下,以上案例,哪一句更好玩?
金发和大麦,都是具象事物,并且都是生物体。
路面和胸襟,一个有形,一个无形。
这两组事物“物种”跨度大小的对比,应该比较清晰:
S(金发,大麦)< S(路面,胸襟)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来运用这个原理,实践一把。
我们用比喻来形容一个糙汉很羞涩,怎么说?先看这一句:
- 这个小伙子羞涩得像个大姑娘。
这个比喻的跨度,从小伙子跨到大姑娘,从人到人,只是性别不同,这个物种的跳跃有点小,不够刺激。
当然了,有人说了,说男人和女人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那我们干脆再扯远点,跳出动物圈——
- 这个小伙子羞涩得像打工人的钱包。
从人到钱包,从动物,跳到一个非生命体,这个跨度,比上面那个就大多了,因此这个比喻也就更加好玩。
06虽说跨度越大越好玩,但如果跨不过去,就有可能掉进沟里。
比如以下案例:
- 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钱钟书《围城》)
“绝对观念”是什么?
相信绝大部分人绝对不清楚。
“大眼珠”为什么会像它呢?自然也让人一头雾水。
因此,我们在创作比喻时,找来的喻体不能忒邪乎了。
07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拓展一下:在“跨度”固定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惊险度”?
如果是拍动作片,我们可以给主角设置一些人为障碍,比如:让成龙身负重伤,或者背上女朋友,然后再让他去跳阳台。
这样一来,就更加让观众“揪心”了。
如果是比喻,该咋整?
比喻的“跨度”固定,可以理解为:本体和喻体,都已经明确了。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进一步提高比喻的“惊险度”呢?
还是举例说明。
08有人总结了台风的几个特点,结果发现它跟大领导惊人的相似——
- 要来的时候大家都事先知道。
- 派头都很大,媒体都要跟踪报道。
- 都要做好随时迎接的准备。
- 一般都是姗姗来迟。
- 即使来了呆的时间也不长,轰轰烈烈走过场,随便转转就走。
- 视察完了,还要留下很多问题让人整改。
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东西,居然有如此多的相似点,真是叫人叹为观止。
人生不易,尤其在疫情之下,以下漫画更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共情:
人生和酸菜鱼有三个相似点:又酸、又菜、又多余。
台风跟大领导、人生跟酸菜鱼,都是相距甚远的“物种”,居然都能建立相似关系;
更过分的是,两者之间居然还有如此多的相似点!
这是一种立体式的比喻,跟只有一个相似点的比喻相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将其独立为一种新的比喻类型,并取名曰:立喻。
那立喻又有什么独特的审美原理呢?
09我们把钱先生的论述再重复一遍:
(本体和喻体的)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仔细品品——
“不同处愈多愈大”,这里的“不同处”就是指“跨度”(或曰“相异点”),它是动态的,亦即喻体是可选择的。
“相同处愈有烘托”,说明“相同处”处在被烘托的地位,是相对固定的、明确的,亦即本体(被描述的特征)是固定的。
钱先生的结论简而言之就是——
相似点固定,相异点(跨度)越大,则比喻效果越强烈。
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论:
相异点(跨度)固定,相似点越多,则比喻效果越强烈。
相异点固定,就是指本体和喻体都已经明确了。
模仿钱先生的论述,我们可以将以上推论优化如下:
本体和喻体的相同处愈多,则不同处愈有烘托;合得愈多,则开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大白话就是:两个相距如此远的事物,居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这种强烈的反差对读者的日常经验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从而产生了审美快感。
很久以前,本人还在从事码农工作的时候,发现有人总结出程序员跟失足妇女的相似点:
- 都是吃青春饭的
- 都喜欢夜间工作
- 都得防病毒
- 都讨厌微软
- ……
今天撰写此文,我又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这个相似点的清单已经增至20多条了。
这何尝不是码农的血泪泣诉?
这个清单越长,越能博得人们对码农的同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