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衰老来得猝不及防的感慨(衰老是我们的宿命)

衰老来得猝不及防的感慨(衰老是我们的宿命)如果是这样的当下,并不能说,活好了。很多时候,人是在极其痛苦的状态下离开的。这些画面,在影视剧中能看到:躺在病床上的人,身上插满了管子。到那时候,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可喜可贺的临终》,是日本的医学博士,同时被称为日本居家安宁疗护界泰斗小笠原文雄,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的46个居家临终的故事。在这本书里,会看到离别的另一种方式。之前有人离开时,俩孩子关于人死后,去了哪里的对话,还是围绕在“变成天上的星星”上。今年,就成了“变成天上的星星,都是假的”。连孩子在不断认知的改变中,都认清了真相。孩子的时间感,最重要的就是“现在”。这份“人间清醒”,是很多成人都不及的。露易丝·海在《生命的重建》中,强调过“生命最有力量的一刻,就是当下。”

文|弥小木

衰老是我们的宿命,死亡总有一天会降临。——阿图·葛文德

最近在读两本视觉冲突很大的书。一本是讲出生的童书,《出生:在我们来到这世界之前》。一本讲离别的《可喜可贺的临终》。

这两本书,一本讲生,一本是离。不同的话题中,却也发现了相同的元素:欣喜。出生的喜,可以理解,离别也可以“喜”吗?读《可喜可贺的临终》,会理解原来离别也可以“喜”。

《可喜可贺的临终》,是日本的医学博士,同时被称为日本居家安宁疗护界泰斗小笠原文雄,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的46个居家临终的故事。在这本书里,会看到离别的另一种方式。

衰老来得猝不及防的感慨(衰老是我们的宿命)(1)

重要的,是活着的当下

之前有人离开时,俩孩子关于人死后,去了哪里的对话,还是围绕在“变成天上的星星”上。今年,就成了“变成天上的星星,都是假的”。连孩子在不断认知的改变中,都认清了真相。

孩子的时间感,最重要的就是“现在”。这份“人间清醒”,是很多成人都不及的。露易丝·海在《生命的重建》中,强调过“生命最有力量的一刻,就是当下。”

很多时候,人是在极其痛苦的状态下离开的。这些画面,在影视剧中能看到:躺在病床上的人,身上插满了管子。到那时候,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如果是这样的当下,并不能说,活好了。

离别时,想要的尊严

插满管子,躺在病床上,有一个问题,会困扰着人们。

想要的尊严,荡然无存。

电影《深海长眠》里的男主,因为一次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在痛苦中,活了26年。他想要体面地离开,但靠自己的力量做不到。《深海长眠》是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男主对于离别时“尊严”的执着,令人印象深刻。

提起“尊严”,想起之前去方舱的大巴车上,一位老人的经历。大巴车停在方舱门口,医护人员还在交接。车上的老人,忍不住要上厕所。可司机没确认具体的方舱位置,让老人稍稍忍下,老人无奈转身。

下车时,这位老人的每一步鞋底下,都有清晰可见的鞋印。鞋印,是流到鞋子上的尿。

从老人低着的头来看,发生这样的事,她的内心一定很难平静。因为,有个叫“尊严”的东西,离开了那么一会。

老人的事情,属于突发事情。而大多时候的离别,是来得及好好做准备的。那时候想要的尊严,最后的体面,或许是可以成全的。

《可喜可贺的临终》里,分享的离别案例,大多数的主角,虽然深受病痛的折磨,但最后离别的那段时间,是在居家安宁照护的服务下,根据自己的意愿生活后而离开。

离别时,可喜可贺

在《可喜可贺的临终》里,小笠原文雄对于“可喜可贺”的定义是“开朗、自由地生活,平静地离开”。

想要做到这样的情形,是少数人才有的待遇。电视剧《人世间》里的周秉义,身患重病,最后是在和妻子旅行的过程中,靠在身边人的肩上离开的。

纪录片《人生果实》里的老先生,离开时,相伴几十年的老伴,深情而安静。整个离别的过程,在《人生果实》中所展现出来的,是很平静的。

《人世间》里的周秉义,和《人生果实》里的老人,他们俩的离开,算得上是“可喜可贺的临终“吧。

想要做到这样,少不了提前沟通。

个人的提前安排,《可喜可贺的临终》的书中提到的是“ACP预立医疗计划”,相当于“生前预嘱”。个人的提前安排,最需要得到的是亲人的理解。

而亲人,往往是很难理解的。

《可喜可贺的临终》里,提到了一位72岁的老人,因为老伴要去医院治疗,身边少了照顾的人。医生在了解她的情况下,觉得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老人也能照顾好自己。但老人的孩子,坚持将她送入医院,结果容易胆小紧张的老人,在住院后2天,就离开了。

每个人都有面对离开的那一天,想要“可喜可贺”,得做好提前沟通,得到亲人的理解与支持。

写在最后的话

阅读《可喜可贺的临终》,更新了对于“离别”这件事的看法。

《可喜可贺的临终》里提到的现象,在他们的社会,也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才慢慢形成的观念。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即将告别生活时的活法。当然,他们的医护措施,也在保障着做出选择的人们。

但现实是骨感的,不管是人们对于“离别”的观念转变,还是相应医疗机构的专业性和人文性,都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不管如何,现在就能改变的一个观念,就像《可喜可贺的临终》说的那样:重要的并非死亡的那一刻,而是在活着的时候。

看到当下的力量,而这“当下”,包括离别。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欢迎关注,共同成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