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昆明蓝花开满枝头(芳华正茂盘龙如歌)

昆明蓝花开满枝头(芳华正茂盘龙如歌)村子的位置还很独特,在赛典赤主政云南时,修金汁河从波罗村过,并把波罗村定为当时离昆明城最近的两个驿站之一(另个是大板桥)。由此可见,波罗村的地位不容小视。说句不夸张的话,写昆明历史,不把波罗村带上一笔,应该是个缺憾吧!波罗村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还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原来的常住民,不可能是这个村的古民族,六、七十年代,曾有“双龙”里面穿撒梅服装的人来村里卖山货,不懂事的小孩一见就喊“保保来了”。而这些人马上反讥,“保保是你们的老祖宗。”后来在两龙潭的山脊(后开垦成山地)里干活,偶尔会看到陶片之类的物品,这可以说明波罗村的先民当时是住在两龙潭之间的山脊上,滇池的水一退再退,后来的居民追着海水,移到了现在的位置。这些原住民中,有随忽必列征南留下的完姓村民,有明、清时先后来到的李、杨、赵三姓村民,他们先后定居在波罗村,完姓居住地“完家巷”,李姓居住地叫“李家巷”,杨姓和赵姓也同样各命其名,一条十字街道

【序】城市文化,包括了历史、人文、建筑以及经济发展,就像绽放的花朵,年复一年,芬芳浮动香无比,刚柔幽雅花烂漫。盘龙区十二个街道如同十二朵鲜花,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斗转星移,总是这般桃红柳绿,总是这般蒸蒸日上。从1956年建区至今,这十二朵可人的鲜花都充斥着甘甜的味道,显得安然和澎湃。

昆明蓝花开满枝头(芳华正茂盘龙如歌)(1)

昆明蓝花开满枝头(芳华正茂盘龙如歌)(2)

昆明蓝花开满枝头(芳华正茂盘龙如歌)(3)

上数波罗 下数可乐

昆明蓝花开满枝头(芳华正茂盘龙如歌)(4)

这里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龙潭,有沼泽,还有梯田,一条弯弯曲曲的金汁河从村边的山脚缓缓流过,浇灌着流域内的万亩良田,波罗村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昆明蓝花开满枝头(芳华正茂盘龙如歌)(5)

提到“波罗村”,老昆明人都会脱口而出:上数波罗(村),下数可乐(村)。

初到昆明的外地人年一听到波罗村,会误认为是产菠萝的地方,其实不是。据祖上留下来的说法,它的名号是与昆明的水有关。相传当昆明还是古滇池的时候,汹涌的波浪来到这座小山前无路可走落下了,因而取名“波落”。后来有人居住,就叫波落村。再后来,后人为了简便,取其谐音,就成了波罗村了。

这里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龙潭,有沼泽,还有梯田,一条弯弯曲曲的金汁河从村边的山脚缓缓流过,浇灌着流域内的万亩良田,波罗村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而今,随时光演进,这里鸡犬相闻的岁月已变成了车水马龙的繁华。我想留住些这个乡村的岁月记忆,故尔驻笔。

波罗村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还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原来的常住民,不可能是这个村的古民族,六、七十年代,曾有“双龙”里面穿撒梅服装的人来村里卖山货,不懂事的小孩一见就喊“保保来了”。而这些人马上反讥,“保保是你们的老祖宗。”后来在两龙潭的山脊(后开垦成山地)里干活,偶尔会看到陶片之类的物品,这可以说明波罗村的先民当时是住在两龙潭之间的山脊上,滇池的水一退再退,后来的居民追着海水,移到了现在的位置。这些原住民中,有随忽必列征南留下的完姓村民,有明、清时先后来到的李、杨、赵三姓村民,他们先后定居在波罗村,完姓居住地“完家巷”,李姓居住地叫“李家巷”,杨姓和赵姓也同样各命其名,一条十字街道把四条巷子串了起来,渐渐地,这条十字巷里的居民四个姓没有了严格的区分,除了原来的四大姓氏,还有几户小姓。而每条巷几乎都是一个姓占大多数人家。由于大家都是移民,所以不排外且有包容之心,后来又陆续迁来了几个小姓居民,大家和睦相处,共同度过了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

村子的位置还很独特,在赛典赤主政云南时,修金汁河从波罗村过,并把波罗村定为当时离昆明城最近的两个驿站之一(另个是大板桥)。由此可见,波罗村的地位不容小视。说句不夸张的话,写昆明历史,不把波罗村带上一笔,应该是个缺憾吧!

说到抗战时期,昆明屡遭日机轰炸,日寇还制造了“小西门”及“交三桥”惨案,当时是美国飞虎队帮助我们把横行霸道的日本侵略者打得再也不敢来肆意张,而指挥飞虎队飞行作战的雷达站(波罗村人叫电台,这地方叫电台上)就建在波罗村。解放初期,波罗村属第七区(也有老人说是第六区),但不管是第几区,总之当时的区政府确实是在波罗村,而且那些政府机构的房屋,有相当一部分一直保存在村中,直到“城中村”改造才寿终正寝。建国初期,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波罗村人就把大批的土地献给国家建起了内燃机厂、煤机厂、电工厂、阀门厂、金殿化工厂、农药厂、骨粉厂,随着这批工厂不断扩充,波罗村人仍然继续支持政府,贡献着自己的土地。

农业学大寨时期,波罗村人打出口号“远学大寨,近学黑乔母”(黑乔母是西山后面的一个村庄),动员全村青壮年把属于本村的两座山头炸成了台地。所以说,波罗村从没淡出过历史,而且把着时代的脉搏前进。由于村子所在的地理位置特殊,村民们对马情有独钟。因为马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元素。旧社会波罗村的有钱人家除了牛(牛更是农耕的好帮手),还要养一两匹驮马,农忙时帮村民将山下收获的农作物驮回村中打场,又将村中的农家肥驮到田间。农闲时,可赶着马儿进山驮柴,也有赶着驮马经商的。解放后一直禁养驮马,改革开放前,曾有少数胆大的村民试图养私马,但都被上级部门严令禁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波罗村养马之风盛行,一时间村里的马不少于二、三百匹 真是一夜春风来,数百马儿创奇观。之前,村中按上级要求已将土地改成园田化耕地,进村没有马儿,劳作时人拉手推车,进村爬坡异常吃力,现在手推车改成了小马车,省了不少力。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村民们用小马车拉回了不少财富,村中原来的土木结构民居,逐渐换成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房。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小洋房,先是两层,后到了三层、四层,但为数不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到了城中村改造时,村中五层以上的楼房随处可见,个别人家甚至盖到了七层,有村中的老人说,这是盖高楼大厦了。所以说波罗村人永远都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可谓是近代发展史的缩影了。在改革开放兴起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大潮中,波罗村同样没拉下,相继建起了多个预制板厂、包装箱厂、炼铁铸造厂、五金厂、家具厂。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高峰时达到数万人,可与一个小县城的规模媲美。

改革开放导致了昆明北市区这一方的繁荣昌盛,使这一方土地上农村变城市,农田变高楼,农民变居民,波罗村人正去往先辈们不曾达到的生活梦想之中。他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先人传下来的博大胸怀,紧跟时代的步伐。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会越来越宽广,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幸运,两个一百年的梦想即将到来,波罗村人也一定会继续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自己光辉的足迹!

昆明蓝花开满枝头(芳华正茂盘龙如歌)(6)


来源:盘龙区委宣传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