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低头捂脸(那英怂了)
那英低头捂脸(那英怂了)其实,不论外界如何评价,仅凭她敢于做自己的率真个性,又何曾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和潇洒呢?“那英没心眼,一百个她加起来,心眼都没一个宁静多。”瞬间从歌坛大前辈变身搞笑担当,毫无架子地同身边人打成一片。而她在节目中流露出的直率与真性情,也引发不少热议。单前两期,就有很多人说:
那英是歌坛的大姐大,口碑一直很炸裂。
最近,她霸气回归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吸引了大波观众的眼球。
台上的那英一如往昔,“开口跪”的实力永远不会让人失望。
到了台下,她却完全变了样。
瞬间从歌坛大前辈变身搞笑担当,毫无架子地同身边人打成一片。
而她在节目中流露出的直率与真性情,也引发不少热议。
单前两期,就有很多人说:
“那英没心眼,一百个她加起来,心眼都没一个宁静多。”
其实,不论外界如何评价,仅凭她敢于做自己的率真个性,又何曾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和潇洒呢?
演好内在的“三重奏”
55岁的那英,经历过事业和感情的波澜起伏,是个有酒有故事的女人。
网友评价她说:
“她的人,就跟她的歌一样,豪放潇洒,又有一些沧桑。不过她是真性情,活得也很真实,叫人羡慕。”
的确,活得真实潇洒,是很多人都追求的人生状态。
但能像那英这般真性情,不仅需要外在潇洒,更需要内在爽快。
那英为什么能做自己?
因为她演好了内在的“三重奏”——自由、负责、边界。
心理学家康德认为,自由就是不受驱使。
正是因为内在不容易受外界驱使,那英才能演好第一重奏——自由,对自己的选择和信念都更加笃定。
之前,那英参加《浪姐2》,就显露出心灵自由的面向。
当她从高高的评委席走向舞台,有不少人说她跳舞“惨不忍睹”。
铺天盖地的嘲弄声,换个人可能就坚持不住了,但那英没有。
因为她相信,只要肯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也因为她知道,跳舞虽是自己的短板,但人不应该在意外界的质疑和压力,要顺心、自由地活,既然想跳,那就给自己勇敢跳的机会!
于是,她苦练舞蹈,全力以赴,甚至挑战空中瑜伽、打水鼓,最终展现出近乎完美的舞台表演。
无疑,她拿出了姐姐乘风破浪的英姿和勇气,也充分遵照了自己的内心。
做自己,有时还要承担风险和代价。
那英的直爽个性,不免会得罪一些人,给自己招来非议和黑料,她说:
“我最大的优点是真实,最大的缺点也是真实。”
但是,她演好了第二重奏——敢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某次电影节中,记者问到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八卦,那英直说:“不要触及我的底线,不然会翻脸!”
不论事后外界如何看待,她都表示做人有原则,维护自己的底线并不丢人。
还有一次在聚会上,她向林志玲敬酒,对方却迟迟不喝,那英便认为林志玲是做作、是不懂规矩,两人还起了冲突。
后来,那英才知道林志玲对酒精过敏,并为自己先前的指责深感愧疚,也在节目中主动谈到此事,真诚道歉。
最后,那英还演好了第三重奏——有边界地做自己。
当别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与自己不同时,不去干预别人;
当别人质疑自己的时候,也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选择。
在一次访谈中,记者问她:“有人说你有点儿‘二’,你接受这个评价吗?”
那英回答说:“我特别接受别人说我‘二’,用一个特别健康的心态去接受别人说你‘二’就够了。”
这样爽快的回应,也能看到她内在清晰的边界。
别人有别人的言论,自己也有自己的态度。
那英,走好了自由、负责、边界这三部曲,所以才活得潇潇洒洒,明明白白。
漫漫人生路,敢于做自己,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馈。
当你穿越迷障,看清自己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敢做自己。
在生活中,常看到一些人,内心有各种挣扎和对抗:
一方面,很想不顾别人的眼光做自己,坚持自己的选择和理想;
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外界的评判,想妥协、想赢得别人的喜欢……
从而,困在摇摆不定的漩涡中,让自己过得不开心。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自我概念不清晰,就难以做自己。
坚持做自己的前提,是看清自己。
就像王珞丹,这几年一直不温不火。
她其实很看重名气和外界的评价,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肯承认,压抑自己的野心。
可她一系列的行为,似乎都在说:是的,我需要关注。
之前,一条“王珞丹退圈”的话题上了热搜,有粉丝问她是不是真的?
她回复“是的”,随后立刻删除。
前后矛盾,引得很多人评价:“想红想疯了吗?自导自演退圈话题”“米莱不一定要赢过夏琳,做自己不好吗?”
一个看不清自己的人,总是迎合外界的目光,容易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也容易迷失在嘈杂的声音里。
而敢做自己的人,却不一样。
那英对自我始终有着清晰的认知。
她知道自己的个性藏不住太多情绪和想法,过多掩饰只会委屈自己,也让别人感觉不真实。
她把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反而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觉得她很可爱。
前些年,有人说那英的演唱事业已经到了瓶颈期。
可那英知道,不论到了什么年龄,自己都深爱音乐,绝不会止步现状。
只要能拓展音乐领域,她都愿意挑战。
在《中国好声音》,那英担任导师,是对自我的突破;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那英成为学员,是对自我的挑战。
她的身份在变、音乐形式在变、外界给她的标签在变。
唯一不变的,是她对音乐的真心付出和坚持热爱。
唯一不变的,是她始终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想要做什么?想要追求什么?
亲爱的,外界所有的声音都只是干扰自己的屏障。
当我们能够穿越屏障去看清自己,便不会在挣扎的漩涡中丢失自己。
成为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
尽管外界很多人说那英“有嗓子,没脑子”。
但,她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声音而改变自己。
那英说:“女人的最美的样子就是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我从来不装,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也许,她的这种真性情,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拿来即学。
也不是成了她那样,就一定能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和喜欢。
但,正如罗杰斯说:“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我们不需要成为那英,成为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
1、觉察标签认识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恍如漂浮在人群的一朵云,并不知道自己是谁。
哲人苏格拉底的墓碑上刻着一行字:认识你自己。
如何认识自己呢?
可以通过标签了解自己。
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谁?”
这时,你可能会搜索到很多标签:
“别人都叫我老师”“他们都说我很强势”“我是文科女”……
大多数人对自我认知的第一个途径,都是通过这些标签来定义自己。
然而被标签洗脑后,我们就成了标签里的人,可那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你试着去觉察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思考下:它们合理吗?客观吗?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
通过觉察和反思,你就不再轻易被标签所束缚,而是更多地触摸自己真实的心扉。
当你真正认识了自己,也就知道如何成为自己。
2、做好自我分化,平衡自我和外界
心理学家鲍恩曾提过一个概念:自我分化。
简单来说,就是分辨感受和事实,区分自己和他人。
当我们有了这种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就会有清晰的自我感,在外界压力下也能坚持自我。
自我分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内心层面。
在嘈杂的声音里,能够辨别哪些是别人的感受,哪些是自己的。当情绪来临,就能有意识地选择让自己受理智支配。
二是外部关系层面。
与人交往时,能体验到“亲密感”,也知道自己具有“独立性”。
不会因为他人失去自我,误以为对方的立场就是自己的立场,而是坚定自我,同时又能允许别人做自己。
3、为自己负责,深入潜意识活出自我
催眠治疗大师艾瑞克森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状态,只有接纳自己的生命状态,让深藏的潜意识能量流动起来,才能越过灾难,活出生命的真正意义。”
没有一个生命,能够为另一个生命负责;
每一个生命,都只能为对自己负责。
潜意识,藏着丰盛的资源,善于挖掘便能修改命运。
请保持一个静坐的姿势,闭上眼睛,问问自己:
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我总是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
究竟是什么让自己打消了一贯以来的想法?
……
这样的小练习常做,那些深埋在潜意识的信念就会被你看见。
你会从中知道,限制自己的枷锁到底是什么?
从而,更勇敢地打破它,找回做自己的力量。
《无声告白》里提到: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做回真正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潇洒做自己!
策划 | 六记
编辑 | 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