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对科举制的评价(刘立夫钱穆)
钱穆对科举制的评价(刘立夫钱穆)唐代科举制提倡“怀牒自列”,让士人自行报名参加考试,给予平民直接入仕的权利。政权开放是科举制的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以科举社会代替门第社会,是社会形态的巨变。各地方的名士才子经考试遴选,由社会进入政府工作,再以政府名义管理社会,这种公开竞选是进步的表现。二、科举制实现政权开放“世卿世禄制”注重血统,“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科举制有所不同,它的原则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许多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便有了进身之阶,通过科举入仕登上政治舞台。科举制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实现了政府机构组织由门阀士族向官僚士大夫的转变。科举制的出现弥补了选举制的不足。汉代察举制度的本意是推荐地方上节操高洁之人入朝为官,但数百年后,却被演化成营私舞弊、拉帮结派的工具。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也只是乱世的权宜之举,却难以考察贤人而实不贤,中正而并不中正,到后期,其甚至成为巩固门阀政治,阻塞寒素
钱穆:科举制度的三大作用
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它始于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直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慈禧太后下令将其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作用可谓巨大,不仅建构了中古中国科举时代和科举社会,也间接影响了西方的文官制度,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孙中山直言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并无不妥。
正因为此,当清末废掉科举以后,很多文人还想不通,颇多微词。如钱穆,他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某一制度之创立绝非凭空,它必有渊源和前身可供追溯,如此讲制度,才能把握得各项制度之真相。他梳理了中国考试制度的历史脉络,对于科举制的优胜之处,有一番考察。
一、科举制实现阶级消融
“世卿世禄制”注重血统,“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科举制有所不同,它的原则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许多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便有了进身之阶,通过科举入仕登上政治舞台。科举制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实现了政府机构组织由门阀士族向官僚士大夫的转变。
科举制的出现弥补了选举制的不足。汉代察举制度的本意是推荐地方上节操高洁之人入朝为官,但数百年后,却被演化成营私舞弊、拉帮结派的工具。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也只是乱世的权宜之举,却难以考察贤人而实不贤,中正而并不中正,到后期,其甚至成为巩固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工具。唯有科举制将众人置于同一起点,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家族式的政治垄断。
因此,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考试内容单纯,可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二、科举制实现政权开放
唐代科举制提倡“怀牒自列”,让士人自行报名参加考试,给予平民直接入仕的权利。政权开放是科举制的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以科举社会代替门第社会,是社会形态的巨变。各地方的名士才子经考试遴选,由社会进入政府工作,再以政府名义管理社会,这种公开竞选是进步的表现。
唐朝有一士子名叫王播,因家贫借住于惠昭寺木兰院,却时常遭僧侣欺侮,众僧人斋后才敲钟叫他吃饭。面对残羹冷炙,王播深感受辱,从此发奋学习。王播中举后,入朝为仕,累官至宰相,成为第一位寺庙里出来的宰相。这个“饭后钟”的故事,成为寒门子弟“飞跃枝头”的典范。
三、科举制推动了政治统一
钱穆认为,科举制促进地方和中央情感和文化上的交融,各地方的优秀人才定期聚集到中央,如此一番,便可筛选全国人才,促进地方向中央靠拢,且每年分给地方的名额平均,断不会有不公之声。
此外,科举制的出现提升了民众参与政治的兴趣,以往平民食不果腹,自然无余力思考上层建设,自身也缺少途径实现自治。科举制以民治民,能激发民众的爱国意识,使平民更关心国家,这便是唐代往下一千年来,读书人“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的缘由。
政治要实现统一,还需依赖文化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大费周章,科举制的见效却很快,其考试内容固定,唐代偏重诗赋,宋朝考经义,无论是何种内容,都使社会形成了崇尚文化知识的风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无形中成为保障文化代际传播的历史纽带。
事实上,科举制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也是门阀士族与平民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既为知识分子树立了“做人上人”的目标理想,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
清末废除科举后,钱穆痛心疾首,称这一举措为“聚九州铁铸成大错”,惋惜文化之陨落。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钱穆只看到了历代科学的积极作用,他的视野毕竟还停留在“读书做官”这个层面。在东西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近现代社会,科举作为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虽然公平公正,是那个时代极为先进的制度,但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读书做官,而是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精英,这是科举制度没落的根本原因。
今天,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其系统性远胜于古代的科举,但二者的本质并无不同,只是形式更为多样。从这个意义上说,钱穆的批评就显得有些书呆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