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君子不立危墙,不行陌路,不入深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君子不立危墙,不行陌路,不入深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从《诗经》里面的作品看,那个时候正处于自由恋爱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过渡期,婚姻还是相对自由的,无论社会舆论、伦理道德还是法律规定,对男女私奔大体持一种容忍和开放的态度,男女约会是一种很浪漫和诗意的事情,大可不必冒着刺骨的寒风和雨雪的夹击离家出走,更没有道理把父母比作像这种极端天气一样恶劣以及狐狸一样狡诈,因此我更相信这就是一种不居乱邦的君子之为,和“不立乎岩墙之下”的自保。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三进三出卫国,也是看不惯卫国上下的做派,因此我想,主人公的行为也符合孔子的思想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第三章出现了狐狸和乌鸦?按照当时的认知习惯,狐狸代表了阴险善变和诡计多端的当局,是出逃的原因,乌鸦则暗示着只有离开才会有生的希望。也有说“莫黑匪乌”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说法的原始出处,也许吧,《诗经》里有很多诗句成为后世的流行语,但意思却大相径庭,比如桃之夭夭。诗分三章,依然采取的复沓方式,尤其是第一章

孟子曾经说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这就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句话的由来。什么意思呢?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命运使然,接受命运的安排顺应命远的安排才是正确的。因此知道这种安排的人不会待在明知道危险的地方,而是远离危险。按照命运的安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即便是死了,也是正常的,而由于过于固执、教条,局限于条条框框,就会死于非命。

孟子这话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为什么还要选择躲避危险?好歹都是一个死,为什么还有“尽其道而死”和“桎梏死者”的区别?这就是常说的知天命尽人事,不能因为有了命运的安排就坐以待毙,在这种安排下还可以有所作为。更重要的是,又有谁知道自己的命运是如何安排的?躲避危险,选择生存,这是本能,顺应本能,就是顺应命运的安排,所以后面才说要“尽其道而死”,也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尽自己所能。孟子或者说儒家的思想是积极的入世思想,绝对不会提倡被动等死,而是积极有为,尽道而死,才死得其所。

说这些,无非是想为《北风》主人公的行为找个理论支撑。对于这首诗,主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逃亡说,一种是私奔说。逃亡说说的就是卫国领导层大搞内卷,乱套是早晚的事,有识之士为求自保而逃离,这也正是孔子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至于逃到哪里去,孔子也说了,叫“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是倡导礼义之人,绝对不主张造反,但是也不能等死啊,等死那就是“桎梏死者”,所以就干脆归隐,这也正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徘徊在儒道两家的原因,得志时奉行儒家思想,治国安邦兼济天下,失意时崇尚道家精神,隐逸山林独善其身。而私奔说自然就是说这是一对热恋的男女,趁着雨雪天气家人疏于防范而离家出走,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么,到底是哪种说法更接近真相呢?我们还是从诗句中寻找答案吧。

君子不立危墙,不行陌路,不入深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1)

诗以风雪起兴,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天气状况,更重要的是采用《诗经》比兴的手法,以此暗示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

诗分三章,依然采取的复沓方式,尤其是第一章和第二章,仅仅是几个字的改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凉”和“喈”用以强调北风之刺骨、之凌厉,“喈”原本是鸟叫声,此处是描写北风发出的尖锐急促的呼啸声。“雱”与“霏”则强调了雨雪之大,“行”和“归”表达的是主人公强烈的逃离意愿。过去女子出嫁为“归”,这应该是私奔说的一个依据吧?“惠而好我”更被认为是女子对男子的态度,惠,可以理解为贤惠,也可以理解为施惠,贤惠是用来描写女性的,而施惠则表达的是一种赏识和信赖,还有一个词惠然,表示顺心的样子。好,读四声,做动词用,喜欢。这句话确实可以理解为女子喜欢男子,但也可以理解为朋友之间的信任与托付。

“其虚其邪”的“虚”,此处应该是胆小、懦弱的意思,有人解释为徐缓,连同“邪”,也作为“徐”的假借字,为的是和“既亟只且”的“亟”相对应,一快一慢,反映的是两个人不同的心情和态度,也有一定的道理。快,是因为事情紧急;慢,是因为心存疑虑。为什么心存疑虑呢?还不是胆小有顾虑。邪,读yé,更多的时候是语气词。亟,《说文》敏疾也,引申为急迫、紧急。只且,语气词,表示感叹。

第三章出现了红狐和乌鸦两个意象,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认知里,狐狸代表妖冶的女性,或者干脆就是妖精的代名词和鬼魅的化身,而乌鸦叫预示着不吉利。私奔说将狐狸解释为男性伴侣,我相信这种说法难以服众,我也没有查出任何文字依据。又说古人将乌鸦视为吉祥鸟,虽然这对当代大众的认知是一种颠覆,但是周朝那个时候确实有这么一说,这来自于“乌鸦报喜,始有周兴”,据说乌鸦衔着粮食的种子给了周朝的始祖后稷,由此成就了后稷我国农业奠基人的地位,也才有了周朝的肇始。乌鸦是黑的,周朝的时候视黑色为贵,就连婚礼上新郎新娘的婚服,也是黑色为主饰以红边。

君子不立危墙,不行陌路,不入深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2)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第三章出现了狐狸和乌鸦?按照当时的认知习惯,狐狸代表了阴险善变和诡计多端的当局,是出逃的原因,乌鸦则暗示着只有离开才会有生的希望。也有说“莫黑匪乌”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说法的原始出处,也许吧,《诗经》里有很多诗句成为后世的流行语,但意思却大相径庭,比如桃之夭夭。

从《诗经》里面的作品看,那个时候正处于自由恋爱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过渡期,婚姻还是相对自由的,无论社会舆论、伦理道德还是法律规定,对男女私奔大体持一种容忍和开放的态度,男女约会是一种很浪漫和诗意的事情,大可不必冒着刺骨的寒风和雨雪的夹击离家出走,更没有道理把父母比作像这种极端天气一样恶劣以及狐狸一样狡诈,因此我更相信这就是一种不居乱邦的君子之为,和“不立乎岩墙之下”的自保。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三进三出卫国,也是看不惯卫国上下的做派,因此我想,主人公的行为也符合孔子的思想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