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切皆有望万物皆可期翻译(其实皆以为善中的)

一切皆有望万物皆可期翻译(其实皆以为善中的)既然没有“其实”,那就“其”是“其”,“实”是“实”。翻查百度,有人认为“实”是“本心”的意思。但查《王力古汉语字典》和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实”并无“本心”这个义项。先翻查各种虚词词典,无“其实”;上古版译为“作为大臣或儿子不通晓《春秋》的要义,一定会陷入篡位弑父的法网中,落得该死的罪名。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只是因为不懂礼义,受到舆论随意的谴责也不敢辩驳。”中华版译为“作为臣下、儿子而不通晓《春秋》大义的,一定会陷入杀君杀父的罪行而落得该死的罪名。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做善事,却因不知道《春秋》大义,被人定上莫须有的罪名也不敢辩白。”看到原文“其实皆以为善”被译为“其实他们都……”,就觉得有点奇怪,因为记忆中,文言文中的“其实”不是一个复合词,不可能和今语相同。

《古文观止》卷五史记选文,总共15篇,目前已经读到第14篇“太史公自序”。因为时时关注俄乌战争,所以读得很慢。

今天读到“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对“其实皆以为善”的“其实”起了疑心。

照例看看坊间大出版社的译文:

岳麓版译为“做人的臣下、儿子,却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然陷入篡位弑君的极刑,得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是把这些当作‘善’来做的,由于不懂得《春秋》要义,受到凭空加给的罪名也不敢推辞。”

上古版译为“作为大臣或儿子不通晓《春秋》的要义,一定会陷入篡位弑父的法网中,落得该死的罪名。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只是因为不懂礼义,受到舆论随意的谴责也不敢辩驳。”

中华版译为“作为臣下、儿子而不通晓《春秋》大义的,一定会陷入杀君杀父的罪行而落得该死的罪名。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做善事,却因不知道《春秋》大义,被人定上莫须有的罪名也不敢辩白。”

看到原文“其实皆以为善”被译为“其实他们都……”,就觉得有点奇怪,因为记忆中,文言文中的“其实”不是一个复合词,不可能和今语相同。

先翻查各种虚词词典,无“其实”;

既然没有“其实”,那就“其”是“其”,“实”是“实”。翻查百度,有人认为“实”是“本心”的意思。但查《王力古汉语字典》和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实”并无“本心”这个义项。

于是,开始理顺上下文。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为,做;臣,臣子;子,儿子;而,连词,表转折;之,助词,的,表领属;义,要义,意义;者,助词,…的(人);

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必,副词,必定;陷,动词,陷入,坠入,掉进;篡弑,篡位弑父;之,的,助词,表修饰;诛,动词作名词,声讨,杀戮;名,名声;

其实皆以为善。=其实皆以(之)为善;其,他们,指“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实,副词,确实;皆,都;以,以之,认为他们;为,做;善,好事;

为之不知其义。为,动词,做;之,指前句的“善”;其,指《春秋》;义,意义,要义;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动词,遭受;之,指《春秋》;空言,空泛不切实际的言论;之空言,指《春秋》加于人的不实罪名;而,连词,表转折;辞,动词,推却不受;

这里说明一下:“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这句比较难的是其中的“之”字,为什么这里的“之”是指《春秋》,或者说是史书呢?我讲个故事,大家就都明白了。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不君,晋国上卿赵盾进谏不听,反要谋害他。赵盾堂弟赵穿于桃园弑灵公。史官董狐以赵盾在事变时,赵盾未出国境又返回,回来又未杀赵穿,故于史书书其事曰“赵盾弑其君”。赵盾终蒙弑君罪名。孔子为赵盾惋惜说,“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但同时,孔子对董狐也大加赞赏,称他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

因此,这段话可译为----

原文:“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译文:“做人臣子儿子却不通晓《春秋》的要义的人,必定陷入篡位弑父的声讨(中),(蒙受)死罪的名声。他们确实都认为(自己)在做好事,做好事(却)不知道《春秋》的要义,遭受《春秋》施加的不实罪名却不敢推却不受。”

有时候,稍不留意就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告诫自己,慎之,慎之。

一切皆有望万物皆可期翻译(其实皆以为善中的)(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