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为什么发疯(能真正读懂的人不多)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为什么发疯(能真正读懂的人不多)这篇小说以“狂人”的形象和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表达了对中国乃至人类前途的深切忧愤。在鲁迅众多作品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狂人日记》,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题材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对于这种现象,我只想说,进步的思想没有不合时宜,在旧时代鲁迅是斗士,在新时代里,我们依然要向鲁迅先生致敬,毕竟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人,并没有随着新时代而消失。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鲁迅先生都不会过时,鲁迅向愚昧宣战意在唤醒更多国人的精神也不应该被舍弃。要想深入地了解鲁迅,就需要从他的文章入手,毕竟透过笔下的文字,可以洞悉作者的灵魂。
如今,围绕着去鲁迅化之风猛然来袭,一直争议不断。
鲁迅是民族的脊梁,在旧时代,他志在以凌厉的笔杆子唤醒更多沉睡的国人,他时刻准备着向愚昧无知宣战。
可是百年之后,中华民族已经强势崛起,便有些人认为鲁迅已经不合时宜,他的文章更是充斥了各种黑暗,于是便兴起了一股去鲁迅化的歪风。
曾经被80、90后学习的那些鲁迅的经典著作,也不再变得重要,甚至有些在教材中已经不见了踪影。
对于这种现象,我只想说,进步的思想没有不合时宜,在旧时代鲁迅是斗士,在新时代里,我们依然要向鲁迅先生致敬,毕竟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人,并没有随着新时代而消失。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鲁迅先生都不会过时,鲁迅向愚昧宣战意在唤醒更多国人的精神也不应该被舍弃。
要想深入地了解鲁迅,就需要从他的文章入手,毕竟透过笔下的文字,可以洞悉作者的灵魂。
在鲁迅众多作品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狂人日记》,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题材都有着很高的地位。
这篇小说以“狂人”的形象和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表达了对中国乃至人类前途的深切忧愤。
在很多人看来,这篇文章的深意莫过于此,但真正自己去读的时候,很多人却会发现很难真正读懂它,在我们的印象中,狂人是鲁迅虚构出来的人物,其实狂人是有原型的,他就在鲁迅身边,只可惜知道的人并不多。
鲁迅志向的转换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户小康之家,但随着他父亲的生病,家境每况愈下,正如鲁迅所言: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就经历了这种家道中落的痛苦,当然也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这或许就是人生经历赋予鲁迅的一笔巨额财富。
正是犹如父亲的重病,让他在内心中树立了要当医生的愿望,进而救治那些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他想着当战争来临时,也可以去当个军医,以此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当他留学日本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他内心抑郁的事情,甚至愤慨的事情。
当时正当日俄战争时期,自然少不了那些关于战事的画片,鲁迅便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去观看,有那么一次,鲁迅却在画片中见到了久违的中国人。
在画片中,有一个国人被绑在中间,许多国人站在左右两边,这个被绑着的国人据说是替俄国人做了军事上的侦探,被日本人抓捕之后,要斩首示众,而周围站着的则是来观看这一形式甚至会喝彩的人们。
如此麻木不仁,刺痛了鲁迅的心。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戊戌六君子被处决的画面,周边依然围着一群人,他们来到刑场不是为了感伤六君子,而是为了看一场大戏,甚至这群围观的人,还向他们扔去烂菜叶以增加“趣味性”。
多么相似的画面,多么令人痛心,从那次之后,鲁迅便觉得学医并不是一件紧要的事情,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多么健全,也只能成为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要转变,他认为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就此走向了一条要用文字敲击国人心灵的道路。
而《狂人日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狂人日记中的“吃人”当我们了解了《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之后,对小说中的内容理解起来就比较轻松了。
在小说中,狂人是个被迫害者,而内容也是以他自述日记的形式来写的,当我们看着他的日记,也进一步回到了那个令人畏惧的旧社会。
在狂人的周围有着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但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他们都对狂人很不友好,直到他悟出了这些人是想着吃了他。
当想到这点之后,狂人便想着将这件事给研究明白,于是便翻开历史书查探,这本书没有年代,却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后来他又仔细看了半夜,才明白,满本都写着“吃人”。
狂人想要争夺枷锁,便想着求救于自己的大哥,结果却发现,连大哥也想着吃了他,狂人陷入了绝境,他对周围吃人的人很恐惧,努力想与他们划清界限,但他最终却意识到自己也是吃人的人。
狂人还有个妹妹,在五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当时他的大哥管着家务,他便认为大哥一定将他的妹妹掺在饭菜中,无意之中,他必然“吃了妹子几片肉”。
进而狂人得出了结论,“我”已经有了四千年的吃人履历,最后他发出了内心的呐喊: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原型我们或许会觉得,狂人是个病人,周边的人并没有想着要吃他,而是他自己幻想着周边的人都要吃他,进而癫狂。
仔细想想,狂人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他是被旧社会下迫害的众多人中的一位,荒诞的背后不是荒唐,而是深入骨髓的痛。
值得一说的是,狂人并不是鲁迅幻想出来的人物,而是就在他的身边实实在在存在的亲人。
狂人的人物原型是鲁迅大姨母家的第四个儿子阮久荪,比鲁迅小五岁,在当时他是一位很有才华,很有思想的进步青年。
后来去了北京做事,但在旧社会的压抑下,阮久荪很快病了,他得的是一种名为“迫害狂”的精神疾病,时刻觉得有人要谋害他。
最终他给母亲和姐姐写了绝命书,直言有人会要了他的命,在这种精神的压抑下,阮久荪彻底被逼疯了,好在他后来得以痊愈,但他在鲁迅心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是啊,阮久荪的精神病好了,但大众的精神,什么时候能好?
所以鲁迅便以阮久荪为原型创作出了“狂人”,然后借着狂人的口,说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迫和迫害,进而想要唤醒旧社会下沉睡不醒和麻木不仁的国人。
其实,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里,大部分人都在崩溃的边缘,只是没人敢率先呐喊,以至于大多数人都觉得这种向来如此的不合理便是正常。
那么从来如此,便对吗?
鲁迅觉得不对,我们也应该觉得不对,不是吗?
参考资料:《狂人日记》/《鲁迅传》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