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劝谏失败的例子(尽忠劝谏的三种策略)
直言劝谏失败的例子(尽忠劝谏的三种策略)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叹。后面接着说,“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一般的人都忽略了做事的根本。本应以预防为主,让火灾根本就不会发生,而不是等火灾发生之后再去救火,火灾造成的损失已经无可补救。但是人们往往看重的是问题出现以后的处理,反而觉得这些帮助救火的人特别有功。这就是看事情目光比较肤浅,看到的都是眼前之利。所以,家里着火的这个人分不清事情的本末。后来邻居家果然发生了火灾,烧到旁边堆放的柴火,房屋也烧着了。邻居们都赶来救火。火被扑灭之后,邻居家的人便开始杀羊摆酒,犒劳这些帮助他们救火的人。火灾发生之后,邻居也懂得要把烟囱做得弯曲一些,把柴火也搬离了灶台。但是,邻居仍然不肯请淳于髡来饮酒吃饭。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讥讽他“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焦头烂额,反为上客”。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智慧,便分不清孰轻孰重,到底应该感恩谁,还会舍近求远、本末倒置。臣子尽忠心向君主劝谏的时候有三种策略:“一日防”,一是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本文共2428读大约12分钟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六《申鉴》。臣子尽忠有三种策略:第一是预防,第二是补救,第三是告诫。错误尚未发生而能设法避免,称为“防”;刚刚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称为“救”;已经造成既定事实而能直言指正,称为“戒”。预防为上策,补救为次等,告诫是下策。
臣子尽忠心向君主劝谏的时候有三种策略:“一日防”,一是预防,错误还没有造成,就懂得劝谏、制止,这就可能把问题化解于无形之中;“二曰救”,事情刚刚开始萌芽、刚刚发生,赶紧补救;“三曰戒”,已经造成错误,再拿这件事来引以为戒,提醒君王。
“先其未然,谓之防”,防患于未然,被称为“防”;“发而进谏,谓之救”,事情发生了,但刚刚萌芽,就赶紧劝谏,被称为“救”;“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问题已经产生,并造成了消极影响,再拿这件事情来批评、提醒、警戒,被称为“戒”。“防”是上策,“救”是中策,“戒”是下策。
《群书治要·桓子新论》中记载,淳于髡来到邻居家,看到邻居家灶台上的烟囱建得非常直,而柴火就堆在灶台的旁边。于是,他就提醒邻居,这样恐怕会引起火灾,并建议邻居把烟囱做得弯曲一些,将柴火搬到远离灶台的地方。但是邻居没有听从。
后来邻居家果然发生了火灾,烧到旁边堆放的柴火,房屋也烧着了。邻居们都赶来救火。火被扑灭之后,邻居家的人便开始杀羊摆酒,犒劳这些帮助他们救火的人。火灾发生之后,邻居也懂得要把烟囱做得弯曲一些,把柴火也搬离了灶台。但是,邻居仍然不肯请淳于髡来饮酒吃饭。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讥讽他“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焦头烂额,反为上客”。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智慧,便分不清孰轻孰重,到底应该感恩谁,还会舍近求远、本末倒置。
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叹。后面接着说,“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一般的人都忽略了做事的根本。本应以预防为主,让火灾根本就不会发生,而不是等火灾发生之后再去救火,火灾造成的损失已经无可补救。但是人们往往看重的是问题出现以后的处理,反而觉得这些帮助救火的人特别有功。这就是看事情目光比较肤浅,看到的都是眼前之利。所以,家里着火的这个人分不清事情的本末。
“岂夫独突薪可以除害哉”,难道只有曲突徙薪可以消除灾害吗?这个道理可以延伸到方方面面,譬如治国、治病都是如此。“而人病国乱,亦皆如斯,是故良医医其未发,而明君绝其本谋,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良医(上等的医生)应该是医未病,而不是医已病,病还没有形成,就注重预防。真正圣明的君主,也应该是从根本上杜绝动乱。动乱的形成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在人心还没有偏颇的时候,就把他教育好、导归正途,哪里还可能产生后面的动乱?所以,后世往往忽略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都觉得祸患形成,带兵去平乱的将军功劳最大。那些事先就已经提出要防微杜渐的、有智慧的臣子却没有受到奖赏。这就叫“谋臣稀赏,斗士常荣”。
“犹彼人殆失事之重轻”,现在人看待问题,都看不清楚本末轻重。“察淳于髡之预言,可以无不通”,通过淳于髡这个例子,可以举一反三。各行各业处理任何问题,都要能够做到防微杜渐,这才是处理事情更高明、更节省成本的做法。“此见微之类也”,这是能够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里讲到“良医医其未发”,真正好的医生都是治未病,不治已病。《群书治要》中记载着关于扁鹊的一个故事。魏文侯听说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一次把他请来,向他请教道:“寡人听说你有两个兄弟,也是医生。那么你们三兄弟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
扁鹊回答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因为他在病人的病隐伏未发的时候,就能够给以对治,这个人就不可能得什么大病,但是他的名声出不了病人这一家,只有病人的一家人知道他医术高明。我的二哥医术其次,他是等病人的病有小小的征兆的时候,就给以对治,这个人也不会得什么大病,他的名声却出不了病人所居住的这一条街。我是三个兄弟中医术最差的,我的名声却传遍了整个诸侯国。因为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我不得不采取一些大的手段,钳开他的血脉,给他针灸,再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汤药,把他从死亡线上救回来。大家都非常佩服我,认为我可以妙手回春、起死复生,所以我的医术最差,名声却最高。”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的智慧之一就有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但是一般人看得不够深远,误以为中医没有西医更高明,中国的管理方式不如西方的管理方式更有效率。实际上,中国古人的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古人为什么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为什么在治国的时候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原因也就在这里。《大戴礼记》中提出“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通过伦理道德的教育把人都教好了,使人根本就不去犯罪,这比等人犯罪之后再通过法律给以惩罚要好得多。
在周成王、周康王统治的成康盛世时,“囹圄空虚,刑措不用”。监狱都空了,根本没有犯罪的人。他们依靠什么方法达到这样的治理境界?依靠的就是伦理道德教育,使几十年里都没有死刑犯。此外,历史上还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
古人讲“刑期于无刑”,设计刑罚的目的,并不是用刑罚去处罚人,而是希望达到没有必要使用刑罚的结果。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我当司法官员去审理诉讼时,和一般的司法官员没有什么不同,也是根据双方诉讼的实情,公平地加以审判。但是我与一般的法官不同之处,就是一定要让人们不起争讼。为什么能使人不起争讼?那就是要避免孔子所说的“不教而杀谓之虐”。首先要让人明了伦理、道德的道理,人人都受圣贤教诲,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不愿意、也不敢去犯错,社会才真正和谐。
《淮南子》中写道,孔子培养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是靠教育成就的。所以,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就看我们有没有去教育、会不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