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孟子跟哪位国君交流过(始祖连杀两个国君)

孟子跟哪位国君交流过(始祖连杀两个国君)鲁庄公去世后,季友扶持公子斑即位。庆父很不甘心,就与老情人哀姜密谋,两人准备暗杀公子斑。当时,恰好一个叫“荦(luò)因”的马夫调戏公子斑喜爱的侍女,遭到公子斑的鞭打而怀恨在心,于是庆父唆使荦因在鲁庄公丧期刺杀了公子斑。为了确保公子斑继位,鲁庄公试探了三弟叔牙与四弟季友,叔牙认为理应由庆父继承,季友认为由公子斑继承。为了避免叔牙与庆父勾结,在鲁庄公的授意下,季友以叔牙家人为要挟,便毒死了叔牙。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伯(孟)、 仲、 叔、 季,伯代表嫡长子,孟代表庶长子。当时,男子20岁时冠礼取字,结构为“排行 私名 甫”,其中“甫”通“父”,所以可以看到史书上的“伯某父”、“仲某父”等称呼。鲁庄公是一代英主,重用曹刿,一度打败宿敌齐国(曹刿论战),但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却没有处理好。按照鲁国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王位,但如果没有嫡子的话,王位就可由顺位弟弟来继承。问题在于,鲁庄公正妻哀姜(齐国

孟子年幼丧父,经过母亲的悉心教导后幡然醒悟,后来成长为一代大思想家,被后人誉为儒家亚圣,成为千百年来文人的楷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孟子祖上却有不光彩的一页,他的祖上是鲁国国君之子,曾经连杀两位国君,由于罪行过大,始祖名字还成为后世内乱者的代名词。

孟子跟哪位国君交流过(始祖连杀两个国君)(1)

鲁国是一个犯嫌、又悲催的国家,犯嫌的原因在于鲁国掌握历史书写权,代周天子写史,所以看谁不顺眼,就抹黑其两句,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悲催的原因在于,鲁国只是一个小国,身旁就是强大的齐国,导致它经常被齐国欺负。

春秋前期,鲁桓公娶了貌美如花的文姜,但文姜早与同父异母兄长齐襄公有私通,因此鲁桓公得到了文姜的人,却得不到文姜的心。一次,鲁桓公携妻文姜访问齐国,齐襄公又与文姜私通,鲁桓公获悉后勃然大怒,把文姜训斥了一顿,于是齐襄公一不做二不休,将他灌醉之后派人勒死了他。

面对强大的齐国,鲁国人只能自认倒霉,之后鲁桓公长子姬同继位,史称“鲁庄公”。但鲁庄公继位时,三个同父兄弟都是卿大夫,即仲孙氏庆父、叔孙氏叔牙和季孙氏季友,他们共同辅佐鲁庄公。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伯(孟)、 仲、 叔、 季,伯代表嫡长子,孟代表庶长子。当时,男子20岁时冠礼取字,结构为“排行 私名 甫”,其中“甫”通“父”,所以可以看到史书上的“伯某父”、“仲某父”等称呼。

孟子跟哪位国君交流过(始祖连杀两个国君)(2)

鲁庄公是一代英主,重用曹刿,一度打败宿敌齐国(曹刿论战),但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却没有处理好。

按照鲁国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王位,但如果没有嫡子的话,王位就可由顺位弟弟来继承。问题在于,鲁庄公正妻哀姜(齐国国君之女)未育,哀姜妹妹叔姜有庶子公子启,宠妃孟任有子公子斑,此外还有一个不受重视的公子申,而鲁庄公喜欢公子斑、不喜欢公子启,于是就想安排庶子公子斑做继承人。由于公子启是哀姜妹妹之子,如果鲁庄公传位于他,那么公子启不仅能得到哀姜的支持,还能得到齐国鼎立支持,地位将比较稳固。但孟任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身世背景相对较差,而鲁国传承制度是没有嫡子的话,王位可以由顺位弟弟庆父继承,因此传位于公子斑,极有可能引起内乱。

为了确保公子斑继位,鲁庄公试探了三弟叔牙与四弟季友,叔牙认为理应由庆父继承,季友认为由公子斑继承。为了避免叔牙与庆父勾结,在鲁庄公的授意下,季友以叔牙家人为要挟,便毒死了叔牙。

孟子跟哪位国君交流过(始祖连杀两个国君)(3)

鲁庄公去世后,季友扶持公子斑即位。庆父很不甘心,就与老情人哀姜密谋,两人准备暗杀公子斑。当时,恰好一个叫“荦(luò)因”的马夫调戏公子斑喜爱的侍女,遭到公子斑的鞭打而怀恨在心,于是庆父唆使荦因在鲁庄公丧期刺杀了公子斑。

庄公刚死,新君又死,庆父为了避嫌,就拥立叔姜之子、八岁的公子启为君,史称“鲁闵公”。之后不久,庆父觉得公子启是个妨碍,准备将他杀了自己做国君。当时,齐国使者向齐桓公汇报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尽管齐桓公是鲁闵公的舅爷,但正处于争霸、做诸侯楷模的时期,他也不能无缘无故的杀死其他诸侯国的大臣,于是只能支持鲁闵公治国,并让季友担任国相。

然而第二年,庆父忍不住了,指使一个叫“齮”的人袭杀了鲁闵公,准备自立为君。看到两任君主都被刺杀,季友趁乱带着公子申(鲁庄公庶子)逃到邾国(今山东邹县),同时发布讨逆檄文,号召国人杀死庆父,拥立姬申。之后,国人响应号召,庆父非常害怕,就逃到了莒国。姬申(鲁僖公)继位后,季友买通了莒国,庆父在途中自杀而死,但家族得以保存。

由于庆父祸乱朝纲,一连杀了两个君主,所以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作为“庆父”,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孟子跟哪位国君交流过(始祖连杀两个国君)(4)

那么,庆父是仲孙氏,按理是排行第二,他的后代又如何成为孟姓呢?

原来,庆父实际上是庶长子,按次序应该是“孟”,但因为姬同(鲁庄公)是国君,为表示君大于臣,所以自称“仲”——老二。历代注释指出,《春秋》中庆父自称“仲氏”,但实际上当时人们都称“仲氏”为“孟氏”。等到鲁庄公、庆父都去世之后,后代又恢复了原本称呼,庆父之子不叫仲孙敖,而叫孟孙敖,谥号为“孟穆伯”。春秋晚期的一段时间,其后代以“仲孙”为姓,但谥号都是“孟”字开头。因此,孟姓之祖是庆父之子孟孙傲,孟子是庆父第十二代传人。

战国时期,孟孙氏衰落,孟子先人从鲁国迁徙到了邹国,但到了邹国后,这一支还是不断的衰败,而清贫的生活却造就了伟大的孟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