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是明朝最大的昏君(崇祯绝对不是明君)
崇祯是明朝最大的昏君(崇祯绝对不是明君)大明帝国效果图对待历史要客观公正的予以看待。现在需要做的是,扒开崇祯最后被逼的上吊自杀那一刻的表面荣光的面皮,揭露深层次的原因,还世人一个历史真相。来看一看这位所谓的勤勉之君,是怎样葬送他的大明帝国的。
对于崇祯,现代的人们,都对崇祯的遭遇怀有同情的态度,在煤山上吊自杀的那一刻,他说出令人动容的话:“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朕百姓一人。”这表面上听起来很令人震撼和感动。
但也仅此而已,这并不能改变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被逼得上吊自杀的历史事实,也不能改变明朝被满清覆灭的历史事实。
百姓更没有因为他的这一句话而改变命运,该剃发易服的还是要剃发易服。不愿意剃发的便入了另一个世界,该受的剥削,一点没有减少,反而变本加厉。这难道不是一个讽刺吗?
更何况摊上了这样一个领袖:一个极端刻薄,不知体恤下属,受困于清名,不敢担当责任。那无疑是臣子和百姓的悲哀。
对待历史要客观公正的予以看待。现在需要做的是,扒开崇祯最后被逼的上吊自杀那一刻的表面荣光的面皮,揭露深层次的原因,还世人一个历史真相。来看一看这位所谓的勤勉之君,是怎样葬送他的大明帝国的。
大明帝国效果图
1 崇祯对待功臣或下属的态度:刻薄
在明朝末年时,孙传庭打仗,镇压农民起义军向来是一把好手。所过之处,几乎没有他收拾不了的农民军。
李自成之前的闯王高迎祥,以及新闯王李自成,都是被孙传廷打败的。孙传庭更是逼得张献忠,在走投无路之下归顺朝廷。史料中对于孙传庭巨大的功劳有着清晰的记载:
“河南贼马进忠、马光玉驱宛、洛之众,箕张而西。传庭击之,贼还走。又设伏于潼关原,变蛟逐贼入伏。
而闯王李自成者,为洪承畴所逐,尽亡其卒,以十八骑溃围遁。关中群盗悉平,是为崇祯之十一年春也。”
节选自【《明史》】
按理来说,立下这样不世功勋的孙传庭应该受到封赏。
但是崇祯皇帝是怎样对待孙传廷的呢?
传庭两奉诏进秩,当加部衔,嗣昌抑弗奏。十一年春,贼破汉阴、石泉,则坐传庭失援,削其所加秩。传庭既屡建大功,其将校数奉旨优叙,嗣昌务抑之不为奏。
传庭恳请上其籍于部,嗣昌曰:需之。嗣昌又劾其托疾,非真聋,帝遂发怒,斥为民,下巡抚杨一儁核真伪,一儁奏言:真聋,非托疾。并下一儁狱。传庭长系待决,举朝知其冤,莫为言。
节选自【《明史》】
用今天的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孙传庭立大功,但是没有丰厚的奖赏,仅仅给了加秩的封赏,反而因为他犯了一个小错,追缴他的赏赐,把他下狱。
有人替孙传庭求情,崇祯还把求情的人给关进了监狱。试问崇祯这样做的话,孙传廷和他的部下会不会有怨言?肯定是有的。
就算孙传廷不计前嫌,依旧忠心于大明帝国和崇祯帝。但崇祯连封赏都不舍得给,那孙传庭还有什么脸面要求他的部下,继续为这个国家和君主卖命呢?
更为讽刺的是,在孙传庭战死之后,崇祯帝仍然不相信孙传廷为大明战亡。
或言传庭不死,帝疑之,不予赠荫。不半载,明亦亡矣。
节选自【《明史》】
另外在崇祯即位17年以来:
他杀了7个总督;
帝自即位以来,诛总督七人:崇俭及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忭也。
杀巡抚11人;
终崇祯世,巡抚被戮者十有一人:蓟镇王应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养冲、登莱孙元化、大同张翼明、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马成名、顺天潘永图,而河南李仙风被逮自缢不与焉。
换了17个刑部尚书,而且这些尚书大都不得善终;
帝在位十七年,刑部易尚书十七人。而且大多不得善终,苏茂相半岁而罢 ,王在晋未任改兵部去,允升遣戍,韩继思坐议狱除名,
胡应得善去,冯英被劾遣戍,郑三俊坐议狱逮系,刘之凤坐议狱论绞,瘐死狱中,甄淑坐纳贿下诏狱,改下刑部瘐死。
崇祯对待功臣和下属如此刻薄,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做好了功劳赏赐几乎没有,出了一点儿小错,反而可能造成抄家灭族的大祸。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官场不得不浑水摸鱼 ,消极工作,行政效率低下,也就不可避免了。这是明朝灭亡的祸根之一。
2 不敢决策,不敢承担责任
在1640年崇祯想过迁都南京,在当时南迁的形势,对整个大明是非常有利的。
首先中国地大物博,疆土辽阔,腹地纵深,可以抵挡敌军侵入。
第二,历史上有很多王朝南迁而得以续命,保留政权的先例,比如南宋迁都临安得以逊命百年。
第三,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时,在南京保留一套较为完整的行政机构。明朝的祖先都替他的后代子孙们把退路都想好了。
第四,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陕西,从北京到南京的路上,敌军的力量微乎其微,沿途的大明地方官员也做好相应的接应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天时地利人和几乎全部占齐了,只差崇祯的一句话,一道圣旨。崇祯只需要空着手到南京,便可以轻松的将自己的帝王之位继续下去。
更何况还东宫左中允李明睿,已经在德政殿向重申提过类似的建议: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迁一策。
而在当时崇祯也确实心动了。
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此事重大,尔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坐汝。
但在朝议的时候,在在群臣的反对之下而夭折。给崇祯提出建议的大臣李明睿,遭到猛烈攻击。
奉太子往南,汝意欲何为?
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此等邪说,何以拿到殿陛之间来妄议?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崇祯在这时候,没有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反而希望有人跳出来给他背黑锅。不敢决策,害怕背负骂名。
问题是,这本该是崇祯勇于承担起的责任,他是一国之君,是国家领导人。但是害怕背负骂名而逃避了。
最终不得不叹气说道,
“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诸臣平日所言若何?今家国至此,无一忠臣义士为朝廷分忧,而谋乃若此耶!夫国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挣钱。朕志已定,勿复多言。”
就这样南迁之策夭折了。
与之相对的是德国首相俾斯麦,在统一德国,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后。面临国内报纸的疯狂攻击抹黑情况之下,仍然坚持对法国、俄国、英国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坚持不扩充海军激怒英国。
这为为德国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国际环境,从而使德国的经济得以迅猛发展。这种决策不背负责任,背负起骂名。是不可能执行下去的,然而俾斯麦做到了。
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不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反而想推脱给下属,自己光捞好处,骂名责任全部由下属承担。
这样的一个人,作为国家领导人是非常不合格的。然而崇祯就是这样人,他性格懦弱,不敢承担责任,不敢决策,不敢背负骂名。最终葬送了他的大明帝国,还在上吊之前说:“诸臣误朕!”
在煤山上吊自杀的崇祯
这推卸责任的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揭开崇祯的表面荣光的面皮之后,尽是一些丑陋的东西。历史不能从表面上去看,要客观全面公正的看待。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真正有用的历史经验教训。
参考资料:【《明史》】、【《论崇祯的个性与明朝的灭亡》】、【《北京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