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万法皆空道可道(万般神通皆小术)

万法皆空道可道(万般神通皆小术)3.34 Or all these accomplishments may be realized in a flash of spontaneous illumination.顶轮又名智慧轮、解脱轮,是七轮之总轮。顶轮的开启标志着所有七轮的激活。不只是顶轮的激活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完美洞察力的人”,每个轮都是生命(意识)的一个层次,都是智慧的一种存在方式或侧面。开启哪个轮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洞察力和悟性等,顶轮当然就更是如此了。神通与大成就3.33 Focusing with perfect discipline on the light in the crown of the head one acquire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rfected ones.3.33 通过对顶轮的观想与觉察,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完美洞察力的人。

编者按:

有“印度的《论语》”之称的《瑜伽经》,《瑜伽经》约诞生于公元前二世纪至纪元之间的印度,作者是瑜伽之父、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相传帕坦伽利撷取同时代和此前各流派瑜伽学说之精义以教授弟子,他的弟子们复将其教导记录并结集而成此经。

国内汉文版《瑜伽经》有多个译本,当前公认最完备的汉译和最系统而透彻的注解是当代著名生命学家、东方生命研究院创立人、皇冠瑜伽传承人潘麟先生撰写的《〈瑜伽经〉直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出版)。

潘麟先生注解《〈瑜伽经〉直解》在“生命与国学”头条号专栏连载中,敬请关注。

神通与大成就

万法皆空道可道(万般神通皆小术)(1)

3.33 Focusing with perfect discipline on the light in the crown of the head one acquire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rfected ones.

3.33 通过对顶轮的观想与觉察,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完美洞察力的人。

顶轮又名智慧轮、解脱轮,是七轮之总轮。顶轮的开启标志着所有七轮的激活。不只是顶轮的激活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完美洞察力的人”,每个轮都是生命(意识)的一个层次,都是智慧的一种存在方式或侧面。开启哪个轮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洞察力和悟性等,顶轮当然就更是如此了。

3.34 Or all these accomplishments may be realized in a flash of spontaneous illumination.

3.34 (通过对上面十几节经文进行单一或多项的修学)同样还能获得诸多灵感和启示的降临。

瑜伽的修行是实践的智慧学,贵在“实践”两个字。空说一丈,不若实行一尺。瑜伽和生命里太多的奥秘不是空谈而来的,是实实在在地实践修行而来的。只有自己实际去修证了,才能“如人饮水,冷温自知”;只有亲自去尝一口梨子的味道,才能真正地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数千年来,人类的那些精英们几乎全是修行者,换句话说,修行缔造出了难以计数的人类精英。这些精英们都不是空谈出来的,都是经过实践出来的。最大的和最终的灵感和启示就是明心见性,最小的和初级的明心见性就是各种降临的灵感和启示。

3.35 Focusing with perfect discipline on the heart one understands 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3.35 对心灵的深入觉察,我们可达到对意识真相的了解。

心灵是意识之别名,心灵就是意识,意识就是心灵。对心灵的觉察就是对意识的觉察。对意识的觉察就是意识对自己的反省、反映和反思。意识难以在其同一个层面对其有一个全体的了解,意识需要通过一个超越,才能有效地反省反思出意识的内涵。所有的瑜伽之修行就是对意识内涵的觉察和反省的过程,所以说,瑜伽的修行就是意识的修行。意识的修行就是对意识的一次连续的反省和觉照的过程,直到反省和觉照出意识的真相——明心见性。

万法皆空道可道(万般神通皆小术)(2)

3.36 Experience consists of perceptions in which the luminous aspect of the phenomenal world is mistaken for absolutely pure awareness. Focusing with perfect discipline on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each yields insight into the nature of pure awareness.

3.36 通过上面这些修证,获得的对现象世界不同方面的认知,皆可帮助我们对错误(迷惑)进一步的识别,如此可使我们不断地趋向那个绝对的圆觉。深入地觉察每个错误的不同特征,皆有助于对圆觉之真相的洞悉(由错而知对,由相对而知绝对)。

除非是上根大器之人,当下认取,立地成佛。一般根器之人,无论是通过“从因到果修行法”,还是通过“倒果为因修行法”,都需要在不断的修行实践中积累经验,锤炼品质。开悟是需要一个坚强的身心和生命的品质为前提的,不然没法承受证悟的冲击力。如果把证悟比喻为火,身心就需是金只有真金才能不怕火炼,且在烈火中更能见证出真金之品质。如身心不是金,而是朽木怎么办?它们怎么能承受住烈火的淬炼?既然人人都有真心和本性,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没有证悟?那是因为我们的身心素质太差,特别是心灵的品质太差,意志力、理解力、承受力、超越力、感受力等等远远没有作好准备,来承担那个最终时刻的降临。

开悟是冒着死亡危险向着存在深渊的终极一跃,开悟更是将自己的身心彻底地粉碎后的再生和重组,开悟就是毫无保留地交给你的导师或那个被称为“神”或“神性”的对象。试问,就你现在的心灵素质,你有这个承受力?你有这个勇气、决心、品质和准备去完成和承担将要发生的这一切?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人。同样,在生命成长和觉醒之路上,最后的一跃同样也是给那些已准备好的人。

万法皆空道可道(万般神通皆小术)(3)

3.37 Following this insight the senses-hearing feeling seeing tasting smelling-may suddenly be enhanced.

3.37 经过对对错(也含美丑和善恶)不断深入的辨识与觉知,可有效地促发我们的听觉、感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功能获得飞跃式的提高。

圣哲通过此节经文告诉我们,修行是一个相伴一生的过程它不是一时的冲动,更不可一蹴而就。逐步地锤炼自己的身心和意志,养成总结成功和失败的习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修行很像一个高明的侦探能从各种线索中判断出哪些有用,哪些无用,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寻根探源,最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瑜伽修行,亦复如是。

孔子一生最讨厌的就是“乡愿”之人。什么是“乡愿”之人?通俗地讲,就是那种是非不清、立场不明、无原则无操守、随势而趋之人。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小人”。这样的小人,不仅中国多,古今中外哪都有。孔子斥之为“德之贼”。此类德之贼人不仅孔子不喜,圣哲也不喜,故反其道而行之曰:不可以对对错、善恶等“是非不清、立场不明、无原则无操守,随势而趋”,而是正相反:“对对错(也含美丑和善恶)不断深入的辨识与觉知”。如此,“可有效地促发我们的听觉、感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功能获得飞跃式的提高”。

飞跃式的提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式的飞跃,一种是神通式的飞跃。

智慧式的飞跃是指在经过对对错(也含美丑和善恶)不断深入的辨识与觉知的过程中,我们的听觉、感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功能,将获得很好的锤炼和提升,从此我们的智慧——感觉能力、判别能力、觉察能力、理解能力等将获得超乎寻常的提升。此名之为“智慧式的飞跃”。

神通式的飞跃是指在经过对对错(也含美丑和善恶)不断深入的辨识与觉知的过程中,我们的听觉、感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功能,将获得越来越特异的能力,即此前圣哲阐述过的“灵听、灵视、灵感”等神通。此名之为“神通式的飞跃”。

万法皆空道可道(万般神通皆小术)(4)

《〈瑜伽经〉直解》的作者:潘麟先生

3.38 These sensory gifts may be felt like attainments but they distract one from integration(samadhi).

3.38 获得这些超常之神通可能会让自己或他人误以为获得了(瑜伽修行的)大成就。(其实这些神通是很低的成就,如果认识不清这一点),很可能会让我们止步不前,而影响到我们对修行的最终目的——真我(无我之我,即圆觉)的追求。

有几句与“神通”相关的话长期流传于印度历史中。

第一句是:“神通不敌业力。”——神通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对业力有所改变,神通对业力只能起到修枝剪叶的作用,但达不到从根本上摧毁或化除业力。业力仍然以它们自身的法则和特性一路演化下去。如果把神通比喻为小岛,那么业力就是小岛之外的汪洋大海,就算是把小岛向外拓展很多,变成一个大岛,相对于无边汪洋而言,也是沧海一粟。

第二句是:“神通有善性,也有恶性。”——如对神通运用得当,它可以启示人,引人向善,导人觉醒,助人为乐,增长功德(如用神通诊病治病等)等;如运用不当,神通也是那些爱以“神道设教”之辈,最喜欢使用的方法之一,运用神通来惑乱众生,骗财骗色等,此类人历代都有,当代更多。故神通既是助道之缘,也是障道之因。

第三句是:“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证空是大道。”——这句话最重要。它提示我们不可沉溺于神通之中,渐失瑜伽修行之终极目的——明心见性,证悟圆觉。与瑜伽修行的这个终极目的相比,再大的神通——就算是穿墙遁地,移山填海,也只是小术而已。“这些超常之神通可能会让自己或他人误以为获得了大成就。”真正的大成就或根本成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心见性,除此之外,都不可名之为“大成就”。但这句话又常被一些人用来取笑那些有神通并正确地使用的人,讥讽这些人只知小术,不识大道。我们时常反问这些人:“如果连这点‘小术’你们都没有,何堪奢谈大道?”

潘麟先生注解《〈瑜伽经〉直解》(连载四十六)

关联阅读:

“生命与国学”头条号征稿启事

印度人是怎么辟谷的,和中国有什么不同?

疏通全身气脉,就能百病全无,身心焕然一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