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官十忌徐文秀(徐文秀做人做事做官)
做人做官十忌徐文秀(徐文秀做人做事做官)八是既畏“人言”,又畏人生。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想,在乎别人说什么、怎么说,是必须的和必然的,也是人之常情。人总是要面子的,敬畏“人言”,自尊心使然。俗话说,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唾沫星子有时是可以淹死人的。敬畏“人言”,人生不易。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每个人一路走来都不容易、不简单,有的没任何背景但有辛苦努力的背影;有的没奇迹但有一步一个脚印成长的轨迹;有的一直谨小慎微没出什么事故但有很多故事,等等。要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对得住自己走过的路,切不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到头来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对得起自己,就是敬畏自己的人生。七是既畏承诺,又畏规则。俗话说,一诺千金。“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重承诺就是讲信用,要知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承诺不是说说而已的,对于作出的承诺,始终心怀忐忑,久久放心不下,并且在兹念兹,“砸锅卖铁”也要兑现,这
人得明底线、知边界、懂敬畏。有言道,“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古往今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而不亡者也。”随着严的主基调持续加力,随着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三位一体持续推进,如今很多人已经变得谨言慎行了,知道了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不该拿的不拿,开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起来。这是好事,“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显然不行。然而,有敬畏心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懂得该敬畏什么?以下二十个方面似可知之畏之。
一是既畏“神明”,又畏法度。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敬畏“神明”不是鼓吹封建迷信、唯心主义,而是主张敬畏一种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得到的命运和规律。常言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命运和规律是无法抗拒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得常怀敬畏之心。“神明”无形,法度有形。法度是现实的,是看得见、摸得着,更能切身体会得到的。“法无严不威,无威而不立。”党纪国法,必须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把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置于党纪国法之下,一切在宪法下行动,切忌权大于法、权高于法和权重于法,既要防止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又要防止因人废法、因言废法、因事废法和因权废法。唯有既重“神明”,又重法度,才是真正工作、学习和生活在“保险箱”里。
二是既畏圣人之言,又畏“街头之语”。圣人乃智慧高超、品德高尚之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通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其威严在于道德,是善的化身,圣人之言往往能够指点迷津、指引方向,也常常可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古往今来,人们对圣人之言都倍加推崇,奉为圭臬,敬畏有加,不敢逾越。圣人之言诚可畏,“街头之语”亦可怕。彭德怀当年常言自己有“三怕”,即怕言过其实、怕出名、怕老百姓骂娘,骂娘就是街头上的“切齿之语”。老百姓咬牙切齿的骂声是心声,也是怨言,它常常出于街头,往往流于闲谈,它最真切、最直接,也最坦率、最可怕,更要知敬畏,切不可听而不闻,而是要听得到、听得懂和听得进。“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只有一生不去做使人感到不快、恼怒的事,才不会有对自己切齿痛恨的人。
三是既畏当下,又畏后世。当下就是现实,是眼前那些真实的、拥有的和能把握的东西。不珍惜现在,就没有未来。对于眼前拥有的东西,不可以不当回事、不以为然,不去珍惜,不要到了一旦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珍惜源自敬畏,敬畏更加珍惜。对当下的敬畏,就是对现实的敬畏、对真实的敬畏,也是对已经拥有的幸福生活的敬畏。当下可以把握,后世未必飘渺。后世就是子孙后代,就是身后的口碑。人都是重名声、顾名节的,后世一些事情尽管自己未必看得到、听得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名声、顾名节是一贯的,是非界线是泾渭分明的。究竟是名扬后世、流芳百世,还是被人戳脊梁骨,甚至遗臭万年?好坏自在人心。多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便是既敬畏当下,又敬畏后世。做好了当下,意味着敬畏后世;在乎后世,必然敬畏当下。
四是既畏组织,又畏群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些人当有了进步,或取得成绩时,口口声声都是自己多么不容易、不简单,开口闭口从来不谈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支持,看不到一点组织的作用和群众的力量,在这些人的眼里、心里,组织和群众的影子都不见了,一点感激之情、敬畏之心都没有了。这是很危险很可怕,也是很不公很不善的表现。个人的能力再强,强不过组织;自己的本事再大,大不过群众。别以为组织和群众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客观存在。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敬畏组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敬畏群众,才有出路而不会出格,才走正道而不会偏航。
五是既畏“天命”,又畏生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何谓天命?朱熹说:“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也就是施加于世间万物的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简单地说,天命就是天道,就是一种自然规律。常言道:天道酬勤。天命总是以一种不可逆、不可违的方式主宰或决定世间万物。敬畏天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只有“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敬畏天命不是认命,而是承认“天命”的客观存在,但一定要付出主观努力,做到既有敬畏心,又有进取心。天命诚可畏,生命价亦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再生、无法重来,生命受之父母、来之不易,对待生命不可轻率、不可草率,任何“泰山压顶”情况下都要珍爱生命,顽强不屈、好好地活着。畏天命,君子也;畏生命,真人也。
六是既畏“大人”,又畏“小人”。在孔子的“三畏”中,对那些地位高、德行高的“大人”是要常怀敬畏之心的。这些所谓的“大人”一般都地位高、品行好,具有人格魅力,他们往往站位高、格局大、有远见,常常看得远、想得深、悟得透;往往无私心、能担当、有情怀,每每关心人、帮助人、体恤人等。这样的“大人”让人敬仰、敬佩和敬重,他们的思想教诲和经验教训受益终生、理当敬畏。碰上“大人”是幸事,遇上“小人”也并非坏事。对于躲在人生暗处各种各样使绊、作梗、阻扰、刁难,甚至设局、下套、陷害的奸诈小人,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临大敌,应更加小心翼翼、谨言慎行。遭遇小人是一种考验和磨砺,处理得当,则可以坏事变好事。畏“大人”可以平步通达,畏“小人”则平安无虞。
七是既畏承诺,又畏规则。俗话说,一诺千金。“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重承诺就是讲信用,要知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承诺不是说说而已的,对于作出的承诺,始终心怀忐忑,久久放心不下,并且在兹念兹,“砸锅卖铁”也要兑现,这是取信于人的可贵品德,是安身立命的宝贵修养。不去践诺,就是忽悠人,是“思想玩弄”。诺言是一种约定,规则是一种规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用来约束人的,画一个圈圈,在规则范围内游戏,这才有了次序。有了规则而不去遵守,只是把它当摆设、做样子,就会乱套。对规则不可顺我者用、逆我者弃,必须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以贯之、一视同仁。敬畏承诺,说话有人信;敬畏规则,办事有人随。
八是既畏“人言”,又畏人生。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想,在乎别人说什么、怎么说,是必须的和必然的,也是人之常情。人总是要面子的,敬畏“人言”,自尊心使然。俗话说,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唾沫星子有时是可以淹死人的。敬畏“人言”,人生不易。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每个人一路走来都不容易、不简单,有的没任何背景但有辛苦努力的背影;有的没奇迹但有一步一个脚印成长的轨迹;有的一直谨小慎微没出什么事故但有很多故事,等等。要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对得住自己走过的路,切不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到头来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对得起自己,就是敬畏自己的人生。
九是既畏“公开见报”,又畏“内部通报”。曾经有一种说法,叫“不怕内部通报,就怕公开见报”。说的是有的人对于内部通报不以为然,因为内部通报相对知晓面窄、知情范围小,而对于公开见报则害怕了,因为公开见报知晓面广、影响性大。其实,内部通报也好,公开见报也罢,说到底都是一种监督和警醒。对内部通报的害怕,本质上是对组织上教育帮助的重视和敬畏,这是应该有的一种态度。害怕公开见报,包括网络曝光、网络举报等,更是识时务者的表现。网络更快捷便利、传播迅速、发酵快、爆炸性杀伤力强,网络的这种威慑力让人心存畏惧。这应该是件好事。如今,网络等舆论媒体的监督越来越有力有效,谁不害怕、谁不怀敬畏之心,轻者狼狈不堪,重者瞬间身败名裂。
十是既畏家人,又畏身边人。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或取得成绩,家人是不可能缺位的。倘若家人是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是加油站而不是拖油瓶,是安乐窝而不是招风地,则应该懂得感恩、心存感激,感激和感恩是最好的敬畏。不能把家人不当回事,有意无意地忽视,要知道家人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家人重要,身边人亦如此。身边人经常在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一起经受困难和挫折,不能对身边人颐指气使、横眉冷对,更不能只可“共苦”、不可“同甘”,应该懂得尊重他们,知道珍惜缘分。尊重和珍惜是最大的敬畏。家人和身边人都是“密接”或“次密接”者,不能因为关系亲密而无所谓,不可以去“疏亲者”,甚至还窝里横、窝里斗。家和万事兴,对家人和身边人始终心存感恩与感激、心怀尊重与珍惜,则家和业兴、事顺人旺。
“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知道怕是第一步,知道怕什么则更进一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唯心存敬畏,才安全牢靠、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