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荒很久了终于有剧可追了(正剧捆绑娱乐剧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剧荒很久了终于有剧可追了(正剧捆绑娱乐剧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可问题是,有原型就真实吗?毕竟“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并不相同。比如剧中黑社会头目孙兴(吴晓亮饰)有孙小果的影子;黑社会老大高明远(王志飞饰)的原型应是文烈宏,他靠经营高利贷、赌场起家,以商养黑、以黑助商,通过行贿,将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和长沙市公安局副局长都变成自己的“保护伞”;剧中麦自立妻子被埋尸荒野,与湖南“操场埋尸案”情节近似;绿藤市(剧中想象出的城市)“菜霸”欺行霸市,则来自海南省横行30多年的昌江县“黄鸿发黑社会案”……赞与弹,都有一定道理,而极赞与极弹,往往与立场无关,而是来自技术上的偏差(去除人为干预等原因),《扫黑风暴》也不例外。《扫黑风暴》真实吗不少影评称赞《扫黑风暴》“真实”,理由是,剧中许多细节和人物都有原型。
作者:唐 山
很少有一部电视剧,能像《扫黑风暴》这样,将豆瓣评论区变成网友之间的“狠词大赛”。
《冯裤子说得不错,有些观众就是不行》《扫黑风暴是影视史上第一爆剧,所以,可以停止你们的攻击了吗》《对这部戏打一星的人,我想对你说,干得漂亮!》《空有其表的一部剧》《剧就要雷霆万钧,评就要抵制流量》《别尬吹了,是真不行》……只看标题,便自带几分喜感。
真正的奇迹是:词锋激烈下,《扫黑风暴》在豆瓣依然能拿到8.0的高分,参与打分者已多达9.77万人。
赞与弹,都有一定道理,而极赞与极弹,往往与立场无关,而是来自技术上的偏差(去除人为干预等原因),《扫黑风暴》也不例外。
《扫黑风暴》真实吗
不少影评称赞《扫黑风暴》“真实”,理由是,剧中许多细节和人物都有原型。
比如剧中黑社会头目孙兴(吴晓亮饰)有孙小果的影子;黑社会老大高明远(王志飞饰)的原型应是文烈宏,他靠经营高利贷、赌场起家,以商养黑、以黑助商,通过行贿,将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和长沙市公安局副局长都变成自己的“保护伞”;剧中麦自立妻子被埋尸荒野,与湖南“操场埋尸案”情节近似;绿藤市(剧中想象出的城市)“菜霸”欺行霸市,则来自海南省横行30多年的昌江县“黄鸿发黑社会案”……
可问题是,有原型就真实吗?毕竟“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并不相同。
“艺术真实”的标准不是“真的发生过”,而是能否契合观众对“真实”的共识,但《扫黑风暴》中脱榫处太多。
首先,世界上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全能公司,既挣菜贩子的保护费,又开洗浴中心,发“美丽贷”、“套路贷”,还能拿到规划用地……经营能力如此全面,堪称商界奇才,何必去干“黑社会”呢?从成本上看,这属于典型的资源错配。作为艺术处理,可以集种种恶行于一身,但做到极致,就违背了起码的经济理性,使人物怎么也立不起来。
其次,部分人设太架空,在剧中,被黑社会吞噬的徐英子(杨雨潼饰)、徐小山(刘柠浩饰)姐弟的遭遇让人同情,可他们超乎常理的愚蠢,使姐弟情这种借口都有点托不住;“黑警”胡笑伟(孙浩饰)的几段台词,就差直说“我是坏蛋”了,正义且智慧的主角们竟统统没听出来;调查记者黄希(江疏影饰)违背新闻调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竟像间谍一样打入“黑社会”内部……不靠谱也就算了,还这么俗套。
其三,悬疑不够枝蔓凑。黑老大高明远害死麦佳(姜瑞佳饰)的父母,却把她收为养女,似乎生怕将来没人告发自己;黑社会头子马帅(宁理饰)死后,妻子李丽涓(车晓饰)的表现有如白痴,却与各方暧昧,平地制造悬念;孙兴等人的复杂身世……为引诱观众看下去,每到悬疑不够处,便给人物加上一层社会关系,于是,《扫黑风暴》从“扫黑剧”变成了家庭剧、爱情剧、伦理剧、悬疑剧的大杂烩。
平衡感是它的亮点
可以理解《扫黑风暴》创作者们的不易,毕竟“扫黑剧”面临不少困境:从叙事看,只有反面力量足够强,方能烘托起正面形象,赋予情节更多的不确定性。可过度描写黑恶势力不合时宜,也缺乏现实基础。
任何创作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扫黑剧”也应如此。但《扫黑风暴》的创作者们似乎忘了:只戴镣铐是不够的,还要起舞。可在剧中,正面人物骆山河(刘之冰饰)、何勇(刘奕君饰)都被塑造成单面人,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偶尔为了表现敌人太狡猾,才加上几个小疏忽,而这些疏忽并非来自人物性格上的缺点,完全是偶然的产物。
如果不刻画人物性格内部的冲突,靠什么来驱动情节呢?从结果看,《扫黑风暴》似乎想告诉观众,正义压倒邪恶的理由是:好人总比坏人更聪明一点。然而,“扫黑剧”不能过分细致地呈现侦破手段,以防被坏分子利用。显然,《扫黑风暴》并未对“扫黑剧”的特性做出深入思考,未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案,于是,骆山河、何勇的表演被简化为“做出严肃表情 做出严肃表情 做出严肃表情”,然后简单决策,毅然地说出“就这么办”。
“扫黑剧”有种种规定性,因为它不是娱乐剧,它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观众认识到“扫黑除恶”的必要性,而不是表现黑社会头目多么睿智、黑社会分子多么炫酷。
只有细节上的规避,缺乏根本上的把握,所以《扫黑风暴》并未脱离借“扫黑”名义拍娱乐剧的窠臼,依然要靠“尺度大”“情节离奇”“充满悬念”“够刺激”等来抓眼球。所以,它真正让人惊叹的是高超的平衡技巧,可越平衡,牺牲的真实性就越多。
两部戏被合并成一部戏
应该承认,在《扫黑风暴》中,李成阳(孙红雷饰)的设计确有特色。
李成阳本是一线刑警,在调查中,他和师父得罪了黑恶势力,结果师父被杀,他也被冤枉成“黑警”,离开警队加入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企业,成为黑帮分子马帅的法律顾问,进而成了公司的“军师”。然而,“二当家”的假面下,李成阳一直在暗中调查,以洗脱当年泼在师父和自己身上的脏水。
“扫黑剧”一般采取的是悬疑剧的框架,即正反两线各自动作,相互博弈,彼此碰撞。但“扫黑剧”不能过分刻画负线,所以两线张力不足。加入李成阳这一斜线,便突破了结构上的瓶颈。
李成阳亦正亦邪,孙红雷的表演又非常突出——作为正面线人物,展现他的能力、个性无可厚非,可他又身在负面线中,初期身份不明,成为正面线最想突破又最难突破的一环,由此形成强烈的戏剧效果。孙红雷的演绎准确地把握住了角色设计的目的。
可问题是,如果孙红雷成了全剧焦点,这究竟是《扫黑风暴》呢,还是《孙红雷卧底记》?
其实,《扫黑风暴》从一开始就是两部戏被硬性捆在一起,前者出正能量,后者出娱乐性,可随着剧情发展,两剧的逻辑差异越拉越大,必然走向分裂:10集之后,孙红雷的动作越来越盲目,人物智商也被人为拉低。大量无意义的桥段在原地踏步,既无助于刻画人物,也没推进情节发展,似乎只是为了让戏份——使正面人物看上去更像主角。
不少观众抱怨《扫黑风暴》的节奏太慢,其实,把它拆成《扫黑风暴》和《孙红雷卧底记》两部戏,节奏都还不错。《扫黑风暴》前两集赏心悦目,体现出《孙红雷卧底记》的力量。
谁认真,谁就输了
正剧捆上娱乐剧,是近年影视创作的重要趋势,从《八佰》《金刚川》《夺冠》等,到《扫黑风暴》,均以重大事件为背景,在具体手法上,采用了娱乐化手段。从结果看,不过是把类型故事加以改造、移植,模仿成真实。
这种结合提升了主题多元解读的可能性。比如《八佰》,既可以理解为弘扬爱国主义,也可以理解为迎合观众追求血腥、刺激的心理,作为后者,它会让人产生麻木感——一次刺激之后,人们会追求更强的刺激,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挫败、愤怒、无力的情绪,成为景观社会的代谢物。
如何才能把主题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似乎没人能给出答案,这意味着:它可能是一个伪问题,从发问的那一刻起,答案就已经消解了。
事实是,创作从来不是组合的过程,没有多少主题性加上多少娱乐性的有效配方,创作只能源于真实的痛感。可现代影视生产是非个人化的,它刻意排除痛感驱动的可能。于是,一群最理性的人在集体伪装创作冲动,他们能拿出来的,都是混合饮料——从这部市场成功的作品中拿一点,从那部再拿一点。各种“优点”汇聚起来,变得超级平庸。
所以,《扫黑风暴》并不是基于真实感受创作出来的,创作者们可以把同样的故事嫁接到任何一部影视剧中,只要有投资,高明远立刻会被改写成主角。所谓结构合理性、人物合理性、细节真实性之类,远不如利益最大化。以此原则搬演出的故事,谁去认真讨论,谁就已经输了。
《扫黑风暴》值得一看,毕竟在它之下,《孙红雷卧底记》是个不错的娱乐剧。所以,我也愿意给它8.0分。(唐山)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