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史记之楚世家解析(吴太伯世家高开低走的夫差)

史记之楚世家解析(吴太伯世家高开低走的夫差)夫差继位后,他也确实把老爸的临终遗言记在心里,那就是找越国报仇。夫差二年,也就是阖闾死后的第三年,夫差率兵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向夫差求和,愿意举国做吴国的奴隶,用现代逻辑理解,就是越国做吴国半殖民地。我们看看夫差是怎么做的。第三,秦国用人,把合适的人用到极致。第一条,稳定大后方的问题。大家记得我在讲秦惠文王时的第一节,当时秦惠文王和张仪、司马错研究,是先打西部的蜀国还是先打东部的韩国,最终确定,先灭蜀,这样后方就没有捣乱的了,而且还多了一个粮食和人口基地。大家从地图可以看到,越国就处于吴国的后方,如果灭掉越国,让它成为大后方的人口和粮食基地,吴国没有后顾之忧,这是最理想的模式。

内容涉及原著卷目:《史记·吴太伯世家》

史记之楚世家解析(吴太伯世家高开低走的夫差)(1)

阖闾死后,儿子夫差继位。在位期间,吴国最终灭亡。我们标题说,秦国的经验,都是夫差的教训。总结起来,夫差和秦国反着来的,有这么几点,我们先整体罗列一下秦国是怎么干的,再一条一条说明夫差是怎么反着来的:

第一,在战术上,秦国先把大后方的隐患清干净,然后再向东挺进中原,

第二,在战略上,秦国远交近攻。

第三,秦国用人,把合适的人用到极致。

第一条,稳定大后方的问题。大家记得我在讲秦惠文王时的第一节,当时秦惠文王和张仪、司马错研究,是先打西部的蜀国还是先打东部的韩国,最终确定,先灭蜀,这样后方就没有捣乱的了,而且还多了一个粮食和人口基地。

大家从地图可以看到,越国就处于吴国的后方,如果灭掉越国,让它成为大后方的人口和粮食基地,吴国没有后顾之忧,这是最理想的模式。

史记之楚世家解析(吴太伯世家高开低走的夫差)(2)

我们看看夫差是怎么做的。

夫差继位后,他也确实把老爸的临终遗言记在心里,那就是找越国报仇。夫差二年,也就是阖闾死后的第三年,夫差率兵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向夫差求和,愿意举国做吴国的奴隶,用现代逻辑理解,就是越国做吴国半殖民地。

最终夫差答应了。可问题就在这个“半殖民地”上,这意味着国家君主还在,精神领袖还在,随时有可能死灰复燃。可能有人说,夫差是留着勾践让他治理越人,达到以越制越的目的,治理更高效。但是问题在于,勾践不是池中之物,他并不只是精神领袖纸老虎,一旦缓过来,是会真咬人的。

在夫差的这个决策中,有两个人一直在博弈,遗憾的是,夫差选了错的那一方。记得秦惠文王吗,他就选了对的。我们说说这两个人。

一个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伍子胥,他有三次力谏夫差彻底灭越。

第一次,夫差二年,就是刚打败越国时,勾践求和,伍子胥就认为不应该接受,而是斩草除根。

第二次,夫差七年,在计划讨伐齐国时,伍子胥又提议,勾践这人有抱负,越国是心腹大患,应该先除掉越国。

第三次,夫差十一年,勾践带着下属朝见夫差,从夫差到大臣,全部送了厚礼。吴王和大臣都很开心。唯独伍子胥,再次向夫差强调,灭越,灭越,灭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伍子胥力主灭越,而起反作用的,是太宰伯嚭。从第一次勾践求和时,他就是牵线搭桥的那个人。

最终,夫差还是没听伍子胥的,放了越王一马,可是越王会放过他吗?我们不是卖关子,而是把几条秦的经验和吴的教训说完,大家品起来,会觉得更好理解整件事。

史记之楚世家解析(吴太伯世家高开低走的夫差)(3)

我们说秦的经验,吴的教训第二条。战略上,秦国远交近攻,而夫差呢,正好反过来。上面我们说了,越国紧挨着他,他不打;吴楚之间本来就已经在阖闾时期打出仇了——毕竟都攻进了人家都城,最终逼得楚国迁都了,但是呢,夫差也不继续跟楚国打。他选了谁来啃呢,齐国。

大家看看地图,齐国和吴国是不沾边的。你打齐国有什么用呢,打下来的土地,也没法每次都跨越别人的国境去派兵驻守或者经营。伍子胥很形象地比喻说,齐国的土地,对于吴国来讲,就是“石田”,也就是石头地,没法去耕种。

可是夫差不听,坚持跟齐国作战。可能有人说了,这是因为夫差想做中原霸主,因为那个时期,流行争霸。挑个硬骨头啃下来,全天下就服我。夫差有没有可能是这种出发点呢?有可能。如果是这种出发点,那只能说明他战略短视,没有考虑吴国的长远发展。争一时之霸,却会把国家陷入疲敝和强邻环伺的局面,真的划算吗?答案是否定的,而这也是吴国后来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

况且,要争霸,也要先没有后顾之忧,先灭了越再去争霸;想啃硬骨头,家门口也有啊,打楚国,这不影响争霸立威。为什么家门口打,为什么远交近攻,因为家门口打仗,一来运送粮草方便且节约成本,二来避免跑太远被劫了后路,三来打下的土地直接并入你的国土,不会像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那样,成为飞地,尤其古代,飞地没法治理。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夫差就是跟秦国经验反着来。可能有人说,你是上帝视角,夫差怎么会知道秦国最终成功的经验呢。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他知道秦国经验以后反着来,而是从比较的角度看,两个国家,两个国家的君主,在国策上的差异,从而来分析各自的兴衰。

好了,我们看最后一条。秦国用人,把合适的人用到极致。比如张仪、王翦等。有人可能还是会抬杠,说商鞅、白起。那我们多说一句,商鞅之前分析了,变法成功了,秦不再缺这样的人才了。白起时期,名将云集,他在后来也不属于稀缺人才了。可是吴国呢,孙武和伍子胥,都是吴国稀缺的人才。孙武在夫差时期,基本上就没动静了,伍子胥呢,不被信任。两个在阖闾时期最有价值的MVP,成了板凳球员,而伍子胥最终还是个悲情人物,这个我们在他的列传再讲。

史记之楚世家解析(吴太伯世家高开低走的夫差)(4)

而夫差最重用的,是伯嚭。就是我们上面说过那位为吴越媾和牵线搭桥的人。他是铁杆的对越主和派,夫差不灭越,从越王的角度看,伯嚭功不可没。不仅如此,我其实高度怀疑这个人,除了被越国收买,他还是楚国奸细。虽然他从楚国流亡出来时,是因为楚国诛杀他的家族,可是这不影响在后来,比如到了夫差时期,他被楚国收买为奸细。我说这话是有理由的,上面我说了,阖闾时期战争主要是吴楚之间,可是到了夫差时期,我看到的记载,他主动攻打楚国就一次,就是在吴国灭亡前的三年。难道应了那句话: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自己最强大时不打,走下坡路了却开始四面树敌。

说完这三点,我们再呼应一下标题吧,高开低走,最终亡国。咱们迅速浏览一下他的几个关键节点:

夫差二年,打败越国,使其称臣,这是夫差第一个高光时刻。

夫差七年,伐齐,取胜。九年,伐鲁,后来与鲁盟誓。这算一个小高光。

夫差十一年,齐败吴,这是吴走向衰落的先兆。但是夫差没有警觉。

夫差十四年,这是转折点了。越王勾践伐吴,并且掳走了吴国太子。从此双方态势反转,吴国向越国缴纳了财物求和。也是在这一年,夫差参加中原诸侯会盟,他和晋国君主晋定公争夺盟主,虽然失败,但能在中原叫板,外人看来已经不错了,但是从客观情况看,顶多算一次回光返照。

夫差十八年,吴国继续败给越国。

夫差二十一年,吴国都城被越国包围。

夫差二十三年,越攻破吴,俘虏夫差。勾践没有给夫差翻盘的机会,他要软禁夫差,夫差不甘屈辱生活,自刎而死。吴国灭亡。

上一节结尾,我们提到了西施。可能有人问,西施不是越国送给夫差的美女吗,夫差不是听信她的话才迟迟不灭越国的吗?这只能说是传说罢了,正史中,从来没有关于西施的记载。还是那句话,亡国,不能归咎于所谓“红颜祸水”。夫差的失败,我们上面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秦的成功,反面,就是吴的失败。

上面我们提到夫差时期,对外战争主要是齐国。但是齐国的寿命,可要比吴国长很多,它甚至一直延续到了秦统一,成为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不过虽然齐国历史长,但是这个国家,中途是换过主人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一节,我们一起走进“齐世家”。

猜您喜欢: